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多联产系统的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

煤炭多联产系统的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

论文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煤炭多联产系统是从整体最优角度,跨越行业界限的一种高度灵活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系统。但煤炭多联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包含设备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很多关键技术还不完善。如何选择合适的地区,采用有效的方案实现煤炭多联产,需要用到综合评价和决策支持的相关知识。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好的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煤炭多联产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及有效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为我国煤炭多联产技术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背景知识简介
  • 1.3.1 煤炭多联产涉及的煤技术
  • 1.3.2 IGCC 多联产系统的关键技术
  • 1.3.3 评价和决策的主要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的相关理论
  • 2.1 有关评价和决策的基本概念
  • 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2.2.2 指标体系的初选
  • 2.2.3 指标体系的筛选与优化
  • 2.2.4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2.2.4.1 指标的极大化处理
  • 2.2.4.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1 按功能驱动和差异驱动的角度分类
  • 2.3.2 按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的角度分类
  • 2.3.3 按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类
  • 2.3.3.1 主成份分析法
  • 2.3.3.2 熵值法
  • 2.3.3.3 灰色关联度法
  • 2.3.3.4 Delphi 法
  • 2.3.3.5 层次分析法
  • 2.3.3.6 综合法
  • 2.4 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
  • 2.4.1 层次分析法
  • 2.4.1.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 2.4.1.2 系统决策示例分析
  • 2.4.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2.4.2.1 常用关联度法
  • 2.4.2.2 实例分析
  • 2.4.3 灰色理论和层次分析结合的评价法
  • 2.4.3.1 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 2.4.3.2 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 2.4.3.3 实例分析
  • 2.5 属性值和权重的灵敏度分析
  • 2.5.1 属性值和属性权重的一个扰动上界
  • 2.5.2 容忍值和理想值改变对最优方案的影响
  • 2.5.3 属性权重扰动的递推算法
  • 2.5.4 属性值扰动的递推算法
  • 2.5.5 由一个属性值扰动界求其它属性值扰动界的算法
  • 2.5.6 增加属性的灵敏度分析
  • 第三章 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现状的综合分析
  • 3.1 火电的发展现状
  • 3.2 水电的发展现状
  • 3.2.1 抽水蓄能电站的分类
  • 3.2.2 水电站发展前景
  • 3.3 核电的发展现状
  • 3.3.1 核电的关键技术
  • 3.3.1.1 压水反应堆
  • 3.3.1.2 沸水反应堆
  • 3.3.1.3 重水反应堆
  • 3.3.2 核电站发展前情
  • 3.4 风电的发展现状
  • 3.4.1 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 3.4.2 风电的关键技术
  • 3.5 小结
  • 第四章 煤炭多联产技术的研究与评价
  • 4.1 我国煤炭多联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4.2 多联产系统的理论基础
  • 4.3 煤炭多联产系统的分类
  • 4.3.1 以煤热解为基础的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4.3.2 以煤部分气化为基础的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4.3.3 以煤完全气化为基础的热电气多联产技术
  • 4.3.4 煤炭多联产的技术进展
  • 4.4 多联产系统的设计和模拟
  • 4.4.1 并联式多联产系统
  • 4.4.1.1 低压气相法甲醇合成工艺的甲醇、电的并联式多联产设计
  • 4.4.1.2 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技术的甲醇、电的并联式多联产设计
  • 4.4.2 串联式多联产系统
  • 4.5 煤炭多联产系统实例分析
  • 4.5.1 系统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4.5.1.1 资源利用
  • 4.5.1.2 经济性
  • 4.5.1.3 环境影响
  • 4.5.1.4 可靠性
  • 4.5.2 指标计算
  • 4.5.3 构造判断矩阵
  • 4.5.3.1 构造 I 层对 R 层的判断矩阵
  • 4.5.3.2 构造 R 层对总目标 G 的判断矩阵
  • 4.5.4 权值及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结果
  • 4.5.5 结果分析
  • 4.5.6 结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系统评价与决策的总结与展望
  • 5.2 煤炭多联产技术的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煤制替代燃料多联产系统热力性能对比[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26)
    • [2].300MW电站锅炉煤粉部分气化多联产系统模拟及经济性分析[J]. 洁净煤技术 2020(05)
    • [3].煤的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 热电技术 2010(01)
    • [4].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0(08)
    • [5].煤基多联产系统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2(08)
    • [6].焦化-钢铁多联产系统分析与优化[J]. 冶金能源 2012(06)
    • [7].煤与生物质共气化并联型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能量利用特性分析[J]. 热力发电 2020(03)
    • [8].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潜力及技术路线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5(09)
    • [9].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J]. 广东化工 2010(07)
    • [10].兖矿集团煤基多联产系统规划简介[J]. 山东煤炭科技 2008(03)
    • [11].天然气制烯烃发电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火用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12].钢铁-化产-电力多联产系统节能减排评估分析[J]. 冶金能源 2020(05)
    • [13].煤气化及其多联产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9(02)
    • [14].建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J]. 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9(04)
    • [15].煤基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技术经济关联性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01)
    • [16].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J]. 燃气轮机技术 2011(03)
    • [17].煤气化多联产系统中燃气轮机的改造与运行过程分析[J]. 燃气轮机技术 2010(01)
    • [18].IGCC及多联产系统的发展和关键技术[J]. 燃气轮机技术 2009(04)
    • [19].煤基液体燃料-电多联产系统元素利用与节能性分析[J]. 化工进展 2018(S1)
    • [20].褐煤热解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环境与火用生命周期评价[J]. 煤炭学报 2018(12)
    • [21].基于生物质–太阳能气化的多联产系统模拟及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01)
    • [22].油田石化企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多联产系统研究(Ⅰ)——系统集成与模拟[J]. 现代化工 2008(02)
    • [23].能量梯级利用理论下煤基液体燃料-动力多联产系统的集成与优化[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02)
    • [24].IGCC多联产系统工艺路线选择研究[J]. 东北电力技术 2014(08)
    • [25].低阶煤热解多联产系统评价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确定[J]. 洁净煤技术 2013(02)
    • [26].秸秆热解多联产模式环境影响评价[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10)
    • [27].基于CO_2捕集的煤基费托合成油-动力多联产系统分析[J]. 化工进展 2017(10)
    • [28].简述煤气化与多联产系统[J]. 甘肃石油和化工 2014(01)
    • [29].甲醇/电联产系统能耗特性[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08)
    • [30].TAESS在煤多联产系统热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 能源工程 2008(03)

    标签:;  ;  ;  ;  

    煤炭多联产系统的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