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信息技术提升西部奶牛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太[1](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八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市八届政府工作回顾过去五年是金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
曲梦娇[2](2020)在《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入城市社会时代。城市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同时,人口急剧增加,资源也开始短缺,进而其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向乡村蔓延,发展过快导致城市扩张无序化、无节制化,城乡界限模糊,发展步调不一致,产生两极化。因此产生的城乡矛盾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今人们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市农业则是在此背景下顺应城市发展逐渐由城郊农业发展演变而来,都市农业的产生需要城市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借助城市发展自身的同时反作用于城市发展。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矛盾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场地位于城市边缘的黑庄户乡,现今黑庄户乡的发展与北京差距极大,人口多涌入城市,产业低级,与此同时黑庄户也是北京主副城市中心与二道郊野公园环的重要节点,因此黑庄户亟需产业升级,也需要腾退土地用于建设绿色空间以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在北京市总体规划、朝阳区规划以及黑庄户乡域规划,黑庄户规划有城市农业公园群,本研究场地属于其中之一。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相关内涵、其发展现状与特点等进行学习,总结出将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简练提出都市农业景观的景观要素、应用方式,以及如何将都市农业通过景观手法应用于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用于指导本研究方案设计,作为本研究的实践验证。
胡慧中[3](2020)在《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农业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位更为显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出现气温日益升高、地面蒸发加剧、降水波动较大、土壤干旱化严重等现象,对该地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越发不利的影响,使得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西北干旱地区应基于当地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积极探索一条既经济又生态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观光园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结合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引进高效的科学技术和多元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发展的产业链,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业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载体,旅游成为农业增收的新途径,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符合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要求。该研究立足于西北干旱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征,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理论、旅游产业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同时融入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以形成关于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从而指导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并以宁夏自治区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为例,为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推动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西北干旱地区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通过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理论和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实践等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在气候环境、产业发展、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方面均存在特异性,使得该地区农业产业和农业观光园也呈现一定独特的特征。(2)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园区,其景观规划涉及低碳农业、产业发展、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生态旅游学、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应遵循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科学发展等原则。(3)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可分为主题定位、景观环境形象、功能分区、景观系统规划和游憩项目规划等方面,合理安排观光园功能区和细节,使得农业观光园更加人性化,满足游客农业观光、知识学习、游憩体验等要求,达到“用、赏、游”各体系整体最优。(4)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是以当地富硒苹果产业发展概况和场地现状等为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社会与经济三大效益相协调等原则,可分为苹果种植区、仓储加工区、生态防护区、游憩观光区、综合管理区、科技示范区等。通过系统地整合各个景观要素,合理安排观光园功能区和细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营造美的景观视觉形式,给游客以最佳的视觉感受。
忻州市人民政府[4](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康海琪[5](2017)在《中国乳业组织模式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乳制品消费需求增加,乳业得以迅速发展,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引发严重的行业信任危机。近年来,发达国家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国际乳制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际乳制品企业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世界奶业强国的乳制品因质高价低而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到2016年乳制品进口量已超195.56万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乳制品进口国。在中国宏观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研究乳业产业组织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组织模式,尤为重要。