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国家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施肥试验”为基础,利用大田长期定位监测、盆栽试验、室内分析、计算机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试验材料尽可能一样、样品获得尽可能在相同或类似时期和条件下、分析人员和试验设备不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15年来潮土氮、磷、钾养分来源、转化与利用规律、土壤生产力即作物产量和效益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等,获得了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肥料效率与潮土持续利用等主要结论与结果:1.研究明确了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养分耗竭规律,提出了养分退化土壤的修复方法长期不平衡施肥使部分土壤养分耗竭、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导致土壤肥力衰退及生产力降低。单施氮肥耕层土壤有效养分(碱解氮、Olsen-P、交换性K)比例(N:P:K)由1990年的13.6:1:17.2变化到2005年的33.6:1:36.4,NK处理由6.6:1:10.5变化到26.4:1:59,PK处理由11.3:1:16.2到2.4:1:6.6,N、NK处理土壤生产力分别降低45.8%和42.8%,PK当季下降71%,15年下降68.7%。针对土壤养分状况分别采取补充养分、矫正养分比例的方法修复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可以迅速提高,对低肥力土壤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恢复效果最明显,两季玉米产量分别提高311%和448%、两季小麦产量分别提高314%和223%;对长期施氮肥的土壤(N)修复,补充磷钾肥能增产58%~230%的,但不如NPK效果;对长期施氮钾肥(NK)土壤修复,单补充磷肥的效果为120%~190%,而NPK配合使用当季效果485%,以后三季在75%~187%;对长期施磷钾肥(PK)土壤,单补充氮肥比施用氮磷钾肥效果更好,前者增产率为90.2%~292%,后者为40%~292%。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土壤养分持续提高和小麦、玉米高产稳产,抵御不良气候的能力强。该处理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施肥时间有较明显的线性关系:Y1.5MNPK=0.3723X+12.421(R2=0.8593),YMNPK=0.2204x+12.906(R2=0.6941),YSNPK=0.2365x+11.765(R2=0.9075),YMNPK2=0.2343x+13.274(R2=0.72),四个处理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3723、0.2204、0.2365、0.2365g·kg-1。全氮含量变化Y1.5MNPK=0.0222x+0.7143(R2=0.8674),YMNPK=0.0196x+0.683(R2=0.9636),YSNPK=0.0096x+0.7053(R2=0.5678),YMNPK2=0.0172x+0.6618(R2=0.8513),四处理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0222、0.0196、0.0096、0.0172g·kg-1。2.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下Olsen-P和交换性K的累积规律,提出了潮土Olsen-P、交换性钾的发生淋失的阈值:土壤Olsen-P随施肥时间的累积规律:YNP=1.248x+3.0955(R2=0.9568**);YPK=1.8023x+4.1224(R=0.4678);Y1.5MNPK=5.8977x-2.4735(R2=0.9685**);YMNPK=4.4306x-3.941(R2=0.9771**);YSNPK=1.5378x+4.036(R2=0.8643)。当土壤中Olsen-P达到40mg·kg-1,Olsen-P开始向下淋失,土壤表层Olsen-P达到60mg·kg-1时,已经下移到60cm土层,当Olsen-P达到80mg·kg-1时,下移到80cm土层,土壤Olsen-P安全有效的阈值为40mg·kg-1。土壤交换性钾:Y1.5MNPK=10.308x+41.733(R2=0.9502**);YMNPK=7.2176x+46.549(R2=0.8119**);YSNPK=3.592x+62.549(R2=0.676),当耕层土壤中交换性钾大于180mg·kg-1时,开始向下淋失,达到220mg·kg-1时,已经下移到60cm土层,所以土壤交换性钾开始淋溶的阈值为180mg·kg-1。3.阐明了潮土生态系统中氮、磷、钾大量元素的循环与土壤中的盈亏3.1不施氮肥处理接受24kg·ha-1的从小麦残茬、自然降水及灌溉水和每年播种的小麦和玉米种子等途径进入土壤的外源氮素,小麦-玉米平均每年吸收84.4 kg·ha-1,导致0-40cm土壤平均每年亏缺59~64 kg·ha-1;施氮肥土壤氮素盈余,其中1.5MNPK处理实际盈余最多,平均每年418 kg·ha-1,占氮素进入量的75%,。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盈余占氮素进入量的63%和66%。进入土壤的氮素有三种去向中,NP、NPK处理氮素去向基本一致,累积吸收率分别为47.8%和48.8%,残留率为9.7%,氮素损失率均为55%;有机无机肥结合(1.5MNPK、MNPK)氮素吸收率为44.3%和38.1%,残留率为26.6%和16.8%,损失率分别为56.4%和52.6%;秸秆还田氮素的吸收率最高,为51%,残留率为20.4%,损失率最低,为52.3%。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单施氮肥及NK处理氮素浪费最严重,利用率最低。3.2不施磷肥每年接受2.3~3.1 kg·ha-1的外源磷素,小麦-玉米每年平均吸收16.7~22 kg·ha-1,导致0-40cm土壤每年亏缺14.4~18.9 kg·ha-1;施磷肥处理接受外源磷(P)素1130~3509 kg·ha-1,其中75.2%~85.5%累积在0-40cm土壤中:其中38.6%~60%转化为全磷、6.7%~13.6%的磷素转化为有效磷、40%~62%成为非测定磷;有机肥处理有利于磷素转化为有效态磷;秸秆还田处理较多的磷转化为土壤全磷;无机磷肥转化为有效磷的比例小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3.3不施钾肥处理土壤从小麦残茬和每年播种的小麦和玉米种子接受接受K 21~29.6 kg·ha-1,小麦、玉米年平均每年从土壤吸收K 90 kg·ha-1,每年亏损K 49.3~111.3 kg·ha-1;施钾肥处理0-40cm土壤平均每年化肥、有机肥、秸秆、小麦残茬和每年播种的小麦和玉米种子收入K 75.3~234 kg·ha-1,累积在土壤中K 56.2~200 kg.ha-1,其中35%~76%钾素实际平衡转化为非交换性钾素、17.4%~34%转化为交换性钾。各处理转化为交换性钾大小顺序:MNPK>NPK>1.5MNPK>SNPK>PK>NK。4.