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服务经济”时代的过程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早期具有典型的集聚性,然而通过本文的文献回顾,现阶段国内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成果并不多,所研究的区域狭窄、单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全国范围的角度分区域的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因素的确定不仅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地区未来的持续、快速发展,还有利于为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指明方向。首先本文选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16个省市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的集聚水平及变化趋势比较,得出各产业基本都在京沪等地集聚,且仍在不断集聚;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在不断提高,东部地区的工业大省集聚水平却在下降,并且不同产业其分布情况也不一样,有些分布均衡,有些不均衡。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5个变量(制造业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水平、地租、高素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分别对全国、除京沪外的全国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进而得出在不同范围内,影响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的强弱有所不同。其次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从各产业从业人员数、人均增加值、加权平均区位商三个方面分别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并不一定是互动发展的结论。从全国除京沪外的范围看,总体上制造业、服务业集聚的地区其生产性服务业也容易集聚,但是有另外的限制条件,就是若一个地区的通信网络、地理位置等影响集聚的因素与该地区的制造业或服务业集聚水平不相称,则该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就处于分离发展的状态。最后本文在总结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提出现实可行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综述1.2.1 国外研究成果1.2.2 国内研究成果1.2.3 研究成果评述1.3 研究意义及目的1.3.1 理论意义1.3.2 现实意义1.3.3 研究目的1.4 研究内容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5.1 研究方法1.5.2 技术路线1.6 可能的创新第二章 论文的相关理论基础2.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范畴和特征2.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界定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2.1.3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2.2 产业集聚传统理论2.2.1 概念辨析2.2.2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2.2.3 工业区位理论2.2.4 新经济地理学2.2.5 新竞争理论2.2.6 分工理论2.3 各产业集聚特征2.3.1 产业集聚的特征2.3.2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特征2.3.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区别第三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3.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算3.1.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介绍3.1.2 我国各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算3.2 结果分析3.2.1 整体分析3.2.2 动态分产业分析3.3 前提假设3.4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3.5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模型检验3.5.1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3.5.2 方程检验3.5.3 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检验3.5.4 除京沪外地区的模型验证3.5.5 两次样本的回归比较及结果解释3.6 六大产业分区域验证3.6.1 交通运输业3.6.2 信息软件业3.6.3 金融业3.6.4 房地产业3.6.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6.6 科学研究业第四章 工业大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证分析4.1 各产业集聚水平理论分析结果4.2 各产业从业人员数验证4.3 各产业人均增加值验证4.4 各产业加权区位商验证4.4.1 工业大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再计算4.4.2 结果分析4.5 综合分析及结论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5.1 本文结论5.2 政策建议5.2.1 协同各产业发展5.2.2 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5.2.3 完善软件配套设施5.2.4 注重高素质人力资源5.2.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5.3 本文的不足附表参考文献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攻读硕士期间所参加的课题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产性服务业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工业大省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工业大省粤苏浙鲁的实证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