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螟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螟虫,信息素合成,13顺-十八碳烯醛,13顺-十八碳烯醇
水稻螟虫论文文献综述
肖玲香,黄飞,张玉顺,陶云海[1](2019)在《水稻螟虫信息素成分——13顺-十八碳烯醛等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标题化合物是水稻螟虫的信息素成分。从十二碳二醇出发,经单酯化和氧化得到乙酸12-氧代十二碳酯,经Wittig反应得到乙酸12顺-十七碳烯酯,再经水解和氧化得到12顺-十七碳烯醛,与甲氧基甲基叁苯基氯化膦进行Wittig反应得到13顺-1-甲氧基十八碳-1,13-二烯,水解得到标题化合物,再经还原和乙酯化分别得到13顺-十八碳烯醇和乙酸13顺-十八碳烯酯。(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10期)
汪毛毛,朱晓群,孙勰,陆芳,李月明[2](2019)在《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螟虫药效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20%哒嗪硫磷乳油、35%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杀虫剂开展水稻螟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450 mL/hm~2防效最好;其次为50%二嗪硫乳油1 500 mL/hm~2;再次为35%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50 mL/hm~2;20%哒嗪硫磷乳油1 800 mL/hm~2和20%叁唑磷乳油1 950 mL/hm~2触杀性较好,保苗效果达90%左右,但其持效期较短,不宜使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刘燕[3](2019)在《水稻螟虫的防治方法——以贵州省叁都水族自治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稻最大的天敌之一是水稻螟虫。随着当前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很多水稻产区都发生极大的不良反应,并且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基于此,本文主要以贵州省叁都水族自治县为例,阐述了该地水稻遭受螟虫侵害的现状,分析了水稻螟虫的特质及产生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水稻螟虫防治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9年15期)
宋瑞雪,鲁涵,鲁艳辉,郑许松,吕仲贤[4](2019)在《取食香根草后水稻螟虫对杀虫剂敏感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香根草能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产卵,且孵化的幼虫取食香根草一定时间后死亡,可用于水稻螟虫的田间防控。但田间防治往往是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为了研究取食香根草后的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度,【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阿维菌素、毒死蜱8种常用杀虫剂对水稻大螟和二化螟的毒力作用,以及取食香根草后螟虫对这些药剂的敏感度变化。【结果】8种杀虫剂(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茚虫威,毒死蜱)对大螟的LC_(50)依次为1.04,1.40,2.67,3.48,7.59,13.03,16.57,23.28 mg/L;对二化螟的LC_(50)依次为1.94,2.07,4.20,8.93,9.72,17.63,9.51,64.68mg/L。与取食水稻的螟虫比较,香根草饲喂3d后,大螟幼虫对8种药剂的敏感性均有所提高,致死率提高13.3~22.2个百分点,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氟虫胺、氰氟虫腙、毒死蜱的敏感度显着提高;而香根草饲喂后的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均显着提高,致死率提高26.7~33.3个百分点。二化螟幼虫对所有测定药剂敏感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初步明确了水稻螟虫取食香根草后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有不同程度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天菊[5](2019)在《水稻螟虫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二化螟、叁化螟是会东县水稻主要病虫害之一,常年大面积发生。传统的螟虫剥查测报法费工费时,测报结果不够准确;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防治方法,不仅造成化学农药滥用,防治效果不佳,还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性诱剂在水稻螟虫测报和防治中的运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测报防治工作中的问题,为科学高效防控水稻螟虫的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王荣,袁树忠,陈麒丞[6](2019)在《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主要包括二化螟、叁化螟、大螟、台湾稻螟以及稻褐边螟等,其中以二化螟、叁化螟为害最为严重。水稻螟虫在苗期及分蘖期造成枯心,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穗期造成白穗、虫伤株,从而影响产量与品质,轻者损失10%,重者损失30%,甚至颗粒无收,对水稻生产有严重影响。化学防治一直是各稻区防治水稻螟虫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螟虫抗药性加剧,防治成本增加,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及危害水生有益生(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曾婷,卜锋[7](2018)在《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螟虫试验小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展水稻钻蛀性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掌握有关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或生物农药对水稻螟虫的防治效果和适宜用药量,围绕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和到2020年农药零增长行动的目标,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开展了有关药剂防治水稻螟虫的田间药效试验。(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刘刚[8](2018)在《水稻螟虫防治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稻螟虫危害较为普遍,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根据螟虫的种类、特点,以及当地实情,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配合、指导农户将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沈晴,李俊,杨平俊,李正辉[9](2018)在《苏州地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苏州地区初步集成了适合本地区的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适期播栽、无纺布覆盖育秧、优化布局集中育秧、灌水浸田灭蛹、机械化秸秆还田等农业和物理防治手段,积极使用性诱剂诱杀、香根草诱集、稻鸭共作、释放天敌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措施,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进行药剂防治。(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35期)
鲁艳辉,郑许松,吕仲贤[10](2018)在《水稻螟虫诱杀植物香根草的发现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是一种多年丛生的草本植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香根草能够有效诱集水稻螟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香根草对于水稻螟虫来讲是一种诱杀植物。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减少农药使用,还可以保育寄生蜂等天敌、增强生物多样性。香根草同时具有适应性强、种植管理轻简、无性繁殖不会扩散成为杂草、可供观赏等应用特点。因此,利用诱杀植物香根草为水稻螟虫防治提供了一种生态调控新途径,还可实现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水稻螟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20%哒嗪硫磷乳油、35%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杀虫剂开展水稻螟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450 mL/hm~2防效最好;其次为50%二嗪硫乳油1 500 mL/hm~2;再次为35%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750 mL/hm~2;20%哒嗪硫磷乳油1 800 mL/hm~2和20%叁唑磷乳油1 950 mL/hm~2触杀性较好,保苗效果达90%左右,但其持效期较短,不宜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螟虫论文参考文献
[1].肖玲香,黄飞,张玉顺,陶云海.水稻螟虫信息素成分——13顺-十八碳烯醛等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9
[2].汪毛毛,朱晓群,孙勰,陆芳,李月明.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螟虫药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
[3].刘燕.水稻螟虫的防治方法——以贵州省叁都水族自治县为例[J].吉林农业.2019
[4].宋瑞雪,鲁涵,鲁艳辉,郑许松,吕仲贤.取食香根草后水稻螟虫对杀虫剂敏感度变化[J].中国水稻科学.2019
[5].李天菊.水稻螟虫性诱剂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19
[6].王荣,袁树忠,陈麒丞.国内水稻螟虫防治药剂登记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19
[7].曾婷,卜锋.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螟虫试验小结[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8].刘刚.水稻螟虫防治与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8
[9].沈晴,李俊,杨平俊,李正辉.苏州地区水稻螟虫绿色防控技术初探[J].南方农业.2018
[10].鲁艳辉,郑许松,吕仲贤.水稻螟虫诱杀植物香根草的发现与应用[J].应用昆虫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