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陈岩勤[1](2013)在《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及其宿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白头翁总皂苷(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 saponins,PRS)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中间宿主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的杀灭作用、对钉螺新陈代谢关键酶的影响、对斑马鱼和哺乳动物的毒性、对日本血吸虫体内外不同发育阶段的作用及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白头翁总皂苷成为新的抗血吸虫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浸泡法,进行浸杀钉螺试验、钉螺上爬试验及斑马鱼毒性试验;采用酶促动力学方法检测钉螺暴露在PRS浓度为浸泡24h LC50的40%和80%药液中24h后的头足及肝脏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酶活值;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浓度为24h LC50的PRS作用钉螺后其头足及肝脏的超微结构;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670-1995进行哺乳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皮肤、眼睛刺激试验。2.采用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ICR小鼠,感染后42d的小鼠肝脏经过研磨、过筛获得虫卵,毛蚴由虫卵孵化,尾蚴由阳性感染钉螺光照逸出,用含有0、1、2、3、4、5、6、7、8μg/ml的PRS药液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作用于虫卵、毛蚴、尾蚴;PRS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作用采用经皮肤或灌注冲虫法在3h、7、14、42d对感染不同数量尾蚴的小鼠进行剖杀取虫,用含有0、1、5、10、20、30μg/ml的PRS培养液对童虫及成虫进行培养,观察药物在不同时间段的杀虫作用;将感染5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在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用不同剂量的PRS药液灌服,42d后灌注冲虫计算荷虫量及减虫率;将感染8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经过尾静脉注射25mg/kg PRS药液,42d后灌注冲虫计算荷虫量及减虫率;PRS对日本血吸虫糖原、蛋白及酶的影响采用对感染42d的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25mg/kg的PRS药液,24h后剖杀取虫研磨,检测PRS对虫新陈代谢的影响。3.采用感染50条尾蚴的C57BL/6小鼠连续49d口服150mg/kg/d剂量的PRS,通过检测小鼠体重、肝脾重量的变化及减虫效果估计长期用药的治疗效果;通过检测感染治疗组与感染不治疗组之间小鼠白细胞及其组成细胞的比率变化、肝脏的免疫组化、血清IFN-γ、IL-4、TGF-β和IL-17水平的变化、虫卵可溶性抗原(solubleegg antigen,SEA)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值的改变探究PRS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1. PRS经过24h、48h、72h浸杀钉螺后的LC50分别为0.48、0.23、0.17mg/l,LC90分别为2.64、0.81、0.34mg/l;8和4mg/l PRS作用后无钉螺上爬,0.5mg/l PRS作用24h后总上爬率为26.67%,0.5mg/l NIC作用24h后总上爬率为47.78%。钉螺用PRS浓度为40%及80%的24h LC50浸泡24h后,其头足及肝脏的CHE、AKP、ALT的活力明显降低(P<0.05),LDH变化不大;24h LC50PRS作用24h后,钉螺头足及肝脏细胞的透射电镜显示PRS对钉螺的超微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伤;斑马鱼试验显示相对于氯硝硫胺(niclosamide,NIC),PRS对鱼类的致死浓度与杀螺浓度差别较大;哺乳动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眼刺激实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结果显示PRS对哺乳动物无毒性。2.不同浓度的PRS及对照药物吡喹酮(praziquantel,PZQ)对日本血吸虫虫卵作用24h后的孵化结果显示PRS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略优于PZQ的作用,尤其是在4μg/ml浓度时,日本血吸虫虫卵对PRS的作用更敏感;PRS及对照药物PZQ在不同时间对毛蚴、尾蚴的作用结果显示其死亡率对PRS及PZQ的浓度及作用时间有一定的依赖性;在不同浓度PRS作用下日本血吸虫各个发育时期体外培养的结果显示药物对日本血吸虫的3h、7、14d童虫及42d成虫均有杀伤作用;日本血吸虫雄虫及雌虫经过30μg/ml PRS体外作用4h后虫体体表的感觉乳突及皮层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不同剂量PRS对不同感染时期的小鼠口服用药结果表明高、中、低剂量的PRS在体内均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但300mg/kg剂量的PRS有较好的疗效,感染1d和21d开始用药的杀虫及杀雌虫效果均优于相同剂量的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和PZQ;尾静脉注射25mg/kg剂量PRS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不同阶段用药均有比较好的杀虫作用;25mg/kg剂量PRS作用24h后日本血吸虫雄虫、雌虫的糖原、蛋白、AKP、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reductase,GR)均有所降低。3.用150mg/kg/d剂量的PRS连续49d灌服感染50条尾蚴的C57BL/6小鼠发现,PRS治疗组小鼠体重的增加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肝脾重量的降低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PRS治疗后小鼠白细胞的降低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比率的降低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比率的增多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PRS长期用药对感染50条尾蚴小鼠的荷虫量结果显示PRS用药组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减虫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1),减虫率为55.27%。