分析栽培因子对河南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确定科学评价肥料利用率的年限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72.6%~82.7%,平均为78.8%;土壤地力次之,在34%~53%之间。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在74%~115%之间,施肥次之,随年份不同变化较大,1990~2005年在52%~81%。影响产量的因素同样影响肥料利用效率,所以,准确评价肥料利用效率至少要连续5年的试验结果。从培肥效果、作物产量、肥料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环境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河南多种施肥方式的优劣:确定SNPK是最佳施肥模式,其次MNPK和NPK处理;NP处理土壤交换性钾严重亏缺,尽管没有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利用,建议每2-3年秸秆还田或施入一次钾肥;N、NK、PK处理是综合效果较差的施肥处理,不宜使用。1.5MNPK培肥土壤效果最佳,在低肥力土壤上有机肥具有很好的配肥和恢复肥力的效果,增产效果良好,但是在高肥力土壤长期使用对生态环境不利,建议有机肥限量使用;秸秆还田应大力提倡、积极推广,不仅稳步提高肥力、保证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同时减少养分损失、节约资源。

论文目录

  • 致谢
  •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定位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作物品种
  • 2.2.3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性质
  • 2.3 试验基地气候特点
  • 2.4 采样时期与方法
  • 2.5 分析方法
  • 3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的演变规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潮土自然供肥能力的变化
  • 3.2.2 长期不施肥土壤供肥能力的变化
  • 3.2.3 不均衡施肥土壤养分演变规律
  • 3.2.4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土壤肥力演变规律
  • 3.2.4.1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变化
  • 3.2.4.2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土壤氮素演变规律
  • 1) 长期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土壤全氮含量的时间变化
  • 3.2.4.3 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条件下磷素的演变
  • 3.2.4.4 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条件下钾素的演变
  • 1) 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潮土耕层土壤全钾演变规律
  • 2) 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潮土耕层土壤速效钾演变规律
  • 3.3 小结
  • 4 长期不合理施肥条件下潮土土壤肥力衰退与恢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土壤养分比例失衡
  • 4.2.2 土壤生产力降低
  • 4.2.3 土壤肥力恢复措施及效果
  • 4.2.3.1 对土壤养分绝对含量过低土壤的恢复效果
  • 4.2.3.2 对长期施氮肥的土壤的恢复效果
  • 4.2.3.3 对长期施氮钾肥的土壤的恢复效果
  • 4.2.3.4 对长期施磷钾肥的土壤的恢复效果
  • 4.2.3.5 土壤对肥料的依赖性和作物的抗肥性
  • 4.3 小结
  • 5 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循环与平衡
  • 5.1 术语
  • 5.2 测量方法与计算公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输入到土壤中的氮素来源与输入量
  • 5.3.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氮素输出
  • 5.3.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平衡
  • 5.3.4 氮素的去向
  • 5.3.4.1 氮素在土壤中累积
  • 5.3.4.2 氮素在土壤中转化
  • 5.3.4.3 氮素在土壤中损失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磷素循环与平衡
  • 6.1 计算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土壤中磷素的输入
  • 6.2.2 磷素的利用
  • 6.2.3 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磷素平衡
  • 6.2.4 磷素的去向
  • 6.2.5 磷肥施用预警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钾素循环与平衡
  • 7.1 分析测试与计算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钾素的来源
  • 7.2.2 钾素的利用
  • 7.2.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钾素平衡
  • 7.2.4 钾素的去向
  • 7.2.4.1 钾素在土壤中的累积
  • 7.2.4.2 钾素在土壤中的向下迁移和淋失
  • 7.2.4.3 钾肥施用预警
  • 7.3 结论
  • 8 潮土农田生产力及持续利用评价
  • 8.1术语
  • 8.2 计算公式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小麦玉米的产量变化趋势
  • 8.3.1.1 潮土基础地力产量及其变
  • 8.3.1.2 养分胁迫条件下小麦产量及其变化
  • 8.3.1.3 养分胁迫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变化
  • 8.3.1.4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下小麦和玉米产量及其变化
  • 8.3.2 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
  • 8.3.3 栽培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
  • 8.3.4 潮土土壤生产力可持续性分析
  • 8.3.4.1 氮肥在小麦上的的利用效率分析
  • 8.3.4.2 氮肥在玉米上的利用效率分析
