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冶传统法电解能力的提高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胡展[1](2021)在《近年来贵冶熔炼技术进步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贵溪冶炼厂历经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改造及四期新30万吨扩建后,其产能基本不会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存在部分工艺落后,设备设施不能满足现在工艺需求,制约了贵冶进一步发展。为破解当前面临的各种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为导向,构建出高效协同的作业管控模式,不断深入内涵发展,技术革新,设备升级,方能凤凰涅盘,破茧重生。
杨云霞,徐媛卿[2](2020)在《贵冶复杂原料电解工艺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外购阳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结合生产实践,对电解精炼的电流密度、电解液净化工序、电解液进液方式、添加剂计量等工艺过程进行持续优化和改造,提升复杂原料阳极在目前铜电解精炼工艺中的适应能力。
刘佩[3](2016)在《提高贵冶金银回收率生产实践》文中认为江西铜业集团贵溪冶炼厂(简称贵冶)是以铜冶炼为主,兼顾金银等稀贵金属提取的现代化大型炼铜企业。文章对铜冶炼生产工艺过程中影响金银回收率的因素以及各环节中金、银的损失情况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了贵冶在提高金银回收率方面从原料取样、制样以及配料管理、生产工艺过程优化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贾春江[4](2016)在《贵冶电解二系统降低直流电单耗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铜电解直流电单耗,是吨铜所消耗的直流电量,能综合反映电解的生产技术水平。贵溪冶炼厂电解车间二系统,采用ISA法电解工艺,在高电流密度下生产,相比传统法电单耗更高。为降低直流电单耗,从降低短路率、提高电流效率、降低槽电压等方面着手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张伟旗[5](2015)在《铜电解净液系统工艺优化及技术装备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某冶炼厂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和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突破了外方对电解净液系统核心技术的垄断和长期实施的技术封锁,其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及能耗指标均达国际一流水平,对国内外同类机组自主集成及技术装备创新,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周玲丽[6](2013)在《电解铜节能新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课题在传统电解铜工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节能多电极电解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多电极电解模式是指在阴极和阳极(主电极)的内侧、外侧插入副电极。当主电极电解时,副电极同时发生铜的沉积与溶解,实现总电流效率大于100%,达到降低其电解电耗的目的。首先,以CuSO4-H2SO4为研究体系,比较了A、B方案的节能效果。与传统电解模式相比,A方案节能效率为10%, B方案可达50%。进而分别研究了副电极数、电解模式、主电极间距、通电电荷量、电流密度、Cu2+含量、H2SO4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电流效率和节能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方案的电流效率最高可达187%,节能效率在50%以上其次,为了深入研究多电极的节能原理,本文首次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开路电位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副电极两侧的电极电位。结果显示,A方案中作阴极的副电极电位较B高,做阳极的副电极电位较B低。因此,B方案的节能效果显着。最后,建立了电势分布数学模型,对多电极电解模式进行了模型分析。电极扩散层内的电势呈指数分布,电解液主体的电势呈线性分布。
