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春剑(Cymbidum.longibracteatum)花梗组培褐化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尽量延长花梗在培养基中的成活时间,是成功建立春剑花梗快繁体系的关键一步。外植体褐化除了受内因——外植体的节位、节数、花梗成熟度的影响外,还受外因——母株的生长环境、取材月份、外植体的接种方式、抗氧化剂、吸附剂、切口封闭、暗培养、热激、Fe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影响春剑花梗褐化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外植体大小、摆放方式对褐化影响方面:中节、顶节的单节外植体,带苞叶、半嵌入培养基放置或者不带苞叶、平放于平面培养基以及多节花梗、带苞叶,极性放置、半嵌入斜面培养基这三种组合方式都可以有效减轻褐变,保持外植体鲜活。带苞叶的外植体接种后15~20d去除苞叶,外植体鲜活度高。2.在取材月份与外植体生长环境方面:2月份取花梗未全部伸长,节间紧缩,花梗苞叶包裹,花萼未展开的带菌少的健康无病虫害花梗为外植体,可以有效减轻褐化。3.在吸附剂处理的防褐方面:花梗的褐化率随着活性炭、PV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防褐效果不理想,甚至加剧外植体褐变。4.在抗氧化剂处理防褐方面:抗坏血酸和柠檬酸防褐效果好,它们抗褐化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g/L,5g/L。硫代硫酸钠防褐效果不理想。5.切口封闭处理为本次试验中防褐最佳的处理,切口封闭处理延长了外植体完全褐化的时间,其中医用凡士林封闭效果优于石蜡封闭。6.就低氨态氮的改良1/2MS培养基的效果最佳,MS、1/4MS效果都差。7.56℃15S的热激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切口端褐变,但是温度超过56℃后,随着温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增长,反而加剧了切口的水渍化,加速了褐变。8.2倍Fe盐促使花梗变绿,延长在培养基中的存活时间。但4倍Fe盐大大增加褐化率。9.暗培养20d可以有效减轻褐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扎根红土地 放飞南粤梦──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韩春剑[J]. 人民之声 2015(03)
- [2].广东南粤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韩春剑[J]. 当代经济 2013(24)
- [3].春剑北方气宜香[J]. 中国花卉盆景 2011(07)
- [4].春剑北方气亦香[J]. 中国花卉盆景 2009(11)
- [5].大花蕙兰及春剑间杂交结实率及种子无菌萌发的研究[J]. 北方园艺 2010(05)
- [6].湛商模式:城商行改革的新路径——访湛江市商业银行董事长韩春剑[J]. 银行家 2009(04)
- [7].如何养兰多开花[J]. 中国花卉盆景 2009(04)
- [8].“正”为根 “敢”为干 “和”为果——读《击鼓鸣金》,悟南粤文化[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6)
- [9].冬寒兰、墨兰、春剑冬春怎么养[J]. 中国花卉盆景 2010(11)
- [10].幽兰飘香贺新春[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16(02)
- [11].春剑花梗离体培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4)
- [12].心相本真 以象达意——品鉴陈春剑水墨花鸟画[J]. 美术界 2015(01)
- [13].云南石屏县四季花苑常年专业邮售兰花、山茶、君子兰、珍奇花卉[J]. 花卉 2015(03)
- [14].国兰组培中外植体高效消毒方法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6)
- [15].春剑种子无菌萌发过程的显微观察[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6].兰属春剑叶艺突变体叶片结构的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 2018(01)
- [17].春剑阴棚叶斑病和沤心病防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1)
- [18].教育如养兰[J]. 中小学德育 2012(03)
- [19].资讯[J]. 花卉 2016(07)
- [20].春剑日光温室栽培叶斑病和沤心病的防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0)
- [21].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J]. 南风窗 2016(07)
- [22].中国兰春剑隆昌素叶色突变体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 2015(02)
- [23].兰花春节盛开有妙招[J]. 中国花卉园艺 2014(02)
- [24].如何让兰花春节盛开(上)[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14(01)
- [25].春兰新品种‘福娃梅’[J]. 园艺学报 2012(12)
- [26].花事[J]. 中国花卉园艺 2015(02)
- [27].幽兰飘香[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12(12)
- [28].书写“连城兰花”隽永的绿色篇章——访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春荣[J]. 中国花卉园艺 2011(21)
- [29].贾冬阳的诗(10首)[J]. 诗歌月刊 2009(09)
- [30].兰花的品种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