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建筑节能列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能否实现建筑的节约用能,关系到我国能源战略的成败,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国政府对能源的管理一直偏重于工业领域的节能,对建筑节能重视不够,以至于建筑节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成为我国节能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本文以资源管理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微观经济理论等为基础,在分析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筑节能相关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通过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筑节能市场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剖析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二是构建了市场机制下建筑节能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市场机制下建筑能效水平的确定机理,以及强制性政策、激励性政策和技术进步等节能措施的作用机理。三是将上述理论研究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节能的总体思路及实施策略,并对策略的具体落实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滞后,根本原因在于建筑节能领域市场机制不健全,具体包括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引起的市场失灵,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动力乏失等。政府更多地用行政手段去推动建筑节能,而没有采取措施对上述问题及时进行化解,又进一步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近期(3-5年)应将普及节能50%标准作为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激发建筑节能市场需求上,通过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建立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等措施,培育和完善建筑节能市场;远期(2020年)应以普及节能65%标准为目标,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强建筑节能的能力上,通过完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建筑节能技术保障体系,开发适宜于节能的建筑部品体系,扶持组建以节能建筑为最终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有利于建筑节能的社会化协作体系等措施来推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构建了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述了完善建筑节能市场机制,补偿建筑节能市场外部经济,提升建筑节能产业化水平三种节能途径之间的关系,使建筑节能理论更具系统性。二是从近期和远期两个角度提出建筑节能的目标和实施策略,将钢结构建筑作为建筑节能产业升级和发展的载体,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与住宅产业化进程相衔接,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2.1 主要研究内容1.2.2 主要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1.3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1.3.1 论文的工作量1.3.2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1 建筑能耗和建筑节能的相关概念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建筑节能2.3 产业发展理论与建筑节能2.4 资源经济理论与建筑节能2.5 国外研究现状2.6 国内研究现状3 我国建筑耗能现状、趋势及建筑节能工作进展3.1 我国建筑能耗现行状况分析3.1.1 我国现阶段建筑耗能量估算3.1.2 我国现阶段建筑能耗的特点3.2 我国建筑能耗增长态势分析3.2.1 影响建筑能耗增长态势的主要因素3.2.2 建筑能耗增长态势动态模拟3.3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回顾3.3.1 制定并颁布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法规3.3.2 出台并实施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标准3.3.3 开展建筑节能试点和示范工程3.4 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评价3.4.1 评价一: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一定进展3.4.2 评价二:建筑节能与预期目标尚有不小的距离3.4.3 评价三:建筑节能产业尚未真正形成4 基于市场机制的建筑节能机理研究4.1 市场机制下建筑能效水平的确定4.1.1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能效水平选择4.1.2 能效水平选择对均衡产量的影响4.1.3 能效水平选择对经济利润的影响4.2 政府采用强制性政策下的建筑节能4.3 政府采用激励性政策下的建筑节能4.4 基于技术进步的建筑节能4.4.1 技术进步对建筑节能的促进作用4.4.2 激励性政策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5 建筑节能市场特征分析5.1 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构成和现状5.1.1 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构成5.1.2 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发展现状5.2 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5.2.1 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特征5.2.2 外部性导致的建筑节能市场失灵5.3 建筑节能市场的信息不对称5.3.1 建筑节能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5.3.2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搜寻成本5.3.3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5.4 建筑节能市场的动力乏失5.4.1 建筑节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5.4.2 建筑节能市场缺乏供给意愿5.5 建筑节能市场的政府缺位5.5.1 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5.5.2 缺乏激励与强制并重的政策体系5.5.3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5.6 从市场特征看推进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5.6.1 从市场特征看我国建筑能耗过高的成因5.6.2 市场机制下推进建筑节能的理论途径6 建筑节能的国际比较及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总体思路6.1 建筑节能的国际比较6.1.1 美国的建筑节能6.1.2 法国的建筑节能6.1.3 日本的建筑节能6.1.4 对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实践的总结6.2 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总体思路6.2.1 建筑节能的工作目标6.2.2 建筑节能的工作原则6.2.3 建筑节能的实施策略7 建筑节能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基于近期目标的实施策略7.1 加快供热体制改革,恢复建筑节能市场活力7.1.1 我国现行供热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7.1.2 我国供热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7.1.3 我国供热体制改革的实施7.2 建立建筑能效标识制度,消除建筑节能市场信息不对称7.2.1 建筑能效标识的概念及作用7.2.2 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设计7.2.3 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7.3 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化解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7.3.1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种类7.3.2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对外部性的化解原理7.3.3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对象选择7.3.4 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设计思路8 建筑节能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基于远期目标的实施策略8.1 建筑节能产业构成及建筑节能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内涵8.1.1 建筑节能产业的定义和构成8.1.2 建筑节能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内涵8.1.3 建筑节能产业升级与发展对建筑产业的影响8.2 市场经济机制与建筑节能产业升级的关系8.2.1 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建筑节能产业低水平循环的根本原因8.2.2 建筑节能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是推动建筑节能产业化水平提升的基础8.3 建筑节能产业升级的载体——钢结构建筑8.3.1 钢结构建筑的能效特性8.3.2 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前景8.3.3 钢结构建筑的经济性分析8.4 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升级与发展的措施8.4.1 完善建筑节能产业标准规范体系8.4.2 构建建筑节能产业技术保障体系8.4.3 开发适宜于节能的建筑部品体系8.4.4 扶持组建以节能建筑为最终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8.4.5 形成有利于建筑节能的社会化协作体系9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市场机制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对策研究论文; 钢结构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