邓成虎[7](2011)在《贵冶铜阳极泥处理扩建设计与生产实践》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以下简称贵冶)30万t铜冶炼工程配套项目铜阳极泥处理改扩建子项的设计及工程投产后的生产实践和主要技术指标情况。生产实践表明,经过优化改进的工艺在生产上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铜阳极泥处理能力与80万t电铜所产阳极泥能力匹配的目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钟耀球,常春,马英奕[8](2010)在《贵冶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概要介绍了贵溪冶炼厂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过程、基础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厂未来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思考。
钟耀球[9](2009)在《MACSV系统在贵冶东扩铜电解工程中的实施》文中研究表明介绍贵溪冶炼厂铜电解过程自动化发展过程,以及国产MACSV DCS系统在贵冶铜电解车间的具体应用,详细叙述电解东扩DCS系统设计规划方案、实施原则、实施经验总结,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希望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案例,为今后国产DCS系统在相关的改造项目的应用中有所帮助和借鉴。
黄辉荣[10](2007)在《大极板高电流密度常规铜电解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属铜电解及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对传统铜电解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针对大极板常规铜电解过程及电解关键技术及控制问题展开高电流密度技术研究,通过试验室霍尔试验、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小型工业试验、中型工业试验和工业试生产等几个阶段的研究,系统地掌握了阳极铜成分、电解液成分、添加剂配比等工艺控制参数对阴极铜质量、电流效率的影响规律,解决了电解液成分动态控制等关键问题,实现了在大极板长周期高电流密度常规铜电解工业化生产。电流密度由原来的260A/m2提高到290~300A/m2,从而在基本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显着提高了铜电解生产能力,获得显着的增产增效、节能降耗的效果,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贵冶传统法电解能力的提高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冶传统法电解能力的提高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来贵冶熔炼技术进步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艺简介 |
3 近年来贵冶熔炼技术进步与发展 |
3.1 贵冶实施“一步法”拆除电炉 |
3.1.1 “一步法”拆除电炉主要创新内容 |
3.1.2 “一步法”拆除电炉实施效果 |
3.2 “贵冶式”精矿喷嘴研发与成功投入使用 |
3.2.1 “贵冶式”精矿喷嘴主要创新内容 |
(1) 建立贵冶闪速炉熔炼过程数值仿真模型。 |
(2)采用旋流式预混出风方式(见图2)。 |
(3)重新设计导流锥。 |
(4)增大旋流叶片尺寸。 |
(5)分散锥底部采用风冷底板设计,并增设中央氧通道。 |
3.2.2 “贵冶式”精矿喷嘴实施效果 |
3.3 有机胺脱硫技术应用 |
3.3.1 有机胺脱硫技术应用主要创新内容 |
(1)FF+CF环集烟气净化处理技术。 |
(2)开发一系列新技术,降低再生蒸汽消耗。 |
(3)秉承无人值守、免维护设计理念,实现全自动化控制。 |
3.3.2 有机胺脱硫技术应用实施效果 |
3.4 自动捅风眼机研发 |
3.4.1 自动捅风眼机研发主要创新内容 |
3.4.2 自动捅风眼机研发实施效果 |
3.5 极板转运技术投入与应用 |
3.5.1 极板转运主要技术创新内容 |
3.5.2 极板转运实施效果 |
3.6 多氧燃烧技术开发与应用 |
3.6.1 多氧燃烧技术主要创新内容 |
(1)多氧弥漫式燃烧技术。 |
(2)安全燃烧自动精准控制技术。 |
3.6.2 多氧燃烧技术实施效果 |
(1)节能效果显着。 |
(2)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 |
(3)自动化程度提高。 |
4 结语 |
(2)贵冶复杂原料电解工艺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外购阳极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
1.1 外购阳极来源及成分 |
1.2 外购阳极对生产的影响分析 |
2 生产实践 |
2.1 工艺条件优化 |
2.2 实施效果 |
3 结论 |
(3)提高贵冶金银回收率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影响金银回收率的主要因素 |
3 主要措施 |
3.1 改进原有原料取样、制样方式,提高分析精准度 |
3.2 优化主工艺,减少金银过程损失 |
3.3 均衡配料管理,稳定阳极铜金银含量 |
3.4 对阳极板脱模面进行处理,降低阳极泥杂质含量 |