本研究内容主要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内容是全文的基础框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国内外研究及述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结构等;第二部分,分析中国乳业发展阶段,以2008年为界,分为产业成长阶段和产业重塑阶段,并通过乳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发现中国乳业向经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和联结一体化发展;第三部分,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中国乳业组织模式发展趋势进行总结,认为其发展趋势是组织模式企业化,企业模式现代化;第四部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对中国现代乳品企业绩效进行测量评价,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企业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发现治理结构对乳制品企业的绩效具有较大影响,其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监督机制的影响;第五部分,使用MNR模型分析企业上市对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后乳品企业运行绩效并不一定上升,上市地点、上市方式和宏观经济对乳品企业上市前后绩效变化没有显着影响,因此只为筹资而盲目上市不可取;第六部分,根据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建立和健全乳业市场规则和秩序,推动乳业家庭组织模式和合作组织模式向企业组织模式发展,引导现代乳品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理性进入资本市场、开展科学管理决策,不断创新乳制品企业融资方式的政策建议。
许珺[6](2013)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总体投资规模小,投资效率仍较低。本文的核心研究目的是为了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研究利于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高的相关措施,更好地为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此,结合中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本文考察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及其投资情况,对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寻找影响其投资效率的因素,进而探索提高其投资效率的途径。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该章中界定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和“投资效率”等相关范畴,在企业财务学中西方经典投资财务理论和农业经济学中涉及农业一体化经典理论体系的框架下,文中主体研究部分的内容、方法和主要结果如下:第三章是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该章结合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视角,通过梳理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农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各类财务与经营信息,从“人、财、物”三方面描述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及其投资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后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在投资效果、模式和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该章借鉴Richardson模型,采用回归分析和DEA-Malmquist指数分析,通过纵横对比评价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发现: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的情况较普遍;四类子行业中种植业投资效率最高,林业的最低;增长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引擎并不是固定资本类的投资,而是代表了新技术生产力的无形资本类投资和体现农业上市公司特质的生物资本类的投资。第五章是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外部因素。该章从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态势、产业发展特点、区域资源禀赋和政府优惠政策四方面分析、寻找影响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相关因素,发现国内的经济综合运行态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农产品净出口需求、各产业产值及其变化率,可利用的清洁区域环境资源和政府税收及补助都会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第六章是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内部因素分析。该章基于定性分析,从企业内部的可控与不可控两个方面寻找影响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相关因素,并运用QR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不同投资效率水平下的16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定量检验,结果表明上一年投资效率、资本结构、企业年龄、企业价值和经营风险对高投资效率水平和低投资效率水平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均有显着影响。第七章是中国农业上市公司高效投资路径选择——多元化投资。该章针对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多元化投资现象,在采用HLM多层线性模型对其进行投资效率的对比评价后,认为异质性多元化投资低效,并通过Cardinal公司的案例研究,在绿色发展模式下进一步解析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有益的农业上市公司同质性多元化投资路径。第八章是结论与建议。提高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需要政府培养适合其良性发展的环境,需要农业上市公司挖掘其各类资本实力,整合其可控资源,拓展其终极需求;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需要开拓含有“人、财、物”关键因素的良性、健康、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像其中的巧妙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垃圾废物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垃圾废物处理”业务就是对国家、产业和人民都有益的同质性多元化投资领域,能够为构建大农业综合产业系统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上市公司如果能灵活采取具有期权定价技术、调整时间选择和弹性选择的“或有维度”投资管理模式,也将提高其投资效率。
王学进[7](2013)在《奶牛识别定位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业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奶牛场尚缺乏有效的监测管理机制,当奶牛在养殖场饲养过程中,出现生理异常或走失时,饲养员无法及时发现并定位奶牛,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而奶牛识别定位设备作为建立奶牛生理监测网络的关键性基础设备,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大规模养殖场的识别定位设备研究较少,而本文正是基于现状,对奶牛识别定位设备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完成了原型设备的开发。本文研发的奶牛识别定位设备,基于RSSI测距定位技术,根据低功耗、低成本的需求,应用RSSI测距通信技术中的ZigBee技术,选择CC2430/CC2431芯片作为硬件支持,并用芯片的64位IEEE地址作为识别码完成奶牛识别。整个设备的开发,根据软件工程方法学,按照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应用测试进行,最终开发的设备完成了识别定位功能,定位基本误差2m以内,调整设备参数值,在本课题的测试环境中可达1m以内,保守估计了设备使用时间为1.5年,完成了低功耗、低成本的需求。详细工作内容总结如下:(1)分析比较了识别定位技术在畜牧业领域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2)研究了奶牛定位识别关键技术,总结分析了现有的定位模型和算法,从中选取最佳的定位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低功耗、低成本的ZigBee技术,对ZigBee网络和协议栈做了重点研究。(3)总体设计主要进行了需求分析,确定设备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选择了CC2430+CC2431的方案,设计了系统框架和识别定位设备节点框架,构建了节点部署结构。(4)详细设计中,包含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中研究了CC2431定位引擎原理和使用方法,设计了外围辅助电路;软件设计中对主控节点、参考节点、定位节点完成了程序设计和编码实现。(5)应用测试分析中,对通信、定位、功耗三方面进行了测试,综合分析了设备的通信距离对信息可靠传输的影响和设备参数对设备定位精度的影响。最后测试设备功耗,并保守计算了设备使用时间。
