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博兴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预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地质
作者: 宋建勇
导师: 吴时国
关键词: 基准面,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转换面,湖泛控砂,岩性圈闭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博兴洼陷是东营凹陷一个重要的油气分布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已发现的油气藏有构造、地层、岩性及复合型等,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已达到较高的勘探程度,构造油气藏占所发现油气藏比例不断降低,地层岩性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新增石油地质储量的主力。研究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来自南部鲁西隆起区的三角洲体系发育,并在其前方形成了多期滑塌浊积扇沉积,是本区岩性油藏的主要发育区。 运用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分析技术,对博兴洼陷开展了层序地层与有利储集层分布的研究。 针对研究区不整合面不发育的特点,提出了“转换面”的概念,并总结了转换面的类型及其与不整合面的关系。通过沙三段内部各种类型转换面的识别,将沙三段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和8个中期旋回(四级层序)。以中期旋回为单元,建立了研究区的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地层的发育特征。 重新厘定了研究区的三大物源体系。指出高青三角洲体系主要来自南部的鲁西隆起,具有辫状三角洲特征,三角洲前缘滑塌作用在前方洼陷内形成规模较大的浊积扇体;青城凸起物源较小,在高青断裂下降盘形成近岸水下扇;晚期东南方向的三角洲影响本区。 确定研究区沙三段主要发育有辫状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扇等几种沉积相类型;以中期旋回为单元,分别确定了中期旋回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的沉积相构成与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明确了储集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为岩性圈闭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建立了研究区以中期旋回为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发育模式;中期旋回下降半旋回多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上升半旋回以较深水湖相夹浊积扇为主;辫状三角洲以加积作用为主,与其相关的浊积扇体也表现为加积特点;浊积扇砂体发育与否及规模与中期旋回内部湖泛作用的规模密切相关,湖泛作用规模越大,相应的滑塌浊积扇体越发育,规模越大。 综合分析已知油气层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确定浊积扇砂体是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砂体,其次为近岸水下扇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MSC8、MSC7、MSC6、MSC5、MSC2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为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层系,中部和南部坡折带下部为储集砂体分布有利区。 通过有利储集砂体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构造、沉积体系、古地形地貌和层序地层位置是控制储集砂体分布的四大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湖泛控砂”的新认识;总结了基于层序地层学的储集砂体预测地质技术序列,即层序界面性质预测砂体技术、层序格架内砂体位置预测技术、古地貌特征预测砂体技术及地震剖面砂体识别技术,从沉积动力学
论文目录: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层序地层学及地层岩性油气藏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五、完成的工作量
六、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特征
二、构造一沉积演化阶段
三、古近系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四、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二章 博兴洼陷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
第一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方法
第二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一、“转换面”概念的引入及其层序地层意义
二、沙三段主要层序界面的识别
三、地层层序划分
四、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第一节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一、前人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二、沙三段主要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布与沉积演化特征
一、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沙三段沉积的控制作用
二、物源体系的确定
三、主要层序沉积体系构成
四、沙三段沉积演化特征与层序发育模式探讨
第四章 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第一节 储集体成因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
一、主要储集体成因类型
二、已知油气层地层位置分析
三、重点层系储层分布预测
第二节 储集体分布主控因素与储层预测地质技术
一、储集砂体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二、以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的储集砂体预测地质技术
第五章 岩性圈闭分布规律与勘探目标区预测
第一节 岩性圈闭类型及成因模式
一、研究区主要岩性油气藏类型及其成藏条件分析
二、地层、岩性圈闭成因模式
第二节 岩性圈闭勘探目标区预测
一、地层、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
二、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目标区预测与评价
第三节 岩性油藏勘探研究思路及勘探效果分析
一、岩性油藏勘探研究思路
二、岩性油藏勘探效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图版
发布时间: 2006-04-28
参考文献
- [1].地震沉积学及其在陆相断陷湖盆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 栗宝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相关论文
- [1].基于测井-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D]. 吴世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论坳陷盆地“坡折带”及“湖岸线”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控制作用[D]. 卫平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3].苏丹Palogue油田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D]. 李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4].歧口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构造对沉积的控制研究[D]. 陈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5].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典型沉积的储层分布、隐蔽油气藏形成规律[D]. 陶宗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6].济阳坳陷古近系区域层序地层对比与岩性—地层圈闭有利区带预测[D]. 苏宗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模式研究[D]. 朱红涛.中国地质大学2005
- [8].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 吴少波.西北大学2007
- [9].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储层预测[D]. 魏钦廉.成都理工大学2008
- [10].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高建荣.吉林大学2008
标签:基准面论文;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论文; 转换面论文; 湖泛控砂论文; 岩性圈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