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全科医疗科湖南423000;2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综合内科湖南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03例,均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氯吡格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94.34%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MoC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改善其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影响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并不会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清楚等症状和体征,但是在影像学结果上会呈现出腔隙性梗死等描述。部分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可逐渐进展为严重的症状性脑梗死,造成严重肢体瘫痪及痴呆,影响发病者的认知水平及运动功能,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及心理负担[1]。因此,针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重点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的收取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电脑随机分为两组。
排除标准:(1)进入姑息治疗、预期生存期<3个月者;(2)既往发生过脑梗死;(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4)对本次用药过敏者;(5)中途死亡或者退出研究者。
纳入标准:(1)均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2)处于进展期且合并一定程度认知功能障碍;(3)患者监护人同意配合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同意。
观察组共53例;年龄:患者年龄在岁51-72岁,平均年龄(62.03±2.76)岁,性别:27例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对照组50例;年龄:患者年龄在53岁-69岁,平均年龄(61.79±3.02)岁,性别:30例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3例患者各项指标无差异,采用P>0.05表示。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积极接受相应基础治疗,包括血脂调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抗凝等。
对照组: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规格型号:100mg*30片,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mg/次,一日1次。共治疗14天。
观察组:在上述所有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规格:75mg*7s,国药准字J20130083]50mg/次,1日1次,口服。共治疗14天。
1.3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评价标准如下: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其脑梗死部位恢复至正常;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期脑梗死部位基本接近恢复正常;无效:经过治疗患者梗死面积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显效率加有效率=总有效率。
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2]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总分量低16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64分。
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3]评估两者患者认知功能,总分30分,分数低于26分不正常。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表1可见,观察组临床总有效94.34%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情况比较(±s)
3.讨论
无症状脑梗死的存在可能使之后发生的症状性脑梗死病情恶化,病死率增高,并可能有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疗效。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抗凝药物,还可以改善微循环[4]。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阻滞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从而抑制血栓烷的合成发挥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5]。但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可能会出现阿司匹林抵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94.34%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抗血小板药物是用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生长的药物,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是继阿司匹林之后临床最主要的抗血小板药物[5-6]。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用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MoC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氯吡格雷为前体药物,通过CYP450酶代谢,生成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代谢物,活性代谢物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7]。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不建议过度治疗。另外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能抑制肝药酶CYP2C19活性,从而抑制氯吡格雷代谢为活性产物,因此会降低其抗血小板功能,临床上需要尽量避免与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合用,如果患者携带CYP2C19*2等位基因,可使用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作为氯吡格雷的替代抗血小板药物[8]。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虽然同属抗血小板药物,但是临床应用上并不完全相同,氯吡格雷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的二级预防及治疗,阿司匹林则应用更广泛,除了ASCVD的二级预防外,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也是首选药物,但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是否需要阿司匹林,需要经过心血管医生的严格评估,不能私自服用药物。
综上所述,针对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改善其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红英,杨国涛,司晓彬,王海滨,王文浩,彭雪.无症状脑梗死老年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意义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9(21):4025-4027.
[2]李林文,王峰,王元业,胡屹伟.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8(02):75-78.
[3]尹小玲,刘勇,张伏军.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9,18(06):430-434.
[4]廖立斌.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8):73-75.
[5]沈红,李中华.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7):90-91.
[6]刘艳霞,万跃,左靖,田浩,陶小明,柯应兵.血管内再通结合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06):572-575.
[7]刘淑芝.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81-82.
[8]蔡秀英.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