曾万平[8](2013)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我国洋务运动和早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型城市开始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苏联模式和战后重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重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刺激了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巨大需求,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消耗,一大批资源型城市和生产基地拔地而起,这些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以后,由于粗放的增长模式,发展观念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和资源相关的财税制度建设不足等诸多原因,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率很低,资源浪费严重,宝贵的资源储备过快衰竭,积累了许多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阜新等许多资源型城市进入衰竭期,开采成本大幅攀升导致资源型产业竞争力严重削弱,失业工人数量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艰难,社会矛盾凸显。此外,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如“煤老板”现象)、地区贫富差距拉大、财政运转困难等问题凸显,上述种种问题日益严重地影响到进入生命周期中后期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阜新等资源枯竭的城市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坠入“资源诅咒”陷阱。因此,需要立足资源型城市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企业发展相关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完善政府治理、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相关财税等制度建设,消除制度扭曲下的经济低效率和利益分配不公平,调整和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实现城市发展各环节的公平和公正,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能力,大力激发城市居民创新和创业的精神,培育和发展富有竞争力的非资源接续替代支柱产业,力求实现资源型城市效率和公平的双重提升,进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资源型城市竞争力重塑与提升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和意义,对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区分了非专属问题和专有问题,非专属问题是我国很多城市的问题,而非资源型城市独有的;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评述;简述了本人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法等;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包括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政策建议等;最后简述了本人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定义、分类和特点,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并重点讨论竞争优势理论、资源诅咒和制度诅咒问题。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章重点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借鉴。较为详尽探讨了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相对富有成效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三大类转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文章得出了国外转型的十条主要经验,及其对我的启示。第四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对转型相关的国家和各省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较为详尽的分析了阜新、淮北、大庆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案例及其在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启示借鉴。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六章主要探讨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竞争力研究,先是讨论竞争力理论模式,然后讨论城市转型的三个关键点也就是产业结构转型、社会转型和综合环境转型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第七章讨论产业结构转型。讨论了新兴产业的定性、选择误区和特点,然后讨论了产业转型的几个模式及其因地制宜地搞转型。第八章讨论了资源公平问题,这一点理论界讨论较少。先是讨论资源公平的内涵,然后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公平问题,包括利益流失到发达地区,资源红利在本地区的不公平分配,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资源开采的代际不公平问题,接着讨论了资源性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资源不公平的问题源于价值补偿不完善。最后,讨论加快资源公平的体制机制建设。第四部分(第九章)。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本文第八章讨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相关政策建议。讨论资源型城市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是中央和省政府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比如转移支付政策、财税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某些政策的先行先试等。并且讨论了资源型城市自身需要落实的政策,比如改进政府治理,改善企业发展的环境。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有所进步,一是区分资源型城市的共同问题和专有问题;二是从公平和效率这一古老但是历久弥新的经济学范畴出发,讨论竞争力和利益公平分配问题,使得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难点可以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分析,抓住城市转型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公平和效率在此处并不冲突,事实上,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不公平问题严重损害了效率,比如资源浪费问题,不仅不公平,效率也是很低的,因此,公平建设对于提高效率也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也可以增强竞争力;三是要走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根本上还是要消除造成这一困境的体制机制缺陷,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贫富悬殊等问题,核心还是产权和财税等利益分配机制有问题,既不公平也无效率,要想成功转型关键还是看能否打破既有的不合理利益格局,重建公平、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利益分配格局。