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比较美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斯密,休谟,情感,效用
比较美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莲,雷云峰[1](2018)在《效用与情感——休谟与斯密美学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18世纪英国情感哲学的典型代表,休谟与斯密的哲学思想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美学领域,二者的美学思想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彼此却又互不相同。通过聚焦于美的本质、美的根源和美的功能这叁个问题,本论文深入阐述了二者美学思想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勾勒了18世纪英国情感主义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李霞霞[2](2017)在《卫西琴中西文化比较下的音乐美学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西琴(1882―?),又名卫中,英文名字是Alfred Westharp,美籍德国人。二十世纪初来到中国,进行教育试验与文化试验,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心理观、文化观、教育观。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卫西琴的音乐哲学心理观、音乐审美观、音乐教育观。研究方法是文献学、美学思辨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法的综合运用。音乐哲学心理观——音乐是离“精神”最近的高级感官活动、是“精神力量”的最高创造与发明;音乐审美观——东方音乐是基于心理与意识的音乐、是表达意愿与自然的音乐、是反映感觉逻辑与哲学的音乐;而西方音乐是基于声学与生理的音乐。笔者根据卫西琴对东西方音乐的理解,依据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分析了中西音乐功能、审美与形式的差异。音乐教育观——废除音乐中阻碍精神表示的因素,提倡“动的音乐”(科学音乐)。卫西琴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文章的研究突出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近现代音乐史的价值,二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价值及音乐美学理论的意义。卫西琴作为德国人,对中国音乐——追求生活的安乐与生命的体悟极其仰慕。按笔者理解,二十世纪初以德国为中心展开的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人的精神无处安放,卫西琴选择东方音乐,是寻求一种生活的安乐与生命的体悟。(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7-04-01)
王静[3](2016)在《鲁迅和托尔斯泰道德与美学观之比较——兼论鲁迅对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潜在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与托尔斯泰二人在道德、美学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鲁迅赞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反对托氏倡导的不抵抗主义。托尔斯泰的天性、信仰与道德观无疑是他的不抵抗主义观念的根源,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鲁迅对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却有一种天性上的抵制,也因此影响了他对托尔斯泰文学的接受。鲁迅对托尔斯泰的作品,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庞飞[4](2016)在《克罗齐与杜威的主要美学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样都是对20世纪西方美学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克罗齐与杜威之间的争论无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显然,二者的美学无论是在思维方法、艺术功用、艺术本质论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其论争的焦点及主要差异在于:谁的思想更好地克服了二元论的缺陷、是否存在独立于生活以外的艺术、艺术是否是非功利的活动、艺术活动与逻辑活动是否就是天然对立的等等,以至于他们均不认为二者之间有任何共同的立场。但是,二者在对传统美学的批判与解构、艺术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艺术自律性的问题上,仍有着相似的立场与期待,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二者共同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美学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邓志伟,陈俐[5](2013)在《庄子与柏拉图音乐美学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音乐美学观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差异所在。两人分别把"道"和"理念"作为音乐的本质和来源,但是二者产生的途径、存在的形式等都具有差异性。在论述"美"与"善"的关系时,两人都引入了"真"这一范畴,但是"真"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同时,庄子认为善在美中,而柏拉图则认为美在善中。两人都把"自然"作为音乐的标准之一,但是论及音乐的最终标准时,庄子主张最好的音乐是"无乐",而柏拉图则认为音乐应该反映"善"。两人都注重音乐对于人身心的陶冶作用,分别提出了"近道说"和"净化说"。两人的音乐美学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和善的向往对于当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姚梅[6](2012)在《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以"性恶说"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提出"化性起伪"的美;波德莱尔同样提倡人性本恶,提出了一种以丑为美、为恶为美的美学理念,并在文学作品中予以实践。两人跨越时空,在"美丑"、"自然"、"音乐"等美学概念上,碰撞出火花,显示了传统儒家美学与现代审丑美学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32期)
