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与“轻视知识教育”的争论体现了两种知识观的根本分歧。传统的静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是认识的结果并且是外在于人,它将作为认识结果的间接经验与包含认识过程的直接经验割裂开来。静态知识观影响下,容易使教育实践走向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授受。因此,静态知识观成为教育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认识论根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的产生、传播、保存、运用、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动态知识观认为知识既是认识过程又是认识结果,包含认识过程的直接经验和包含认识结果的间接经验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个体的认识是连续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对形式逻辑与实际思维的关系进行深刻辨析。指出,二者关系实际上是作为结论的思维和作为心理过程的思维的关系。据此,将知识分为作为人类认识结果的书本知识(死知识)和作为具体个体的实际认识过程的活知识。“活知识”概念属于动态知识观的范畴,是指依附于个体且带有某种驱动力的知识,是寄存于个体自身的一部分知识。就其本质而言,活知识与认识第二次飞跃后实现的“思维中的具体”是直接同一的;就其形成而言,是一定的时间、地点和相关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以完整的人的身份参与其中;就其功能而言,活知识是面向现实,促使谜团通向答案的行为组织者。教育中强调活知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活知识关照下教育出现新转向,为知识教育开辟新的目标和实现途径,强调非理性因素在知识中的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此外,活知识教育对人的一般发展、对学校教育以及对未来社会人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活知识的重要性,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个体活知识何以生成。书本知识与活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个体活知识形成的可能性,学习者个人因素、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活知识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活知识的形成遵循人的辩证认识规律,但不是辩证认识过程的绝对和僵化。实际认识过程更应该强调感性直观和理性认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感性直观不断地转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一刻也离不开感性直观的支持。因此,活知识的生成应该有两条路径:其一,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形成个体活知识,即抽象的理论——具体实践——“思维中的具体”;其二,通过情境知识的学习形成个体活知识,即“表象中的具体”——理论推理——“思维中的具体”,同时还借鉴了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理论,阐述活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议[J]. 魅力中国 2009(23)
- [2].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渗透辩证思想[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09(05)
- [3].历史课堂的图片教学[J]. 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5(08)
- [4].启发与讨论式课程教学的探讨——在《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中的实践[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5].黑格尔自由意志三个环节的内涵[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刑事案件侦查中的“C—H—D”法和疑案剖析[J].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1)
- [7].重视上升法在领导工作中的应用[J]. 湖湘论坛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