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两会答记者问时,直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注定是阻力重重,但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宋燕,任彦[9](2013)在《李胜利:高成本时代如何实现奶牛场盈利》文中研究指明3月20日,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应白银市奶业协会邀请在白银市奶业协会一届二次会议上为白银市奶牛养殖企业等相关人员作了题为《奶牛养殖趋势和奶牛场精细化管理》的专题讲座。借此机会,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李胜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奶牛和肉牛饲养管理。担任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专家组成员,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美奶牛研究中心主任。
杨卫丽[10](2011)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景观形态和生产体系,与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当前我国都市圈发展存在着城市不断扩张、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重、城乡差距加大等多种问题,都市农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西安都市圈是我国北方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如何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促进西安都市圈功能优化和城乡统筹,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论文综合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以西安都市圈289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国内外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互动发展研究并不多见。论文汲取人文-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方向。(2)分析了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与类型,探讨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市农业已成为都市圈重要的产业类型之一,都市农业区域也正在成为都市圈的重要功能区,都市圈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都市农业满足了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都市圈对都市农业发展的阶段特性、景观格局、功能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3)界定了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依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将其划分为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5个阶段。(4)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特征及功能定位。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具有要素复杂性、独特性、类型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动态与相变性等多重特点,其功能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生态等5个方面。随着西安都市圈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特点及功能将会不断演化。(5)利用景观格局指数、SOM神经网络、缓冲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格局。研究发现:①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分布可划分为0—20公里、20—45公里、45公里以外3个圈层,不同圈层的都市农业景观类型存在显着差异;②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景观格局沿河流、道路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③各种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6)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功能定位、景观格局和区域分布,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8种发展模式,分别为技术外溢推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主导产业拉动模式、城镇企业带动模式、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全民参与带动模式、协会组织带动模式、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并对各个模式及其特点、运行机理以及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7)在景观格局分析及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上,进行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的划分,具体划分为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区、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区、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带、渭河都市农业发展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5个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都市农业发展区(带)空间格局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优化。(8)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建议未来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应明确其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空间定位等;编制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都市农业纳入都市圈规划;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制度;加强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技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科技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系统阐述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②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分析的组合方法,以此为基础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③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8种模式,探讨了各种模式特点和内在运行机理,并对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用信息技术提升西部奶牛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信息技术提升西部奶牛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八届政府工作回顾 |
