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论文摘要

东北冷涡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对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东北冷涡强对流是预报中的难点,并常常造成业务预报的失败,2002年7月11至15日发生在辽宁的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引发了沈阳连续5天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雨量239mm,降水非常集中,1小时雨量达56.9mm,伴有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大风力达10-12级,造成严重损失。业务预报仅1天报了大雨,其余为雷阵雨。因此,在东北冷涡强对流天气预报方面,不论降水强度、还是落区,均达不到社会对天气预报精度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东北冷涡诱发中尺度系统的机制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导致预报员缺乏相应的预报技术。为此,首先按照东北冷涡的天气尺度结构,将其分为经向型、纬向型、移动型三类,分析东北冷涡系统结构的特点及其与典型温带气旋的差别,给出影响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天气背景。以此为基础,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同化应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模拟了东北冷涡中尺度系统的动力结构及演变,分析了中尺度系统的边界层特征及其对强对流演变的影响,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太阳辐射、地形等对冷涡对流系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有:东北冷涡发展阶段降水主要由其南部锋区湿斜压不稳定产生,一般属于大范围混合型降水,影响系统为对流层低层的温带气旋;成熟阶段冷涡环流锋面结构不明显,降水以分散性对流降水为主,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东北冷涡在各发展阶段均存在对流不稳定区,然而不稳定区的分布有很大差异,但基本对应925hPa辐合线前偏南气流区,冷涡发展阶段,对流不稳定能量分布在冷涡中心东南部,与冷涡南部西风锋区诱发的低层气旋相配合;冷涡成熟阶段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分布接近冷涡中心。中层干冷空气绝热下沉是东北冷涡700hPa附近干暖盖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低层暖湿气流爬升及干暖盖的抑制作用是东北冷涡强对流不稳定能量积累的重要机制。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能量的释放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中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前导低压是下沉气流外流与环境气流辐合的产物,它只在风暴最强时出现,其他阶段表现为低压带,其辐合中心对应风暴未来的移动方向,引导风暴移动。中高压形成后,其对应的下沉气流外流与环境气流辐合,形成强的中尺度辐合区(阵风锋),是风暴形成后大气边界层主要的气流辐合源。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后,虽然背景场只有天气尺度系统,同化场表现出明显的中尺度环流,且与实况场接近,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地分辨地面辐散外流、中层涡旋等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对流形成初期边界层低层的辐合强于边界层高层辐合,边界层辐合线是对流触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冷涡成熟阶段边界层顶的中尺度辐合涡旋是强对流重要的能量、水汽输送系统,是风暴系统维持的入流的主要入口。雷暴对应的边界层冷丘可以影响中尺度温度场和湿度场,其产生的强烈的温度和湿度梯度,对应很强的中尺度湿斜压作用,对对流系统的垂直环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对流系统的演变。冷丘的形成改变了风暴发生区的大气层结条件,这样不但影响自身的移动,而且对其他雷暴单体的移动、发展产生影响。大气中短波辐射影响强对流的触发时间,可使强对流提前爆发,但对强度影响不大。地面短波辐射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是触发东北冷涡强对流的重要条件。在东北冷涡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大气中短波辐射通过激发中尺度环流触发强对流的发生;地面短波辐射加热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中尺度辐合及对流不稳定层结共同促使了对流的爆发和维持。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冷涡强对流的预报着眼点:1.不同冷涡环流型、发展阶段及预报区域所处部位对应不同的天气。2.东北冷涡条件下,与暖湿输送和辐合有关的边界层不连续边界对对流的形成非常重要,例如暖湿切变线、θe锋、偏南风急流等。3.中高压形成后,形成强的中尺度辐合区(阵风锋),其强烈的动力上升作用可以诱发潜在不稳定区新对流的发生或产生更强的对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3 选用资料和方法
  • §1.4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章 三种类型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 §2.1 东北冷涡的定义和分类
  • §2.1.1 经典定义
  • §2.1.2 东北冷涡分类
  • §2.2 天气实况
  • §2.2.1 2005年7月8—13日(经向型冷涡)
  • §2.2.2 2002年7月11—15日(纬向型冷涡)
  • §2.2.3 2004年7月5日午后到夜间(移动型冷涡)
  • §2.3 环流演变
  • §2.3.1 经向型冷涡
  • §2.3.2 纬向型冷涡
  • §2.3.2 移动型冷涡
  • §2.4 对流层高层环流对比
  • §2.5 边界层环流对比
  • §2.6 对流有效位能分布
  • §2.6.1 经向型冷涡
  • §2.6.2 纬向型冷涡
  • §2.6.3 移动型冷涡
  • §2.6.4 小结
  • §2.7 涡度
  • §2.7.1 经向型
  • §2.7.2 纬向型
  • §2.7.3 移动型
  • §2.7.4 小结
  • §2.8 冷涡气流分布特征
  • §2.9 成熟期东北冷涡与典型温带气旋的差别
  • 第三章 东北冷涡MCS动力结构模拟
  • §3.1 模式简介
  • §3.1.1 模式范围
  • §3.1.2 模式初值及侧边界的生成
  • §3.1.3 物理过程
  •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2.1 降水
  • §3.2.2 环流形势
  • §3.3 垂直温湿层结
  • §3.4 风垂直切变
  • §3.5 中尺度系统演变分析
  • §3.5.1 气压场的演变
  • §3.5.2 中β结构的演变
  • §3.5.3 中尺度系统对对流发展的影响
  • §3.5.4 下击暴流
  • §3.6 小结
  • 第四章 边界层对东北冷涡MCS的影响
  • §4.1 多普勒雷达资料变分同化
  • §4.1.1 径向风和反射率三维变分同化原理
  • §4.1.2 多普勒雷达资料质量控制
  • §4.1.3 用MM5/3DVAR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
  • §4.2 模式模拟效果分析
  • §4.3 MCS边界层气流结构的演变
  • §4.4 边界层冷丘及入流出流
  • §4.4.1 风暴发生前边界层层结结构
  • §4.4.2 冷丘及入流出流
  • §4.5 太阳短波辐射对冷涡强对流的影响
  • §4.5.1 模式及试验方案简介
  • §4.5.2 短波辐射对强对流降水的影响
  • §4.5.3 短波辐射对层结的影响
  • §4.5.4 短波辐射对中尺度环流的影响
  • §4.6 地形对冷涡强对流的影响
  • §4.7 海陆分布对强对流的影响
  • §4.8 小结
  • 第五章 东北冷涡强对流预报关键点
  • §5.1 出现东北冷涡强对流的天气条件
  • §5.2 强对流预报要点
  •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 §6.1 全文总结
  • §6.1.1 东北冷涡强对流触发机制
  • §6.1.2 东北冷涡的MCS特征
  • §6.1.3 东北冷涡MCS边界层特征
  • §6.1.4 东北冷涡降水系统天气分析
  • §6.1.5 东北冷涡预报要点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需要继续的工作
  • 论文发表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