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血淋巴论文-王雄雅,李星,白素芬,尹新明,李欣

棉铃虫血淋巴论文-王雄雅,李星,白素芬,尹新明,李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棉铃虫血淋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铃虫,血淋巴,溶血素,理化特性

棉铃虫血淋巴论文文献综述

王雄雅,李星,白素芬,尹新明,李欣[1](2019)在《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免疫因子溶血素的理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免疫因子溶血素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明确其分离、纯化的理化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了温度、浓度、作用时间、pH、EDTA和金属离子对该溶血素的溶血活性影响及其糖结合特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血淋巴溶血素属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反应浓度与溶血活性并不成正比,8倍稀释液的溶血活性反高于4倍稀释液。反应2 h后,血淋巴溶血素对鸡血红细胞溶解速度急剧加快,6 h溶血效能达最大。血淋巴溶血活性的最适pH 7.0~8.0。62.5~500 mmol·L~(-1)EDTA对血淋巴溶血活性具有促进作用,而Ca~(2+)却具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糖抑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8种糖(糖苷)和唾液酸均未对血淋巴溶血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小玉,汪贞,黄泽夫,王国秀,刘绪生[2](2006)在《棉铃虫不同虫态及虫龄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不同虫态及虫龄血清和血细胞中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活力。结果显示血清和血细胞中都有酚氧化酶活性,且血细胞中高于血清中。不同虫态及虫龄的血清和血细胞中酚氧化酶活力有很大的不同,血清和血细胞中酚氧化酶活力变化规律一致。3龄幼虫酶活力最高,5龄幼虫最低。酶活力大小依次为:3龄幼虫>预蛹>4龄幼虫>蛹>5龄幼虫(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6年03期)