二、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
三、2022年主要工作 |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2)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快速城镇化引发的城市问题使人居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
1.1.2 城市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与生活追求的转变 |
1.1.3 都市农业对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且为园林景观提供更多可能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2.1 都市农业相关概念 |
2.1.1 都市农业 |
2.1.2 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农区农业 |
2.1.3 都市农业景观 |
2.1.4 都市农业的特征与功能 |
2.2 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
2.2.1 国外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
2.2.2 我国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
2.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都市农业带来的启示 |
2.3 郊野公园相关概述 |
2.3.1 郊野公园 |
2.3.2 郊野公园的功能 |
2.4 郊野公园发展概述 |
2.4.1 国外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
2.4.2 国内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
2.4.3 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小结 |
3 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3.1 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
3.1.1 景观生态学 |
3.1.2 有机疏散理论 |
3.1.3 需求层次理论 |
3.1.4 色彩心理学 |
3.1.5 可持续景观理论 |
3.2 都市农业景观的应用类型 |
3.2.1 农业公园 |
3.2.2 庭院园艺 |
3.2.3 都市农业园区 |
3.2.4 森林公园 |
3.2.5 农业观光园 |
3.3 郊野公园使用情况研究 |
3.3.1 使用人群分析 |
3.3.2 使用需求分析 |
3.4 基于都市农业理念进行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意义 |
3.4.1 郊野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4.2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发展的优势 |
3.4.3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
3.4.4 都市农业理念运用于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可行性 |
3.5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的发展前景 |
3.5.1 经济角度 |
3.5.2 社会角度 |
3.5.3 生态角度 |
3.5.4 城市角度 |
4 相关案例分析 |
4.1 嘉北郊野公园 |
4.1.1 项目背景 |
4.1.2 规划设计分析 |
4.1.3 可借鉴之处 |
4.2 衢州鹿鸣公园 |
4.2.1 项目背景 |
4.2.2 规划设计分析 |
4.2.3 可借鉴之处 |
4.3 天津西青郊野公园 |
4.3.1 项目背景 |
4.3.2 规划设计分析 |
4.3.3 可借鉴之处 |
4.4 底特律都市农业广场(Lafayette Greens) |
4.4.1 项目背景 |
4.4.2 规划设计分析 |
4.4.3 可借鉴之处 |
4.5 库肯霍夫公园 |
4.5.1 项目背景 |
4.5.2 规划设计分析 |
4.5.3 可借鉴之处 |
4.6 小结 |
5 基于都市农业理念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
5.1 规划设计原则 |
5.1.1 生态性原则 |
5.1.2 地域性原则 |
5.1.3 参与性原则 |
5.1.4 景观连续性原则 |
5.1.5 可持续性原则 |
5.2 规划设计策略 |
5.2.1 构建流畅的交通体系与完善的游览体系 |
5.2.2 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场地记忆 |
5.2.3 坚持生态优先,营造可持续景观 |
5.2.4 复合场地功能,提高公众参与性 |
5.3 规划选址与规模 |
5.3.1 选址 |
5.3.2 郊野公园规模与其设施的设置 |
5.4 借鉴都市农业景观要素的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
5.4.1 农田景观 |
5.4.2 植物迷宫 |
5.4.3 观光温室 |
5.4.4 生态餐厅 |
5.4.5 生态停车场 |
5.4.6 可移动温室 |
5.4.7 立体农业 |
5.4.8 五彩果园 |
5.4.9 垂钓园 |
5.5 基于都市农业的郊野公园前期规划建设与后期管理 |
5.5.1 前期规划建设 |
5.5.2 后期管理 |
6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鲁店公园设计方案 |
6.1 背景与上位规划研究 |
6.1.1 场地区位 |
6.1.2 项目背景 |
6.1.3 上位规划 |
6.1.4 周边交通 |
6.1.5 周边协作功能 |
6.2 场地解读 |
6.2.1 现状用地 |
6.2.2 现状地形 |
6.2.3 现状水系 |
6.2.4 现状建筑 |
6.2.5 现状植被情况 |
6.2.6 场地文化 |
6.3 设计愿景与策略 |
6.3.1 设计定位 |
6.3.2 设计愿景 |
6.3.3 设计策略 |
6.3.4 设计依据 |
6.4 总体方案 |
6.4.1 景观结构 |
6.4.2 功能分区 |
6.4.3 景点布局 |
6.5 分区规划 |
6.5.1 农林体验区 |
6.5.2 休闲鱼塘区 |
6.5.3 浪漫田园区 |
6.5.4 滨湖游乐区 |
6.5.5 森林游憩区 |
6.6 专项设计 |
6.6.0 交通设计 |
6.6.1 铺装设计 |
6.6.2 竖向设计 |
6.6.3 水系设计 |
6.6.4 都市农业景观设计 |
6.6.5 植物种植设计 |
6.6.6 园林景观小品设计 |
6.6.7 配套设施设计 |
6.6.8 照明设计 |
6.6.9 智慧公园设计 |
6.6.10 公园活动策划 |
6.7 技术经济指标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3)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西北干旱地区 |
1.3.2 农业观光园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业观光园案例分析 |
2.1 国内案例分析 |
2.1.1 新疆尉犁县生态园 |
2.1.2 宁夏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2.1.3 榆林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科技园 |
2.1.4 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 |
2.2 国外案例分析 |
2.2.1 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和精准农业示范园区 |
2.2.2 美国黑莓牧场 |
2.2.3 日本大王山葵农场 |
2.3 案例总结 |
第三章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
3.1 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及特点 |
3.1.1 观光农园 |
3.1.2 农业公园 |
3.1.3 教育农园 |
3.2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特质性分析 |
3.2.1 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环境特征 |
3.2.2 西北干旱地区产业发展特征 |
3.2.3 西北干旱地区地形特征 |
3.2.4 西北干旱地区历史人文特征 |
3.3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特征 |
3.3.1 农业生态的脆弱性 |
3.3.2 产业发展的落后性 |
3.3.3 农业产业的局限性 |
3.4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特征 |
3.4.1 产品的独特性与安全性 |
3.4.2 科技的高渗透性 |
3.4.3 强烈的参与性 |