肝脏虫卵的减少与不治疗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用药49d后小鼠肝脏的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eosin staining,HE染色)显示PRS用药组肝脏的虫卵及卵周围炎性细胞相对于感染不治疗组较少;免疫组化显示PRS药物治疗后肝脏的α-平滑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metalloproteinase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及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的表达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明显减弱;PRS治疗组与感染不治疗组比较小鼠血清中的IFN-γ、IL-4、TGF-β和IL-17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1);PRS治疗组SEA特异性抗体IgG、IgG1水平与感染不治疗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PRS治疗组与感染不治疗组相比SEA特异性抗体IgG2a水平变化不大(P>0.05),PRS治疗组与感染不治疗组相比较IgG1/IgG2a比率降低。结论:1.实验数据显示PRS对哺乳动物几乎没有毒性,对斑马鱼毒性低于NIC,能够在较低浓度下有效杀死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灭螺剂,2.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PRS对日本血吸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杀伤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抗血吸虫药物。3. PRS在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小鼠的过程中,小鼠血清中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因子及特异性抗体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说明PRS的杀虫作用与皂苷的免疫调节有一定的关系。
林艺兰[2](2010)在《潜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及趋势预测》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潜江市近几年来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并探索应用自回归综合滑动平均数法(ARIMA)短期预测潜江市血吸虫病发病率的可行性,为血吸虫病的预警预测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潜江市4个监测点人畜查病、螺情调查资料,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利用潜江市1959-2005年血吸虫病发病率资料,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依据AIC和BIC准则确定拟合优度,用组内回代的平均相对误差判断预测精度,建立最优预测模型,预测潜江市2009-2013年血吸虫病的发病率。结果2008年潜江市尚有60.63万人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2006-2008年4个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逐年下降(分别为3.35%、2.97%及1.77%,P<0.01);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性别比差距有所缩小;感染年龄集中在高年龄组(40-60岁),从2006年40-50岁组后移至2008年的50-60岁组;监测点3年均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例和新发晚期感染病例;健康教育活动次数逐年减少,尤其个人防护用品油膏投入使用情况最差。耕牛感染率亦逐渐下降(3年分别为10.75%、6.83%及5.18%, P<0.05),2008年未达到国家疫情控制标准;钉螺感染率3年在0.21%-0.39%间来回波动;疏系数ARIMA((4),1,0)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潜江市血吸虫病发病率的时间序列,AIC=219.849,模型可表示为: xt-xt-1 =1/(1 +0.331505B4)εt,组内回代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7.37%。2009-2013年的预测发病率分别为2.11%,2.76%,3.22%,3.44%,3.33%。结论目前潜江市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感染人数仍很多,人畜有可能重复感染,螺情仍不稳定;ARIMA模型可用于血吸虫病疫情的动态分析和短期预测,模型预测显示未来几年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可能,需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及时采取并巩固各项有效措施,防止疫情反复。
吴勇权[3](2010)在《荧光成像技术对部分抗血吸虫药物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氯硝柳胺和吡喹酮对血吸虫尾蚴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但其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通过分子改性手段在氯硝柳胺和吡喹酮分子上引入荧光基团,并采用荧光成像法研究了氯硝柳胺、吡喹酮与日本血吸虫尾蚴之间的相互作用。针对日本血吸虫尾蚴在水面的静态生活习性,我们设计合成了两个氯硝柳胺衍生物NI-2a和NI-2b。NI-2b具有水面自扩散和水面漂浮的性质,并有很好的灭尾蚴活性。采用MTT(噻唑蓝)法测定细胞毒性结果表明NI-2a和NI-2b对HeLa细胞的毒性较低。为了研究NI-2a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机理,我们在NI-2a的基础上连接荧光分子合成荧光衍生物NI-3。尾蚴荧光成像实验结果表明NI-3能够快速地经尾蚴表皮吸收和运输,说明NI-3容易被尾蚴吸收从而影响尾蚴的体内代谢导致尾蚴的死亡。吡喹酮经过硝化和还原两步反应得到两个吡喹酮衍生物PZQ-2和PZQ-3,MTT法测定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200μM PZQ-2和PZQ-3的浓度下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6%和80%。为了研究吡喹酮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的相互作用机理,我们在PZQ-3的基础上连接荧光分子合成荧光衍生物PZQ-5。荧光成像实验结果表明PZQ-5的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尾蚴的表皮部位,说明吡喹酮能够对尾蚴的表皮进行影响或破坏,继而影响尾蚴的渗透压、体内Ca2+的平衡和虫体的生物代谢。此外还合成了五个含有乙腈配位型的铱配合物Ir-1至Ir-5。配合物Ir-5单晶的结构解析得出产物为单斜晶系结构,磷光光谱表明配合物Ir-5能够发射较强的黄色磷光。其次,我们应用铱配合物用于尾蚴的磷光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当配合物的主配体有较大共轭结构时,有利于尾蚴的磷光成像;同时配合物有合适的脂水分配系数也有助于尾蚴的磷光标记。
胡奇丰,柳建发,蒋雯雯[4](2010)在《环孢素A抗血吸虫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柳建发,汤治元,刘玉新,杨淑娟,John R Kusel[5](2008)在《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环孢素A抗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童虫,环孢素A体外作用,AF18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定量童虫荧光素的分布以及测定光漂洗后童虫荧光素的复原率。结果童虫损伤或死亡,虫体逐渐从绿色变成黄色,虫体表面损伤;随着环孢素A剂量加大,童虫荧光素定量增加;童虫光漂洗后荧光素的复原率大幅度降低。结论环孢素A增加童虫AF18的含量,降低童虫荧光素的复原率,减低童虫表膜流动性;提示,表膜是药物作用的靶标。
