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长沙作为湖南省会,是湘省的行政枢纽,又有岳麓书院这样的千年学府,文化氛围浓厚,然而长沙的经贸地位在近代之前却始终不突出,甚至不如比邻的湘潭。这种不协调的局面在近代以来出现了转机,长江商路的开辟给长沙商贸和进出口贸易发展带来了机遇,将长沙作为湖南省政治和文化中心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激发出来。特别是汉口开埠后,长沙与汉口之间的进出口转口贸易逐渐兴盛。随着西方列强将侵略中心转移至长江流域中上游各省,湘省被迫开放,岳州开埠。特别是长沙开埠以后,长沙的进出口贸易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长沙逐渐确立起湘省经贸中心的地位。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的长沙、汉口海关贸易报告等统计资料,借鉴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先生利用海关资料解读镇江进出口贸易情况的方法,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至“五四运动”之前(1860-1919)长沙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和贸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将长沙经贸地位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与整个长江商路的开辟,特别是与汉口的开埠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局限在长沙开埠之后。本文主要结构:前言,进行学术史回顾,说明选题原因及文章研究思路。第一章,概述长沙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商贸情况,并考察长沙进出口贸易在长江商路开辟之后的具体发展,着重分析长沙与汉口之间的进出口转口贸易情况及其特点。第二章,分析开埠给长沙经贸地位提高带来的巨大契机,以及长沙进出口贸易在这一契机下所实现的质的飞跃。第三章,具体讨论长沙开埠之后进出口货物的种类与特点,进而考察长沙与外省、外国之间贸易的关系与特点。结论,总结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