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 温建平
导师: 冯庆华
关键词: 价值组合体,重构,意义,相对价值,绝对价值
文献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是笔者多年来的困惑和思考的结果。数年前,曾经在一家医院看到一则广告“×××助听器——聋人的耳朵。”这句广告常常萦绕在脑际:为什么是“聋人”,而不用我们常说的“聋子”呢?当一个译本,尤其是原著难度较大的译本出现时,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不同译本可以说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事实。人们对译本的评价也往往是基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判断,缺乏一致的标准,往往是因人而异,凭借个人喜好的居多。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聋人的耳朵”和“聋子的耳朵”的区别,不在于这些词语本身。如果单纯从语言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这两组词语的所指对象应该完全一样,然而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不同词汇或者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相同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意义也会产生分化。刘宓庆先生曾举一例说明了类似的问题。同样是水,“如鱼得水”中的“水”具有正面价值,而“血浓于水”中“水”则具有负面意义。(刘宓庆,2001:317)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别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译者的措辞、对结构的处理、对风格的领悟和驾驭、对原作中文化内涵成分的取舍和再现方法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时代的译本之间的差异更是在所难免。一般而言,一部由敬业的翻译家着力打造的严肃译本,往往包含着译者对原著的深切领悟和殚精竭虑的创造性劳动,可以说,翻译是最需要读者宽容的,翻译本身涉及到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的模糊性往往带来理解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翻译又要求译者把这些不确定的内涵用形式非常确定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译者的任务是如何把这些差异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理想的话是消除这些差异。然而,译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的,他的思想意识必然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译本都有其闪光的地方,都可能会有其他译本很难比拟的优点,都可能在某一个方面朝着正确完美的理解迈进了一步。再者不同译本有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目标读者,可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译本是
论文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动机
1.2 本研究的主要结构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本研究的术语和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意义
2 翻译中的意义
2.0 引言
2.1 意义的本质
2.2 意义的分类
2.2.1 格赖斯的意义四分法
2.2.2 利奇的意义七分法
2.2.3 莫里斯的意义三分法
2.2.4 系统意义与外指意义
2.2.5 命题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2.3 意义的多维之网
2.3.1 刘宓庆的意义结构层级
2.3.2 章宜华的意义多维结构
2.4 翻译中的多维意义的获得
2.4.1 文化内涵意义
2.4.2 互文意义
2.4.3 作者的意向意义
2.4.4 译者的意义
2.5 意义的轨迹
2.6 本章小结
3 翻译中的价值论
3.0 引言
3.1 索绪尔的价值论
3.1.1 索绪尔的语言观
3.1.2 索绪尔的价值观
3.1.3 索绪尔对价值和意义的区分
3.2 焦菊隐的价值二分法
3.3 翻译中的价值论
3.3.1 对价值论的思考
3.3.2 意义与价值
3.4 相对价值的产生
3.4.1 语境的作用
3.4.2 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结果
3.4.3 读者的参与
3.4.4 语义的嬗变
3.4.5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3.5 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的关系
3.5.1 互相依存、互为基础
3.5.2 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的变化
3.6 翻译中的误区及其对策
3.7 本章小结
4 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理论建构
4.0 引言
4.1 翻译中的价值组合体
4.2 格式塔心理学的感知原则
4.3 语言系统论
4.4 翻译中的组合关系
4.4.1 搭配关系
4.4.2 语义韵
4.4.3 翻译单位
4.4.4 以聚合关系为参照系的组合关系
4.4.5 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
4.4.6 衔接关系中的照应和替代
4.5 价值组合体的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翻译中价值组合体重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0 引言
5.1 翻译中价值组合体重构的必要性
5.1.1 翻译的实质
5.1.2 原型理论
5.1.3 语篇中的连贯
5.1.4 单维语言链与多维意义组合的矛盾
5.1.5 篇章的整体性
5.2 翻译中价值组合体重构的可能性
5.2.1 语言的能产性与思维的共性
5.2.2 文本的开放性
5.2.3 作者与译者的视域融合
5.2.4 译者的选择性和创造性
5.3 本章小结
6 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原则
6.0 引言
6.1 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突显优先原则
6.1.3 前瞻性原则
6.1.4 归化中的异化原则
6.1.5 信息效度原则
6.1.6 目的性原则
6.1.7 关联原则
6.1.8 双重性原则
6.1.9 能量动态守恒原则
6.2 本章小结
7 双关语的价值重构
7.0 引言
7.1 双关语的运作机制
7.1.1 三个要素共存
7.1.2 双重价值同现
7.1.3 双重语境关联
7.2 双关语的价值重构
7.2.1 双关语的可译性探讨
7.2.2 双关语价值的重构
7.3 双关语翻译实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0 引言
8.1 多元译本存在的合理性
8.2 文本的历史性与复译的必要性
8.3 价值组合体的局限性
8.4 结论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