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集体抗争的逻辑 ——以K县企业军转干部维权为例

身份认同与集体抗争的逻辑 ——以K县企业军转干部维权为例

论文摘要

中国的市场转型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各个阶层、身份群体的重新分化和利益的再次分配,以及对自我社会地位、身份的再次定位、认同与建构的过程。这种由于身份地位的重组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结构失衡,引发了中国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集体抗争。企业军转干部集体争取身份认同和维护干部身份待遇的维权抗争就发生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身份认同是隐藏在中国各类型集体抗争中的“隐藏的文本”,以往的研究虽然有所涉猎,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探讨集体抗争的动员、网络、策略等集体抗争逻辑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K县企业军转干部维权的个案研究,试图回答身份认同对于他们集体抗争逻辑建构的影响。企业军转干部身份的认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国企改革使得转业到企业的这部分军转干部的干部身份被剥夺,他们由原来的政治精英转变成市场改革的失败者,伴随着干部身份失去的还有保障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切待遇。于是他们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意识到干部身份对于收入和再分配的重要性:没有干部身份,就没有话语权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他们急于寻求国家的再次承认。企业军转干部集体的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被建构起来,恢复干部身份进而恢复干部身份所享受的一切待遇成为他们抗争的主要诉求。企业军转干部独特的干部身份及其认同使得他们在抗争的语言上更善于通过政治性的话语,例如“维权”、“代表”“公仆”等等来争夺抗争话语的领导权,并以此来彰显他们集体抗争的合法性;在抗争动员上则采用共同的集体回忆和生活遭遇来进行维权动员;在抗争网络上,“军转干部”身份认同强化加深了他们日常的联系,而这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又强化了他们对于自身干部身份的认同,更加有利于抗争动员;在抗争策略上,除了采用其他群体常用的“日常抵抗”、“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理维权”、“依势抗争”等等策略外,干部身份认同的建构使得他们更善于把地方性的知识建构在其集体抗争的逻辑中,他们通过主动请求“陪访”,甚至把干部身份作为一种强武器来作为对抗底层政权的日常策略。因此,他们集体抗争的逻辑建构也经历了出于“生存伦理”的为名抗争到“政治伦理”或者说“权利伦理”以名抗争的转变,并以此来对抗地方和中央权威,争取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军转干部安置政策
  • 1.2.1 军转干部安置的政策
  • 1.2.2 军转干部安置的方式
  • 1.2.3 军转干部安置的待遇
  • 1.3 国企改革与企业军转干部问题
  • 1.4 政策缺失与企业军转干部问题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1.5.3.1 文献法
  • 1.5.3.2 深度访谈法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身份认同理论脉络
  • 2.1.1 身份与身份认同
  • 2.1.2 身份认同政治
  • 2.1.3 身份认同与社会运动
  • 2.1.4 认同的力量
  • 2.1.5 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同
  • 2.2 集体抗争相关的研究
  • 2.2.1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
  • 2.2.1.1 有关农民维权的研究
  • 2.2.1.2 有关工人维权的研究
  • 2.2.1.3 有关城市社区居民维权的研究
  • 2.2.2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 2.2.2.1 李连江和欧博文的"依法抗争"
  • 2.2.2.2 斯科特的"日常抵抗"
  • 2.2.2.3 布莱切的国家与市场霸权
  • 第3章 干部身份认同:一个社会学话语的分析
  • 3.1 干部与干部身份
  • 3.1.1 军队干部与军转干部
  • 3.1.2 企业军转干部的构成
  • 3.2 军转干部的身份认同
  • 3.2.1 国家的视角
  • 3.2.2 个体和群体的视角
  • 3.3 精英身份转化与弱势群体的身份认同
  • 3.3.1 精英身份转化:"强势"变"弱势"
  • 3.3.2 弱势群体身份的自我认同
  • 3.4 相对剥夺感:企业军转干部身份认同的焦虑
  • 3.5 干部身份认同的建构
  • 3.6 小结
  • 第4章 集体抗争的逻辑
  • 4.1 维权话语的认同与抗争逻辑
  • 4.1.1 "上访"还是"维权"
  • 4.1.2 “代表”与“公仆”
  • 4.2 集体抗争的认同政治
  • 4.2.1 身份认同与抗争动员
  • 4.2.2 身份认同与抗争网络
  • 4.2.3 身份认同与抗争策略
  • 4.2.3.1 陪访:与底层政权的游戏
  • 4.2.3.2 作为强武器的干部身份
  • 4.3 集体抗争的逻辑:为名抗争与以名抗争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身份与信任——基于干部身份的实验证据[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7(10)
    • [2].“勤善”家风伴我一生[J]. 中国老年 2016(01)
    • [3].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就业心理调查[J]. 知识文库 2017(11)
    • [4].干部身份解惑[J]. 大学生 2012(Z4)
    • [5].跟毕业生聊干部身份[J]. 大学生 2012(Z4)
    • [6].教授取消干部身份≠大学去官化[J]. 教育 2010(32)
    • [7].转正定级真的这么重要吗?[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8)
    • [8].做事“三步曲”[J]. 党员干部之友 2012(02)
    • [9].让一线职工也有晋升的机会[J]. 班组天地 2017(04)
    • [10].别把自己不当群众[J]. 新西藏(汉文版) 2019(02)
    • [11].从“干部身份”视角探索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1)
    • [12].反腐视域中的领导干部身份属性双重性研究[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 [13].毕业生勿忘办理转正定级手续[J]. 人才资源开发 2010(12)
    • [14].选人用人要打破身份意识[J]. 党建研究 2008(10)
    • [15].农村集体化时期女干部身份认同的性别困境:口述史的集体记忆[J]. 中国农村研究 2017(02)
    • [16].勤于思考 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J]. 协商论坛 2009(04)
    • [17].交友:损益有别宜谨慎[J]. 群众 2012(05)
    • [18].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中国卫生人才 2017(05)
    • [19].“以权择校”:父母政治资本与子女择校[J]. 世界经济文汇 2012(04)
    • [20].教师信任如何影响青少年集体责任感——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与学生干部身份的调节作用[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0(06)
    • [21].朝鲜荣誉背后的福利[J]. 环球人物 2014(11)
    • [22].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23].官员微博:网络时代的“新群众路线”[J]. 传媒 2015(11)
    • [24].下基层切忌“吓”基层[J]. 农家顾问 2013(12)
    • [25].河北邯郸箭岭小区李红梅问:我干部身份干了21年工人岗能否按工人办退休呢?[J]. 班组天地 2019(05)
    • [26].深圳大学试水打破教授“铁饭碗”[J]. 21世纪 2010(08)
    • [27].作风在发展中谋变[J]. 当代广西 2014(04)
    • [28].小学生不需要那么多“官帽”[J].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 2011(02)
    • [29].左邻右舍的消息[J]. 师道 2014(Z1)
    • [30].扶贫干部的典范——陈继明[J]. 记者观察(下半月) 2010(02)

    标签:;  ;  ;  ;  

    身份认同与集体抗争的逻辑 ——以K县企业军转干部维权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