3.4.4 产业发展的延伸性 |
3.4.5 生态效益的突出性 |
3.5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
3.5.1 低碳农业理论 |
3.5.2 产业发展理论 |
3.5.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5.4 园林美学理论 |
3.5.5 生态旅游学理论 |
3.5.6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3.6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3.6.1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西北干旱生态农业园 |
3.6.2 低碳环保,保护和改善旱区农业生态 |
3.6.3 科学发展,打造西北旱区农业创新高地 |
3.6.4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融合、高效的旱区农业发展模式 |
3.6.5 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形成旅游开发的整体效应 |
3.7 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3.7.1 主题定位 |
3.7.2 景观环境形象 |
3.7.3 功能分区 |
3.7.4 景观系统规划 |
3.7.5 游憩项目规划 |
第四章 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设计实践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区位分析 |
4.1.3 项目建设条件 |
4.2 优劣势分析 |
4.2.1 项目优势 |
4.2.2 项目劣势 |
4.3 规划理念与目标定位 |
4.3.1 规划理念 |
4.3.2 目标定位 |
4.4 总体结构与布局 |
4.4.1 总体结构 |
4.4.2 景观布局 |
4.5 专项设计 |
4.5.1 道路系统规划 |
4.5.2 种植系统 |
4.5.3 标识系统 |
4.5.4 景观节点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乳业组织模式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与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1.5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2 中国乳业产业发展历程 |
2.1 产业成长阶段 |
2.2 产业重塑阶段 |
2.3 产业发展趋势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中国乳业组织模式研究 |
3.1 中国乳业组织模式发展理论 |
3.2 组织模式企业化 |
3.3 企业模式现代化 |
3.4 小结 |
4 现代乳品企业运行绩效评价与治理结构研究 |
4.1 乳品企业运行绩效综合测量 |
4.2 治理结构对综合绩效影响研究 |
4.3 运行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现代乳品企业上市前后运行绩效比较研究 |
5.1 研究方法选择 |
5.2 上市企业样本和绩效指标选择 |
5.3 乳制品企业上市前后绩效比较 |
5.4 多元回归分析 |
5.5 运行结果分析 |
5.6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致谢 |
自我简介 |
(6)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西方经典投资财务理论 |
2.3 农业一体化相关经典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 |
3.1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概况 |
3.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现状 |
3.3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 |
4.1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纵横对比评价 |
4.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农业企业投资效率对比评价 |
第五章 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外部因素分析 |
5.1 宏观经济态势 |
5.2 产业发展特色 |
5.3 区域资源禀赋 |
5.4 政府优惠政策 |
第六章 影响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
6.1 企业内部因素定性分析 |
6.2 企业内部因素定量检验 |
6.3 研究结果 |
第七章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高效投资路径选择——多元化投资 |
7.1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投资概述 |
7.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同质性多元化投资效率分析 |
7.3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投资路径解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8.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奶牛识别定位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章节安排 |
2 关键技术 |
2.1 定位技术 |
2.1.1 节点自定位基础知识 |
2.1.2 节点位置估计模型 |
2.1.3 定位算法分类及经典算法 |
2.1.4 定位技术比较分析 |
2.2 ZigBee 技术 |
2.2.1 ZigBee 概述 |
2.2.2 ZigBee 网络 |
2.2.3 ZigBee 协议栈 |
2.3 本章小结 |
3 总体设计 |
3.1 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
3.1.1 可行性研究 |
3.1.2 需求分析 |
3.2 设计原则 |
3.3 方案选择 |
3.4 架构设计 |
3.4.1 系统架构 |
3.4.2 节点架构 |
3.4.3 节点部署 |
3.5 本章小结 |
4 详细设计 |
4.1 硬件设计 |
4.1.1 芯片 CC2430/CC2431 |
4.1.2 CC2431 定位引擎 |
4.1.3 RS-232 串口电路 |
4.1.4 USB 转串口电路 |
4.2 软件设计 |
4.2.1 开发环境 |
4.2.2 主控节点软件设计 |
4.2.3 参考节点软件设计 |
4.2.4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应用测试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1.1 硬件平台搭建 |
5.1.2 软件平台搭建 |
5.2 测试分析 |
5.2.1 点对点通信测试 |
5.2.2 定位测试 |
5.2.3 功耗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和意义 |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背景 |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意义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的问题 |
一、资源型城市的非专属问题 |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资源型城市研究简要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框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框架与内容 |
三、主要创新点 |
四、本文的几点不足 |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分类与特点 |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
二、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标准和数量 |
三、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四、国内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内涵 |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意义 |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比较优势与资源诅咒问题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对比较优势的挑战:资源诅咒 |
三、资源诅咒的发生机制:理论解释 |
四、制度与资源诅咒 |
五、资源充裕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比较优势陷阱还是制度诅咒 |