3.5 严格控制电解液氯离子浓度,稳定阴极铜含银 |
(4)贵冶电解二系统降低直流电单耗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影响电单耗的因素分析 |
2.1 槽电压的影响因素 |
2.2 电流效率的影响因素 |
3 对策方案 |
3.1 合理安排高杂质阳极装槽 |
3.2 提高不锈钢阴极板导电性 |
3.3 降低短路率 |
3.4 更换绝缘皮和漏电管道 |
3.5 调整电流,保持合理残极率 |
4 实施效果 |
5 结语 |
(5)铜电解净液系统工艺优化及技术装备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工艺原理及滤液含铜分析 |
1.1系统工艺原理 |
1.2滤液含铜影响因素 |
1.3滤液含铜负面效应 |
2系统工艺优化及其技术装备创新 |
2.1电解净液工艺装备优化创新 |
2.2硫酸铜脱铜工艺优化及装备创新 |
2.2.1硫酸铜脱铜槽 |
2.2.2冷热水源 |
2.2.3冷却塔 |
2.3硫酸镍工序工艺装备优化创新 |
2.4真空蒸发器及结晶槽装备创新 |
2.5钛板加热器温度控制技术装备创新 |
2.6电解液真空蒸发控制技术装备创新 |
2.7添加剂和盐酸计量槽技术装备创新 |
2.8循环冷却水系统工艺装备技术创新 |
2.8.1原电解净液系统循环供水系统 |
2.8.2真空蒸发器强制循环水泵控制 |
2.8.3专用结晶及冷冻循环水系统 |
2.8.4结晶槽冷却循环水循环方式 |
2.9脱铜用起重机工艺装备技术创新 |
2.10脱铜直流供电系统装备技术创新 |
2.11现场过程检测仪表技术装备创新 |
2.12净液自动化控制技术装备创新 |
2.13电解生产环境保护模式技术创新 |
2.13.1厂房通风结构优化设计 : |
2.13.2“三废”治理优化设计: |
2.13.3过滤、压滤装备优化设计: |
3结语 |
(6)电解铜节能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电解铜概述 |
1.2 研究背景与内容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炼铜工艺 |
2.1.1 湿法炼铜 |
2.1.2 火法炼铜 |
2.2 电解铜生产工艺 |
2.2.1 传统法电解 |
2.2.2 永久性阴极铜电解技术 |
2.2.3 周期反向电流电解法 |
2.2.4 脉冲电解法 |
2.3 电解铜经济技术指标 |
2.4 电解铜电耗及影响因素 |
2.4.1 槽电压U_槽 |
2.4.2 电流效率y |
2.4.3 添加剂 |
2.5 电解铜节能措施 |
第3章 多电极电解模式 |
3.1 多电极节能原理 |
3.1.1 传统模式电解原理 |
3.1.2 多电极节能原理 |
3.2 多电极电解模式在CuSO_4-H_2SO_4体系中的初探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A电解方案 |
3.3.1 A方案 |
3.3.2 A方案节能效果 |
3.4 B电解方案 |
3.4.1 B方案 |
3.4.2 B方案节能效果 |
3.5 A、B方案节能效果对比 |
3.5.1 实验方案 |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6 B方案单因素实验 |
3.6.1 副电极对数影响因素实验 |
3.6.2 电解模式影响因素实验 |
3.6.3 主电极间距影响因素实验 |
3.6.4 电荷量影响因素实验 |
3.6.5 电流密度影响因素实验 |
3.6.6 硫酸浓度影响因素实验 |
3.6.7 铜离子含量影响因素实验 |
3.6.8 温度影响因素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势分布测量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 电极表面电势分布 |
4.2.1 实验装置 |
4.2.2 A内电极表面电势分布 |
4.2.3 B内电极表面电势分布 |
4.3 电解槽内电势分布 |
4.3.1 实验装置 |
4.3.2 传统电解模式 |
4.3.3 A内电解模式 |
4.3.4 B内电解模式 |
4.3.5 传统模式、A小B内电势分布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极反应数学模型 |
5.1 反应器模型简述 |
5.2 模型基本假设 |
5.3 模型方程 |
5.3.1 电解液主体 |
5.3.2 阴极反应模型 |
5.3.3 阳极反应模型 |
5.3.4 模型计算 |
5.4 模型应用 |
5.4.1 传统电解模式 |
5.4.2 A_内电解模式 |
5.4.3 B_内电解模式 |
5.4.4 传统模式、A_内、B_内模型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符号说明 |
(7)贵冶铜阳极泥处理扩建设计与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设计内容及工艺、设备优化 |
2.1 设计原则及规模 |
2.2 设计内容[1] |
2.2.1 回转窑系统 |
2.2.2 湿法系统 |
2.2.3 金银电解精炼系统 |
2.3 工艺、设备优化 |
2.3.1 回转窑烟气吸收系统的改进 |
2.3.2 采用动力波吸收技术增设回转窑区域烟气环集系统 |
2.3.3 湿法分铜、分碲工序关键设备采用进口引进 |
2.3.4 采用自主研发的高电流密度银电解新工艺 |
3 生产实践及技术指标 |
4 结语 |
