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及米德拉西中的“流散”观念

塔木德及米德拉西中的“流散”观念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散居的民族,贯穿历史,犹太民族的性格中被蒙着一层渴望的情绪,渴望回到圣地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公元前586年和公元70年两次的大流散,尤其是后一次,把犹太人推向了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两千年的流散历史塑造了犹太人的民族性格和宗教生活方式。没有犹太人的大流散,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犹太民族。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民族这样承受了这么多的苦楚,流散的经历已经熔进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之中,并且深深地、强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民族意识。要了解犹太民族,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流散和散居。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以圣殿为中心的圣经犹太教开始瓦解,以圣殿为基础的祭司权力立即崩溃,拉比阶层开始以延续宗教和种族为责任而出现,以圣殿和祭祀为基础的圣经犹太教开始转为了以圣经和祈祷为中心的拉比犹太教。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拉比们挑起了重担,处理着散居人们的宗教仪式及律法的遵守等问题,领导散居犹太人度过没有圣殿的最初的艰难时期。于是,信仰得到了保留和继续。但是,流散作为犹太人宗教和民族历史上的巨大转折点,从头至终都需要一个解释,尤其是面对流散的苦楚不免让人联想到是上帝抛弃了犹太人,流散中的犹太人不禁要向他们的领导层发问。那么,究竟拉比们对流散是怎样的看法呢?具体的答案我们当然要从经典的拉比文献:塔木德和米德拉西——拉比们对口传律法的集结中寻找。拉比们对于流散的观点和解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当时犹太教的领导阶层,他们必须对流散做出宗教上的合理解释,尤其是面对强大的基督教力量的崛起和发难,来重新确立人们的信仰,才能使犹太人在强大的异族势力间不被同化保持民族性。同时,通过研究他们对于流散的态度,他们怎样诠释流散、他们的解释方法等等反映出他们在面对民族、宗教大灾难的时候怎样地化消极为积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诠释,增强了犹太教的生存力,告诉人们犹太人即使在流散中也依然能够敬拜上帝并以上帝所希望的方式生活,这使人们对流散不再畏惧,转而在流散中积极地学习托拉,忏悔和悔改,积极履行托拉和律法,等待弥赛亚的来临和拯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导言
  • 1、“流散”一词的概念
  • 2、历史背景
  • 3、拉比的贡献及本主题的重要性
  • 4、拉比圈外对“流散”的理解及诠释
  • 二、拉比对于“流散”观念的理解及诠释
  • 1、流散是对所犯罪恶的惩罚
  • 2、流散是赎罪的一种工具
  • 3、流散是准备的过程,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将引导向最终的拯救
  • 4、流散是一个祝福
  • 5、流散是上帝给予的保护,继续以托拉的方式生存
  • 6、流散是为了教导世界,是一个对于世界的任务
  • 7、拉比文献中其他的描述
  • 8、小结
  • 三、对早期拉比的米德拉西中“流散”观念的探讨
  • 1、流散是对罪的惩罚
  • 2、舍金纳与以色列人一起流亡
  • 3、流散是为了圣地能够得到休息
  • 4、流散是上帝在保护以色列民,并且总有重归圣地的一天
  • 5、在流散中依然要遵行律法
  • 6、其他把消极图景转变成积极方面的相关解释
  • 7、小结
  • 四、总结及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沃尔夫冈·米德[J].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2)
    • [2].论米德的符号与符号自我理论[J]. 理论界 2017(01)
    • [3].解读俄罗斯画家哈米德·萨弗库耶夫的创作思想[J]. 美术界 2015(08)
    • [4].米德:一个英伦学者的重庆视角[J]. 红岩春秋 2013(06)
    • [5].米德的意义[J]. 读书 2008(06)
    • [6].哈米德时代的监狱改革状况探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
    • [7].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小说创作述评[J]. 外国文学动态 2013(05)
    • [8].玛格丽特·米德之爱 世界是我的田野[J]. 八小时以外 2013(01)
    • [9].莫欣·哈米德出版新作[J]. 世界文学 2013(06)
    • [10].米德“自我”思想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7)
    • [11].米德的“自我”观点及其局限[J]. 新闻爱好者 2009(24)
    • [12].敢于挑战权威的杰出女性——玛格丽特·米德[J]. 大众心理学 2014(01)
    • [13].名至实归:评米德著《被遗忘的盟国》[J]. 抗日战争研究 2013(04)
    • [14].乔治·赫伯特·米德[J]. 大众心理学 2013(04)
    • [15].自我、社会与道德——米德伦理学思想刍议[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03)
    • [16].隆德大学所藏察合台文手抄本《伊米德史续编》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 2014(03)
    • [17].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视域下的道德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 2013(02)
    • [18].米德的自我观述评[J]. 绥化学院学报 2010(03)
    • [19].赖特与米德韦花园[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8)
    • [20].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米德符号互动论[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01)
    • [21].国际经济政策领域的开拓者——记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 财政监督 2016(19)
    • [22].不羁的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11)
    • [23].百万博主伊姆兰·阿米德[J]. 中国新时代 2014(01)
    • [24].网络时代的“自我”构建——从米德谈起[J]. 国际新闻界 2009(04)
    • [25].米德伦理学对马克思社会学说的补益[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6].视角主义:从詹姆士到米德[J]. 现代哲学 2013(03)
    • [27].自我的整合——弗洛伊德和米德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J]. 群文天地 2011(22)
    • [28].论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对传播学的影响[J]. 东南传播 2008(02)
    • [29].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人格理论初探[J]. 学术交流 2017(12)
    • [30].米德生:我和雪山有个约定[J]. 中国科技信息 2014(09)

    标签:;  ;  ;  ;  ;  ;  

    塔木德及米德拉西中的“流散”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