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的落后是否为资源诅咒 |
一、自然和地理因素分析 |
二、人口集聚因素分析 |
三、制度与政策因素分析 |
四、对资源型城市落后的原因总结 |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 |
一、德国的鲁尔地区(煤城、钢城) |
二、法国洛林(煤炭、钢铁城) |
三、英国伯明翰(煤炭城) |
四、美国的匹兹堡(钢铁城) |
五、美国的休斯敦和洛杉矶(石油城) |
六、日本九州(煤炭、钢铁城) |
七、澳大利亚墨尔本和珀斯(金矿、综合矿城)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比较研究 |
一、各国(地区)资源禀赋和战略 |
二、转型模式比较分析 |
三、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经验 |
四、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
第四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总体情况及相关政策分析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总体分布 |
第二节 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 |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的总体情况和相关政策分析 |
一、中央出台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
二、省一级政府出台的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 |
三、中央及各省市开征的与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税费政策 |
第四节 政策效果分析 |
一、18个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情况分析 |
二、山西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的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石油、煤炭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主要实践与经验 |
第一节 阜新等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 |
一、辽宁省阜新市的转型经验 |
二、吉林省辽源市的转型经验 |
三、安徽省淮北市的转型经验 |
四、安徽省淮南市的转型经验 |
五、黑龙江大庆市:最着名石油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之路 |
第二节 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的主要规划发展思路借鉴 |
一、产业转型 |
二、体制机制建设 |
三、社会转型 |
四、生态环境 |
第三节 对其它资源型城市推进转型的启示 |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主旋律 |
二、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经济转型 |
三、转型发展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的归宿 |
五、自身努力和中央、省政府的外力支持相结合 |
六、体制机制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模式研究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竞争力提升模型及分析 |
一、国外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
二、国内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 |
三、对现有模型的小结 |
第二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个关键点 |
一、产业结构转型 |
二、整体社会转型 |
三、综合环境转型 |
第三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竞争力提升的系统工程 |
一、三大关键转型的关系 |
二、一体化背景下的开放意识 |
三、扭转资源文化,建立科技文化和人才文化 |
四、政府制度保障 |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理念 |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
第一节 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选择误区及特点 |
一、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
二、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误区 |
三、新兴主导产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模式 |
二、产业转型模式选择须因地制宜 |
第八章 资源公平建设 |
第一节 资源公平的内涵 |
一、马克思的资源公平观点 |
二、亨利-乔治等人的土地资源公平观点 |
三、我们的资源公平观点 |
第二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公平问题 |
一、资源型城市向发达地区和央企等利益主体流失经济利益 |
二、资源红利在普通居民和少数暴利群体(矿老板现象)的分配不均 |
第三节 资源性产品的价值补偿 |
一、价值补偿的理论基础 |
二、资源开发补偿现状 |
三、我国资源开发补偿制度缺陷 |
第四节 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加快资源公平的体制机制建设 |
第九章 近中期改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建设高效率和服务型政府,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三、健全财政预算体制,打造民生型财政 |
第二节 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和投资政策支持体系 |
一、中央和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
二、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专项支持倾斜力度,减少专项配套 |
三、利用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的扶持政策 |
四、调整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基金分成和使用办法 |
第三节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转型提供更多正向激励 |
一、加快税制改革,增加绿色税种,加快结构性减税 |
二、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市政债先行先试 |
三、在资源型城市试点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性金融机构 |
四、给予资源型城市一定的政策先行先试空间 |
五、建立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 |
六、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 |
第四节 突破瓶颈制约,为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更大政策空间 |
一、投资项目审批政策 |
二、调整区划政策,适度推进区域合并 |
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
四、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
五、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李胜利:高成本时代如何实现奶牛场盈利(论文提纲范文)
预计原料奶价格稳中有升 |
持之以恒实行精细化管理 |
甘肃奶牛养殖应因地制宜 |
(10)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都市农业 |
2.1.2 都市圈 |
2.2 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2.1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2.2 国内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3 研究评价 |
第三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 农业区位理论 |
3.2 景观农业理论 |
3.3 比较优势理论 |