(8)贵冶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企业概述 |
1.2 自动化系统概况 |
2 自动化系统现状与启示 |
2.1 系统配置简介 |
2.1.1 基础级自动化系统 |
2.1.2 计算机数摸优化系统 |
2.1.3 实时数据库系统 |
2.2 系统结构特点 |
2.3 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
3 贵冶自动化技术的思考与发展 |
4 结束语 |
(10)大极板高电流密度常规铜电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铜电解精炼发展简介 |
1.2 国内外大极板常规电解高电流密度生产技术研究情况 |
1.3 研究目的和目标 |
2. 工艺方案分析与确定 |
2.1 铜电解基本原理 |
2.1.1 铜电解精炼的目的 |
2.1.2 电极反应 |
2.1.3 阳极杂质在电解过程中的行为 |
2.1.4 铜电解液物理化学性质 |
2.1.5 电解生产能力与电流密度、电流效率的关系 |
2.1.6 铜电解工艺简介 |
2.2 铜电解工艺方案论证与选择 |
2.2.1 大极板常规电解与永久不锈钢阴极电解工艺技术比较 |
2.2.2 大极板常规电解与永久不锈钢阴极电解投资及经济效益比较 |
2.2.3 ISA法、KIDD法和OT法比较 |
2.2.4 比较结果 |
2.3 铜电解挖潜工艺方案论证与选择 |
2.3.1 提高电流密度是挖掘铜电解生产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
2.3.2 项目研究的技术分析 |
2.3.3 高电流密度生产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对策措施 |
3. 实验室实验 |
3.1 霍尔试验 |
3.2 试验室静态与动态实验 |
3.2.1 电解试验条件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2.5 初步结论 |
4 工业试验 |
4.1 小型工业试验(电解现场单槽模拟动态试验) |
4.1.1 现场单个电解槽试验系统装置 |
4.1.2 试验条件 |
4.1.3 试验过程及结果 |
4.1.4 小型工业试验过程结论 |
4.2 中型工业试验(现场12个电解槽试验) |
4.2.1 现场12个电解槽试验系统装置 |
4.2.2 试验条件 |
4.2.3 试验过程及结果 |
4.2.4 铜材机械性能检测 |
4.2.5 阴极铜中银含量的分布测试 |
4.2.6 工业试验结论 |
5 工业化试生产及正常生产 |
5.1 试生产至正常生产期间主要控制参数 |
5.1.1 阳极板成分变化情况 |
5.1.2 电解液主要成分控制情况 |
5.1.3 铜电解生产系统电解液主要杂质变化情况 |
5.1.4 电解关键操作与技术控制指标 |
5.2 试生产及生产期间结果 |
5.2.1 阴极铜质量、电流效率变化情况 |
5.2.2 阴极铜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5.3 试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 |
5.3.1 提高始极片质量 |
5.3.2 提高始极片机组加工质量 |
5.3.3 加强阳极板的生产及质量检验工作,减少短路的发生 |
5.3.4 提高装槽质量,降低初始短路率 |
5.3.5 对电解液进行脱钙作业 |
5.3.6 加强电解短路的排查与处理 |
5.3.7 外售二次终液和蒸发后液,降低电解液中铁离子含量,提高电流效率 |
5.4 试生产结论及分析 |
6 科研成果效益 |
6.1 社会效益 |
6.2 经济效益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表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论文及成果获奖情况 |
四、贵冶传统法电解能力的提高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年来贵冶熔炼技术进步与发展[J]. 胡展.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2)
- [2]贵冶复杂原料电解工艺生产实践[J]. 杨云霞,徐媛卿.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02)
- [3]提高贵冶金银回收率生产实践[J]. 刘佩. 铜业工程, 2016(04)
- [4]贵冶电解二系统降低直流电单耗生产实践[J]. 贾春江. 铜业工程, 2016(01)
- [5]铜电解净液系统工艺优化及技术装备创新[J]. 张伟旗. 世界有色金属, 2015(08)
- [6]电解铜节能新工艺的研究[D]. 周玲丽.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7]贵冶铜阳极泥处理扩建设计与生产实践[J]. 邓成虎. 铜业工程, 2011(01)
- [8]贵冶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 钟耀球,常春,马英奕. 铜业工程, 2010(03)
- [9]MACSV系统在贵冶东扩铜电解工程中的实施[J]. 钟耀球. 中国仪器仪表, 2009(07)
- [10]大极板高电流密度常规铜电解技术研究[D]. 黄辉荣.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