论文摘要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侧,扬子准地台和松潘—甘孜褶皱带分界线上,主要为一条NE-SW向大型构造带,由众多北东向、南北向和少量的北西向断裂组成,构造特征复杂多变。构造带由南向北具有分段性,分别为龙门山南段、中段、北段;自西向东具有分带性,4条大型断裂控制了不同的构造变形带,从而自西向东划分为构造转化带、龙门山主体—叠瓦冲断构造带、前山带—龙门山前缘推覆断褶带、山前隐蔽带—平缓褶皱带。结合龙门山中段野外露头特征、地震剖面的解释以及前人的诸多认识。本论文正是以构造学作为切入点来讨论,从构造的运动学、几何学及动力学等因素讨论了龙门山前中段构造样式的组合和分布特征,同时在分析、盆山耦合动力学、构造演化等对于油气的影响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龙门山前中段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其关键性的构造运动为:印支早期运动、安县运动、印支晚期运动、燕山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其中安县运动与喜马拉雅运动尤为重要。根据盆山耦合观点,造山带的形成是前陆盆地形成的先决条件。安县运动使龙门山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由原来的北东-南西向挤压变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从而使龙门山发生逆冲推覆作用,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后经燕山期的继承与发展,喜马拉雅早期和中期褶皱—冲断推覆构造发育,晚期滑覆构造形成,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复杂构造。从龙门山主体往山前带方向,构造变形的强度逐渐减弱,以前展式扩展为逆冲推覆构造带的扩展顺序。龙门山前中段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剖面上具有分层性。主要发育的构造样式为:叠瓦冲断构造、双重构造、飞来峰构造、三角带构造样式、断展褶皱、断弯褶皱、反向冲断、突起构造等。论文描述了这些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展布规律。龙门山前中段复杂的的构造样式及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决定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及圈闭发育特点为典型的早聚晚藏型。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最后定型的构造样式对圈闭有着决定性作用,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断层封堵性能,通过封堵性的研究,结合龙深1井钻探结果,可知在龙门山中段其前缘推覆滑动面以上断裂非常发育,地层破坏严重,通济场断裂切穿三叠系并上切至地表,不利于气的保存,不具备油气聚集条件。但龙门山前中段具有丰富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大,并且发现了前山带平落坝等气藏,但进一步勘探突破程度很小。能否在该区获得油气产能,一直是地质工作者和石油勘探单位困惑和致力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构造特征及样式的厘定以及构造的演化分析,分不同地层、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结合重点区块的局部构造演化得出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对有利区带进行划分,并预测目标,目前已在部分构造上取得了较好的油气成果,通过综合评价出有利勘探区带,展示了该带良好的勘探前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川龙门山构造带活动的钟乳石记录[J]. 地球学报 2014(01)
- [2].成都主城区为什么躲过了汶川地震这一劫?——龙门山构造带地质状况分析[J]. 四川省情 2008(06)
- [3].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来自汶川科钻四号孔(WFSD-4)的证据[J]. 地球学报 2019(01)
- [4].龙门山构造带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汶川、芦山强震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 [5].沿龙门山构造带走向上地形发育差异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貌演化的启示[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6].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大地电磁测深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012(03)
- [7].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06)
- [8].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9].汶川地质构造解读[J]. 世界博览 2008(12)
- [10].献诗七章:手的颂歌[J]. 散文诗世界 2008(07)
- [11].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对四川盆地构造旋转的制约[J]. 地质通报 2016(06)
- [12].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向西南延伸的遥感影像证据及地震地质意义[J].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3)
- [13].汶川地质构造解读[J]. 青年博览 2008(16)
- [14].龙门山及邻区重、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 [15].龙门山构造带的演化历史及构造样式综述[J].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9(00)
- [16].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岩石物性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6(02)
- [17].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2)
- [18].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06)
- [19].龙门山构造带中段新近系砾岩层砾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中国地质 2011(06)
- [20].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震构造[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21].龙门山构造带WFSD-2钻孔岩心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大地震活动的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1)
- [22].四川龙门山构造带构造样式浅析[J]. 云南地质 2012(02)
- [23].汶川M_S8.0地震中央断裂北段地表破裂特征[J]. 西北地震学报 2009(04)
- [24].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J]. 地震地质 2008(04)
- [25].河南历史上的地震情况[J]. 资源导刊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