李志强,王茂先,袁均林,陈国生[3](2006)在《棉铃虫感染中华卵索线虫后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感染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后宿主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的第1天,中华卵索线虫的侵入引起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加,感染组酶活性是同期对照组的1.12倍;但在随后的寄生期间,中华卵索线虫抑制了宿主的酚氧化酶活性,其中以第5天的抑制最为强烈:同期对照组酶活性是感染组的1.52倍。对酚氧化酶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纯化,纯化倍数为41.5倍,酶得率为12.7 %,比活力为4 030.6 U/mg。(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王茂先,邢树文,丁有雄,王国秀[4](2005)在《棉铃虫被中华卵索线虫感染后血淋巴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气相色谱法(GC)分别对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不同时期血淋巴中游离脂肪酸含量 变化进行了分析.棉铃虫血淋巴的软脂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含 量都比其它类型脂肪酸的含量高得多;感染和未感染棉铃虫血淋巴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百 分含量均在80%左右,感染1-3d,感染组血淋巴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逐渐下降,饱和脂肪 酸情况相反;4d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逐渐上升,而饱和脂肪酸情况又相反.上述研究结果 将为研制接近于宿主血淋巴成分的体外培养液,促进中华卵索线虫体外培养获得成功提供了 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王茂先,李扬,王国秀[5](2005)在《棉铃虫被中华卵索线虫感染后血淋巴中还原糖、海藻糖和游离脂肪酸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3, 5 -二硝基水杨酸法和气相色谱法, 分别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感染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 后不同时期血淋巴中还原糖、海藻糖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感染的1-3 d,棉铃虫血淋巴还原糖含量(mg/ ml) (分别为0. 551 ±0 .035、0 .505 ±0. 025、0. 852 ±0. 051) 显着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 655 ±0 .041、0 .878 ±0. 032、0 .964 ±0 .034); 4-5 d还原糖含量(分别为1. 016 ±0. 051、1. 016 ±0 .042) 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 767 ±0 .041、0. 853±0 .038), 第6 d 还原糖含量(0 .608 ±0. 031) 显着低于对照组(0. 698 ±0 .024)。感染组棉铃虫血淋巴中海藻糖的含量情况与还原糖的不同, 在感染的1-3 d, 棉铃虫血淋巴海藻糖的含量(分别为0 .349 ±0. 029、0.374 ±0. 027、0 .479 ±0. 046) 与对照组(分别为0. 383 ±0 .026、0 .374 ±0 .023、0 .483 ±0. 034) 的基本相同, 没有明显的变化; 4-6 d海藻糖含量(分别为0 .529 ±0. 045、0. 584 ±0 .041、0. 428 ±0. 041) 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 698 ±0 .042、0. 652 ±0 .032、0 .469 ±0 .038)。无论是感染组还是对照组, 棉铃虫血淋巴中软脂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王茂先[6](2004)在《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血淋巴生化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可感染多种鳞翅目农业害虫,如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具有资源丰富、繁殖力强、专性寄生、主动寻找宿主、不污染环境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且寄生率即等于宿主的死亡率,因此,该自然天敌在生物防治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中华卵索线虫寄生在宿主的血淋巴中,靠其体壁直接吸收可溶性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游离氨基酸、脂肪酸和可溶性糖类等,所以宿主血淋巴中这些小分子物质的含量直接影响中华卵索线虫在宿主体内的生长进程。为了搞清楚宿主血淋巴的生化环境是如何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快速生长期(寄生4天后),搞清楚血淋巴的多种生化成分的基本参数,为研制接近于索科线虫生长发育的体外培养基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感染期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海藻糖、还原性糖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1天,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大幅度下降,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是如此变化;感染2-3天的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变化不大,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升有降;感染4-6天的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都急剧上升。以上研究表明,中华卵索线虫寄生棉铃虫时,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的方向进行。对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不同时期血淋巴中还原糖、海藻糖和游离脂肪酸含量进行了研究。感染的1-3天,棉铃虫血淋巴还原糖含量低于对照组;4天后,棉铃虫血淋巴还原糖含量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棉铃虫血淋巴中海藻糖的含量情况与还原糖的不同,在感染的1-3天,棉铃虫血淋巴海藻糖的含量和对照组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4天后,棉铃虫血淋巴海藻糖含量低于对照组。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感染和未感染的棉铃虫血淋巴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血淋巴的软脂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的含量都比其它类型脂肪酸的含量高得多;感染和未感染棉铃虫血淋巴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均在80%左右,不饱誊硕士学位论文八IASI’l:R’S’I’IIESIS和指数在1.67一6.27之间;在感染1一3天,感染组血淋巴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逐渐下降,饱和脂肪酸情况相反;4天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逐渐上升,饱和脂肪酸情况又相反。 用培养基Tc一199+20%热灭活胎牛血清对中华卵索线虫进行体外培养,结果与中华卵索线虫在宿主体内寄生的最后几天情况相近(王国秀,2001),取得了该线虫体外培养前期的成功,但未获得最终成功。根据中华卵索线虫寄生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还原性糖和游离脂肪酸等含量变化情况的分析,在索科线虫体外培养的中后期,应逐步更换游离氨基酸和还原性糖含量较高的培养基或逐步添加这些物质;同时要根据线虫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时调整培养基中各种游离脂肪酸的比例和含量。该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揭示了中华卵索线虫寄生的微环境—棉铃虫血淋巴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性糖、海藻糖和游离脂肪酸等生化成分在中华卵索线虫寄生下的动态变化情况,而国外仅仅研究索科线虫感染宿主一天后的一些生化成分的含量情况,不能够反映索科线虫在宿主体内整个寄生期(7天)的营养需求变化情况。本研究成果对中华卵索线虫体外培养最终获得成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李志强[7](2004)在《棉铃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广泛寄生于鳞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体内,是自然界调节昆虫种群数量的一种虫生线虫,可主动寻找宿主,具有资源丰富、繁殖力强、专性寄生、不污染环境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且寄生率等于宿主的死亡率,对人畜及环境安全无毒。中华卵索线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材料,无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科学意义。 棉龄虫(Heliothis armigera)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害虫,给我国和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棉铃虫和其它昆虫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免疫系统,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其中酚氧化酶在体液免疫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后,必然会引起宿主体液免疫系统的变化,其中包括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影响中华卵索线虫的生长发育。搞清楚这种变化,有利于提高中华卵索线虫对害虫的防治效果。本文研究了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后宿主体内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的第1天,中华卵索线虫的侵入引起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加,感染组酶活性是同期对照组的1.12倍;但在随后的寄生期间,中华卵索线虫抑制了宿主的酚氧化酶活性,其中以第5天的抑制最为强烈:同期对照组酶活性是感染组的1.52倍。 为了深入研究酚氧化酶的生物化学性质,进一步阐明酚氧化酶的作用机理,需分离纯化酚氧化酶。本人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棉铃虫血淋巴总蛋白分离后进行同工酶染色,发现棉铃虫血淋巴有3种MPO同工酶(MPO1,MPO2,MPO3)和2种DPO(DPO1,DPO2)同工酶。采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法测定了DPO同工酶的等电点,发现DPO1和DPO2虽然分子量不同,但等电点相同,均为5.49;而在同样的条件下,MPO同工酶等电聚焦的结果则不是很理想。经40%饱和度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等步骤,将棉铃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纯化,纯化倍数为41.5倍,酶得率为12.7%,比活力为4030.6U/mg,酶得到了初步纯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王茂先,王国秀,李志强,李扬,杨红丽[8](2004)在《棉铃虫感染中华卵索线虫后血淋巴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sinensis感染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1天后 ,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大幅度下降 ,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是如此变化。感染 2~ 4天后的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变化不大 ,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有升有降。感染 5~ 6天后的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都急剧上升。研究表明 ,中华卵索线虫寄生棉铃虫时 ,棉铃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的方向进行(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陈伍国,骆启桂,王丹,高原[9](2002)在《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后的血淋巴病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 (Heliothisarmigera)被中华卵索线虫 (Ovomermiscinensis)感染之后 ,在第 16小时左右血细胞总数明显增加 ,以浆细胞和粒细胞增多为主 .通过比色法测定在感染后不同时期血淋巴的酯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在感染后的第 4天变化极为显着 ,并采用凝胶电泳技术 ,进一步测定有关病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尹丽红,王琛柱,钦俊德[10](2001)在《棉铃虫齿唇姬蜂对棉铃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及其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模型,研究了内寄生蜂对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PO)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被寄生后,血淋巴的体外黑化率显着下降,酚氧化酶的活性被抑制.寄生后48 h,血浆中 PO的活性降低约 83%.注射0.5雌蜂当量的萼液对PO活性的影响与寄生相似,这表明寄生引起的PO活性的下降与寄生蜂萼液中所含成分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正常未寄生情况下,血细胞中的酚氧化酶原(proPO)可被牛胰蛋白酶激活,而在寄生及注射萼液后,血细胞中的proPO则不能被牛胰蛋白酶激活,而且活性略有下降.以上结果显示,齿唇姬蜂对棉铃虫的寄生造成了PO的活性下降,而且这种抑制与寄生蜂的萼液有关,抑制的原因可能是萼液成分(多分DNA病毒等)抑制了proPO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或加速其降解所致.(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1年15期)

