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传承与文化重构 ——贵州南明遗民逃禅研究

思想传承与文化重构 ——贵州南明遗民逃禅研究

论文摘要

甲申之变后,明朝崩溃,中原西蜀战乱,贵州地处西南边地,天下扰乱而贵州粗安。壬辰二月,南明历帝由广西南宁府移跸贵州安龙,虽说永历朝庭有名无实,然其精神象征作用却不可低估。是时,贵州俨然成为南明永历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除追随永历帝入黔的士大夫之外,亦有大量中原、西蜀之禅师纷纷入黔避祸,他们发扬禅僧艰苦拓殖之本领,在贵州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弘教开宗。以致于贵州禅宗盛极一时,佛教寺院遍布各府、州、县,直至穷乡僻壤,佛教典籍文化全所未有之丰富。涌现出丈雪、月幢、赤松、语嵩等高僧大德,其人品学问、弘法业绩和佛学造诣,不仅彪炳楚黔两省,冠映西南,即与中原诸佛学大师相比,亦不逊色。南明亡后,遗民士大夫相率逃禅以全其志节,以示不仕清廷之决心,他们或隐居深山,咏歌超然物外,或于忘国的悲奋的中皈依佛门,贵州俨然成为南明遗民逃禅的重镇。遗民逃禅是清初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独特现象,研究贵州遗民逃禅,目的在于了解明清之际主要社会思潮和思想变迁,审视思想文化的流变,同时,贵州南明遗民逃禅也是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探讨是一件具有长久学术价值的文化积累工程。本文以思想领域作为切入点,将视角放在人们较少关注的逃禅士僧群体中,试图在多个个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把握遗民逃禅的生活面貌及其对时代的影响。研究中注意大小传统互动沟通,重视逃禅士僧群体的历史作用,以此揭示明清易代之际思想的传承与文化的重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目标
  •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时间界域与"遗民"的范畴
  • 第二章 贵州南明遗民逃禅概述
  • 第一节 遗民逃禅之原因
  • 一、明中后期禅悦之风的浸染
  • 二、明清易代之国事变故的影响
  • 三、清廷统治政策之因素
  • 第二节 贵州南明逃禅遗民考述
  • 第三章 禅僧入黔避祸及其佛教思想的延承与变化
  • 第一节 丈雪通醉的传法历程
  • 一、经历与著述
  • 二、丈雪的禅学思想
  • 三、师友交游
  • 四、门人弟子
  • 五、结语
  • 第二节 月幢彻了的遗民立场
  • 一、弘法历程
  • 二、月幢彻了与永历帝及其遗民立场
  • 第三节 佛教思想延承与变化——明清之际贵州佛教的世俗化
  • 第四章 从故国之思到责任担待:黔中士大夫逃禅
  • 第一节 亡国悲情下的心理危机
  • 第二节 黔士禅悦者:吴中蕃
  • 一、早年经历及著述
  • 二、出处困境
  • 三、安顿生命的方式:禅悦
  • 四、余论
  • 第三节 从清谈到经世与责任的转变
  • 第五章 社会转型中的儒释融合
  • 第一节 由儒开始,以佛而终——南明遗民大错和尚钱邦芑的逃禅历程
  • 一、出仕经历
  • 二、钱邦芑逃禅之因与明遗民生存状态之选择
  • 三、佛门历程兼述遗民的生死观
  • 四、与陈启相等人的交游
  • 五、结语
  • 第二节 儒释并重之人生意趣取向
  • 第六章 逃禅群体与贵州社会教化
  • 第一节 赤松道领的佛教实践
  • 一、赤松和尚的参禅经历
  • 二、赤松和尚创建黔灵道场
  • 三、禅学思想
  • 四、弘扬法脉
  • 五、赤松与居士群体
  • 六、小结
  • 第二节 遗民禅侣与贵州佛教传播
  • 第三节 逃禅群体对贵州社会文化的贡献
  • 第七章 总结:朝代更迭下思想文化的契合
  • 第一节 僧服儒心的精神家园
  • 第二节 传统思想的断裂与传承
  • 第三节 价值取向的重构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初明遗民魏禧的生存抉择及心态探微[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9)
    • [2].清初诗人高珩屡仕屡归心态探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3].论明清易代与气候变化之关系[J]. 学海 2011(05)
    • [4].明清易代与山阴名媛商景兰的诗境开拓[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3(03)
    • [5].易代风气下的红楼梦[J]. 晋阳学刊 2011(04)
    • [6].明末清初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人口损失与历史人口估算[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7].明清易代后朝鲜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J]. 韩国研究论丛 2014(02)
    • [8].“不清不明”与“无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区域社会史解释[J]. 学术月刊 2010(07)
    • [9].明清易代与才媛李因诗风之变[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4)
    • [10].自悼与自伤:清初文人的自我书写[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01)
    • [11].试论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吴嘉纪、钱澄之诗作异同[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12].清初遗民的形象自证意识及其外化姿态[J]. 东南学术 2019(04)
    • [13].论清初叙事诗的“补史”价值[J].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6)
    • [14].明清易代士人物象书写的意义——以对崇祯古琴、明朝衣冠的题咏为例[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06)
    • [15].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J]. 中国史研究 2016(03)
    • [16].国变伤痕与情怀寄托——论明清易代之际文人传、赠柳敬亭之作[J]. 安康学院学报 2013(02)
    • [17].明清易代之际衍圣公府的抉择及原因分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6)
    • [18].恨人怀抱本苍茫——论龚鼎孳的失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02)
    • [19].试论清朝文化专制政策对“弃儒就贾”现象的推动作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6)
    • [20].时代感与包容度:明清易代的五种解释模式[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1].崇祯帝密旨收葬魏忠贤说考辨——兼论“甲申”政治叙事[J]. 贵州文史丛刊 2020(03)
    • [22].权力的场域: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的寺庙建设及其权力运作[J].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14(01)
    • [23].论王夫之《诗广传》“商三宋二说”的时代隐喻[J]. 黑河学刊 2011(12)
    • [24].明末清初鄂西土司的家国认同与族群利益——以易代之际鄂西土司的政治抉择为中心的考察[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5].明清易代之际越中诗歌中的生死节义与故国之思[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2(05)
    • [26].明遗民史著对明清易代死难女性的著录与模式化书写——以高宇泰《雪交亭正气录》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05)
    • [27].鼎盛与危机:明清东亚宗藩体系嬗变[J]. 贵州文史丛刊 2015(04)
    • [28].宋荦与康熙朝中晚期的江南政策[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10)

    标签:;  ;  ;  ;  ;  ;  

    思想传承与文化重构 ——贵州南明遗民逃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