杨继勇,杨献捷[7](2012)在《关于中西方两种美学观的比较论纲——隐秀说和显隐说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学、文论和美学学科建设应如何继承传统、借鉴中外,这通过学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可获得启示价值。比较中国古代美学隐秀说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显隐说,可发现其间虽然反差巨大,但审美原则、审美思路、表达方式和方法论等却具有多方面相似性,所用范畴具有形而上的及难以推论、阐释之特征,都具"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其本体论相近且审美路径都纳入了非现实的变量;都围绕着显-隐互动线索而抽象统一性相通,即本于显(显现、秀)-隐(隐蔽、遮蔽)二重性共时而交互的运作,究其相似的成因都和老庄之道有些关联。据此,还可证文艺美学、艺术哲学建设若在坚持主客体对立的方法论基础上联系本体论,亦可发现新的思维路径而增强生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翟洪涛[8](2012)在《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美学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和普罗提诺都把理念作为美的根源;都认为审美认识是逐级提高的过程,美感是主体灵魂或心灵由美的事物回忆起"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时的"迷狂";都把对"美本身"的凝神观照作为人生最高境界;都认为艺术也根源于理念。但柏拉图认为艺术美低于现实美,普罗提诺认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李乃琦[9](2012)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金阁寺》的美学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作家叁岛由纪夫深受奥斯卡·王尔德的美学观影响,崇尚其唯美主义思想。本文试图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金阁寺》的美学观比较入手,通过美的表现方式、美的终结方式、美学观叁方面比较,以期探讨叁岛由纪夫美学观的嬗变。(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上半月)》期刊2012年06期)
江莹[10](2012)在《符号、文本、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二十世纪西方符号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物。他的成就有目共睹,他的理论极盛一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巴特的着作陆续被译介入中国,他的符号学美学思想也日益受到理论家们的关注,一度形成了对巴特研究的狂热状态。符号学美学作为巴特众多理论中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复的研读。本文分五部分,主要阐释巴特的前后期符号学美学观及这两个时期理论观点的比较,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在阐述符号学发展和兴起的基础上,引出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美学思想,并对其思想源头和思想历程作了简要的叙述,在总的把握巴特思想发展变化的前提下,为下文具体时期的理论观点的阐述作铺垫。第二部分:罗兰·巴特前期的符号学美学思想。在这部分,我将从巴特这一时期的四本书籍入手,探讨其“零度写作”,“大众文化的符号学研究”,“符号学原理”,“叙事作品的结构”四大理论,分析巴特结构主义时期的理论特色。第叁部分:罗兰·巴特后期的符号学美学思想。罗兰·巴特后期的符号学美学思想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显着变化。这一时期,巴特理论的焦点主要在文本上。如“作者之死”,“可写性文本”,“五种符码”“互文理论”等。本部分主要就是以巴特后期一些重要的文章和书籍为出发点,对其中的符号学美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四部分:罗兰·巴特前后期的符号学美学思想的比较。本部分主要从巴特的语言观,文学观,文化观叁方面出发,结合大的时代背景及巴特自身价值观念的变化,分析巴特前后期思想转变的异同之处。第五部分:余论。作为本篇论文的结尾,这部分将对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及其美学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阐述了其对我国当代文艺美学研究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比较美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卫西琴(1882―?),又名卫中,英文名字是Alfred Westharp,美籍德国人。二十世纪初来到中国,进行教育试验与文化试验,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心理观、文化观、教育观。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卫西琴的音乐哲学心理观、音乐审美观、音乐教育观。研究方法是文献学、美学思辨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法的综合运用。音乐哲学心理观——音乐是离“精神”最近的高级感官活动、是“精神力量”的最高创造与发明;音乐审美观——东方音乐是基于心理与意识的音乐、是表达意愿与自然的音乐、是反映感觉逻辑与哲学的音乐;而西方音乐是基于声学与生理的音乐。笔者根据卫西琴对东西方音乐的理解,依据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分析了中西音乐功能、审美与形式的差异。音乐教育观——废除音乐中阻碍精神表示的因素,提倡“动的音乐”(科学音乐)。卫西琴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文章的研究突出两方面的价值,一是近现代音乐史的价值,二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价值及音乐美学理论的意义。卫西琴作为德国人,对中国音乐——追求生活的安乐与生命的体悟极其仰慕。按笔者理解,二十世纪初以德国为中心展开的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人的精神无处安放,卫西琴选择东方音乐,是寻求一种生活的安乐与生命的体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较美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家莲,雷云峰.效用与情感——休谟与斯密美学观之比较[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
[2].李霞霞.卫西琴中西文化比较下的音乐美学观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7
[3].王静.鲁迅和托尔斯泰道德与美学观之比较——兼论鲁迅对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潜在态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庞飞.克罗齐与杜威的主要美学观比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邓志伟,陈俐.庄子与柏拉图音乐美学观之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姚梅.荀子与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比较[J].文教资料.2012
[7].杨继勇,杨献捷.关于中西方两种美学观的比较论纲——隐秀说和显隐说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翟洪涛.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美学观之比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李乃琦.《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金阁寺》的美学观比较[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
[10].江莹.符号、文本、自由[D].江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