  • 8.3.4.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冬小麦的磷素效率分析
  • 8.3.4.4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夏玉米的磷素效率分析
  • 8.3.4.5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冬小麦对钾素利用效率
  • 8.3.4.6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夏玉米对钾素利用效率
  • 8.3.4.7 环境效应分析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创新
  • 9.1 研究明确了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养分耗竭规律,提出了养分退化土壤的修复方法
  • 9.2 监测土壤养分在土壤垂直向下运移规律及其土壤01sen-P、交换性钾发生淋失的阐值
  • 9.3 系统监测、计算了潮土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与土壤中氮素盈亏状况
  • 9.4 阐明了潮土生态系统中磷素的循环与土壤中磷素盈亏
  • 9.5 阐明了潮土生态系统中钾素的循环与土壤中钾素盈亏
  • 9.6 分析不同栽培因子对河南潮土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
  • 9.7 分析小麦、玉米对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长期施肥对典型潮土钙、镁形态转化及其环境行为的影响[J]. 土壤 2020(03)
    • [2].潮土区藏红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 2013(18)
    • [3].不同耕作方式下有机肥施用量对华北潮土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04)
    • [4].潮土区水稻氮磷钾肥配比试验探讨[J]. 上海农业科技 2012(03)
    • [5].长葛市潮土区小麦氮肥最佳施用量初探[J]. 中国农技推广 2018(06)
    • [6].再生水灌溉模式对潮土结构性质及导水性能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02)
    • [7].施用麦糠对砂质潮土物理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12)
    • [8].不同还田方式对砂质潮土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7(11)
    • [9].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沿江潮土区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7)
    • [10].氮肥运筹对沿江潮土地区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12(03)
    • [11].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潮土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3)
    • [12].连粳7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砂潮土区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1)
    • [13].潮土区29年来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演变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6)
    • [14].农田潮土养分耦合循环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06)
    • [15].珠江三角洲潮土和水稻土酸缓冲特性试验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01)
    • [16].沿江潮土小麦精确施氮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4)
    • [17].施用生物炭对红壤和潮土种植小白菜氮素利用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6)
    • [18].砂质潮土区不同小麦品种的施钾效应[J]. 麦类作物学报 2014(03)
    • [19].生物炭对砂质潮土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4(05)
    • [20].褐潮土中外源镍对植物根伸长和蚯蚓生殖的毒性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3)
    • [21].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沿江潮土地区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03)
    • [22].绿肥对华北潮土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1)
    • [23].107杨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生长量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4)
    • [24].不同肥料配施对砂质潮土玉米产量与土壤培肥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3)
    • [25].长期施肥对褐潮土氮、有机质动态变化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8)
    • [26].钾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与转化[J].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2)
    • [27].长期施肥对典型壤质潮土中汞的影响[J]. 土壤 2013(02)
    • [28].为何能闻到雨的味道[J]. 百科知识 2018(23)
    • [29].不同保水措施对砂质潮土水分、微生物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4)
    • [30].沿江潮土地区水稻配方施肥试验简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02)

    标签:;  ;  ;  ;  ;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肥力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