柳建发,John R Kusel[6](2004)在《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研究(英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以及虫体表膜流动性。 方法 制备童虫 ,环孢素A体外作用 ,AF18标记 ,荧光显微镜观察。 结果 童虫损伤或死亡 ,虫体逐渐从绿色变成黄色 ,虫体表面损伤。 结论 环孢素A增加童虫AF18的含量 ,减低童虫表膜流动性。
二、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及其宿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白头翁总皂苷实验室杀螺效果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白头翁总皂苷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抗血吸虫新药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
本课题所获的基金资助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2)潜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3)荧光成像技术对部分抗血吸虫药物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吸虫病概况 |
1.2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
1.3 氯硝柳胺与吡喹酮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1.4 荧光成像简介与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研究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氯硝柳胺荧光衍生物的合成及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相互作用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合成与实验方法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2.3合成路线与步骤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正辛醇脂水分配系数的讨论 |
2.3.2 化合物NI-2b和NI-3的灭尾蚴活性研究 |
2.3.3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2.3.4 化合物NI-3的紫外和荧光发射光谱 |
2.3.5 化合物NI-3的细胞成像 |
2.3.6 化合物NI-3的尾蚴荧光成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吡喹酮荧光衍生物的合成及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相互作用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合成与实验方法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3.2.3合成路线与步骤 |
3.2.4 实验方法 |
3.3结果与讨论 |
3.3.1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3.3.2 化合物PZQ-5的紫外-可见和荧光发射光谱 |
3.3.3化合物PZQ-5的细胞成像 |
3.3.4 化合物PZQ-5的尾蚴荧光成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铱配合物用于日本血吸虫尾蚴磷光标记的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合成与实验方法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4.2.3合成路线与合成步骤 |
4.2.4 实验方法 |
4.3结果与讨论 |
4.3.1 合成与讨论 |
4.3.2 配合物Ir-5的单晶结构 |
4.3.3 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与磷光发射光谱 |
4.3.4 配合物用于尾蚴的磷光标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与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4)环孢素A抗血吸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孢素A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 |
1.1 CsA干扰虫体代谢 |
1.2 CsA对雌虫卵巢和卵黄腺的作用 |
1.3 CsA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1.4 CsA和PQT联合应用对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作用 |
2 环孢素A抗曼氏血吸虫的作用 |
2.2 CsA对雌虫的作用 |
2.3 CsA对雄虫的作用 |
2.4 CsA对童虫的作用 |
2.5 CsA对虫卵的作用 |
2.6 CsA对尾蚴的作用 |
3 结语 |
(5)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制备环孢素A |
1.2 |
1.3 制备血吸虫童虫 |
1.4 童虫与AF18共同孵育 |
1.5 |
1.6 实验步骤 |
1.7 童虫荧光定量法 |
1.8 光漂洗后荧光恢复率的测定 (FRAP)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MATERIALS AND METHODS |
1 Preparation of cyclosporine A |
2 Incubation with AF18 |
3 Preparation of schistosomula |
4 Procedures of experiment |
RESULTS |
DISCUSSION |
四、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及其宿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陈岩勤. 苏州大学, 2013(09)
- [2]潜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及趋势预测[D]. 林艺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3]荧光成像技术对部分抗血吸虫药物与日本血吸虫尾蚴的作用机理研究[D]. 吴勇权. 赣南师范学院, 2010(06)
- [4]环孢素A抗血吸虫的研究进展[J]. 胡奇丰,柳建发,蒋雯雯. 地方病通报, 2010(01)
- [5]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作用[J]. 柳建发,汤治元,刘玉新,杨淑娟,John R Kusel.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10)
- [6]环孢素A体外抗AF18标记的曼氏血吸虫童虫的研究(英文)[J]. 柳建发,John R Kusel.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