3.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5 都市第三空间理论 |
3.6 环城游憩带理论 |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四章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 |
4.1 都市农业特征、功能与类型 |
4.1.1 都市农业特征 |
4.1.2 都市农业功能 |
4.1.3 都市农业类型 |
4.2 都市圈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都市圈特征 |
4.2.2 都市圈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相互依存关系 |
4.3.1 都市农业在都市圈发展中的作用 |
4.3.2 都市圈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
5.1 西安都市圈及其主要特征 |
5.1.1 西安都市圈范围界定 |
5.1.2 西安都市圈主要特征 |
5.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 |
5.2.1 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1978-1985) |
5.2.2 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1986-1991) |
5.2.3 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1992-1997) |
5.2.4 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1998-2003) |
5.2.5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2004-至今) |
5.3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特征与功能 |
6.1 都市农业特征分析 |
6.1.1 要素复杂性与独特性 |
6.1.2 类型多样性 |
6.1.3 空间异质性 |
6.1.4 动态与相变性 |
6.2 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6.2.1 经济功能 |
6.2.2 社会功能 |
6.2.3 文化功能 |
6.2.4 空间功能 |
6.2.5 生态功能 |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类型与格局 |
7.1 都市农业景观格局及其分析方法 |
7.2 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7.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
7.2.3 指标说明 |
7.3 研究方法及评价结果 |
7.3.1 景观格局指数 |
7.3.2 SOM神经网络 |
7.3.3 缓冲区分析 |
7.3.4 灰色关联分析 |
7.3.5 评价结果 |
7.4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景观格局分析 |
7.4.1 总体景观格局分析 |
7.4.2 局域景观格局分析 |
7.5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景观格局机理分析 |
7.5.1 自然要素影响 |
7.5.2 政策要素影响 |
7.5.3 社会经济要素影响 |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
8.1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
8.1.1 地域性原则 |
8.1.2 差异化原则 |
8.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8.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 |
8.2.1 技术外溢推动模式 |
8.2.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
8.2.3 主导产业拉动模式 |
8.2.4 城镇企业带动模式 |
8.2.5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
8.2.6 全民参与带动模式 |
8.2.7 协会组织带动模式 |
8.2.8 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 |
第九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1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1.1 近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
9.1.2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1.3 近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2.1 中远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
9.2.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2.3 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3.1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
9.3.2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3.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4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4.1 渭河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
9.4.2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4.3 渭河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5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5.1 杨凌都市农业空间布局特点 |
9.5.2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5.3 杨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第十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对策 |
10.1 明晰都市农业在西安都市圈建设中的基本定位 |
10.2 制定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
10.3 加强都市农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10.4 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
10.5 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
10.6 推进都市农业科技化发展 |
结论及展望 |
1、主要结论 |
2、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用信息技术提升西部奶牛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王方太. 金昌日报, 2021
- [2]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D]. 曲梦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7)
- [3]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研究 ——以中卫市富硒苹果农业观光园为例[D]. 胡慧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5]中国乳业组织模式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 康海琪. 北京农学院, 2017(01)
- [6]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D]. 许珺. 吉林农业大学, 2013(11)
- [7]奶牛识别定位设备关键技术的研究[D]. 王学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S1)
- [8]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D]. 曾万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9]李胜利:高成本时代如何实现奶牛场盈利[J]. 宋燕,任彦. 甘肃畜牧兽医, 2013(04)
- [10]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杨卫丽. 西北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