棉铃虫血淋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不同虫态及虫龄血清和血细胞中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的活力。结果显示血清和血细胞中都有酚氧化酶活性,且血细胞中高于血清中。不同虫态及虫龄的血清和血细胞中酚氧化酶活力有很大的不同,血清和血细胞中酚氧化酶活力变化规律一致。3龄幼虫酶活力最高,5龄幼虫最低。酶活力大小依次为:3龄幼虫>预蛹>4龄幼虫>蛹>5龄幼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棉铃虫血淋巴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雄雅,李星,白素芬,尹新明,李欣.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免疫因子溶血素的理化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张小玉,汪贞,黄泽夫,王国秀,刘绪生.棉铃虫不同虫态及虫龄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力的比较[J].昆虫知识.2006

[3].李志强,王茂先,袁均林,陈国生.棉铃虫感染中华卵索线虫后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分离纯化[J].昆虫学报.2006

[4].王茂先,邢树文,丁有雄,王国秀.棉铃虫被中华卵索线虫感染后血淋巴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5].王茂先,李扬,王国秀.棉铃虫被中华卵索线虫感染后血淋巴中还原糖、海藻糖和游离脂肪酸的变化[J].动物学报.2005

[6].王茂先.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血淋巴生化成分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7].李志强.棉铃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8].王茂先,王国秀,李志强,李扬,杨红丽.棉铃虫感染中华卵索线虫后血淋巴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J].昆虫学报.2004

[9].陈伍国,骆启桂,王丹,高原.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后的血淋巴病理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0].尹丽红,王琛柱,钦俊德.棉铃虫齿唇姬蜂对棉铃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1

标签:;  ;  ;  ;  

棉铃虫血淋巴论文-王雄雅,李星,白素芬,尹新明,李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