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褐飞虱是严重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实践证明,培育抗虫性品种是褐飞虱综合治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探究水稻抗褐飞虱机制是培育抗虫品种的基础工作,对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水稻品种R998、象牙占、27H328、27H333、香187、湘晚籼1号、IR36、IR64进行了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抗虫性水稻品种在褐飞虱为害前后生理生化变化进行初步研究,试图探明其抗褐飞虱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田间调查和苗期群体鉴定方法对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为:R998、象牙占、27H328、27H333为感虫品种,香187、湘晚籼1号、IR36、IR64为抗虫品种。2.30d、45 d、60 d 3个苗期的各水稻品种在褐飞虱为害后叶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均下降,这是水稻植株启动的防御机制,使可溶性糖转化为次生物质,降低水稻适口性,阻碍褐飞虱取食。3.褐飞虱为害水稻后,抗虫品种的叶鞘全氮含量下降,感虫品种的叶鞘全氮含量上升,说明氮源是褐飞虱必需的营养物质,抗虫品种的叶鞘全氮含量下降起到了限制褐飞虱取食的作用。4.褐飞虱取食稻株后,各个苗龄期的水稻品种叶鞘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减少,这是使稻株免遭褐飞虱进一步为害的重要因素。5.受褐飞虱为害后,抗虫和感虫品种叶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上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抗虫品种中下降,而在感虫品种中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抗虫品种中增加,而在感虫品种中大幅下降。结果表明无论是抗性植株还是感性植株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而抗性品种较感性品种具有更强的酶促抗氧化性能,从而对褐飞虱胁迫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