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造林造林的回顾与展望

栾川县造林造林的回顾与展望

一、栾川县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静[1](2019)在《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些服务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或者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厘清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及其空间差异,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体效益、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森林类型图、地形、NDVI、气象和土壤等多源数据,借助CASA模型、InVEST3.2模型和Arc GIS10.2软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森林蓄积量、固碳、水源供给、土壤保持和生境支持)评估与空间制图;运用空间叠置法、相关分析法、标准差法及K-Means聚类分析法,从多个空间尺度(区域、森林类型、县域、垂直带)探讨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及综合效益,并提出森林资源管理的分区方案;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探讨服务之间权衡关系的驱动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蓄积量、固碳和生境支持服务高值区主要位于中高山地区,水源供给服务呈自南向北递减,土壤保持服务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东部各县交界处。就森林类型尺度而言,除水源供给外,天然林提供的其他服务单位量均高于人工林。就县域尺度而言,除水源供给外,镇平和内乡境内其他服务单位量都比较小。就垂直带尺度而言,南坡自然环境条件比北坡优越,其各垂直带提供的水源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供给能力较强,但其余服务还有待提升。(2)区域尺度上,有71.21%的服务之间存在低协同及不同程度的权衡关系,28.79%为高协同关系。森林类型尺度上,阔杂林、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和短柄枹栎(Quercus glandulifera var.brevipetiolata)林等高协同区占比重较大;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林则以单一服务主导占据优势。县域尺度上,鲁山、西峡、南召、内乡和镇平境内高协同区占比重较大,但水源供给单一服务主导也占据优势。垂直带尺度上,南坡中山落叶阔叶林带(SIII)服务协同关系最好,北坡低山落叶阔叶林带(NI)协同关系最差。(3)伏牛山中高山地区服务综合效益高于低山地区,天然林综合效益高于人工林,但整体来看综合效益还较低,分配不均衡问题较突出。森林类型尺度上,短柄枹栎林综合效益较高,且分配较均衡。县域尺度上,栾川森林资源状况更接近森林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垂直带尺度上,SIII综合效益最高,分配较均衡,是服务协同发展的最优状态。(4)服务权衡强度量化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土壤保持服务较低是导致大部分地区服务权衡强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应将提升土壤保持能力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森林类型尺度上,阔叶林服务之间协同增益的关系较普遍,而针叶林中协同减弱以及权衡强度较高的状态较普遍。县域尺度上,仅在鲁山、南召、西峡、内乡和镇平境内的水源供给和固碳服务之间出现权衡强度较低且服务效益值均较高的状态。垂直带尺度上,仅在南坡低山落叶阔叶林带(SI)和含常绿树种的针阔混交林带(SII)内的水源供给和固碳服务之间出现权衡强度最低且服务效益值最高的状态,其次在SIII内蓄积量与水源供给、土壤保持之间出现权衡强度较弱且服务效益值较高的状态。(5)基于乡镇尺度划分的森林管理亚区更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北坡大部分地区水源供给服务较差是导致权衡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结合当地气候背景和立地条件,采取工程措施改善水资源限制问题。而南坡中低山及山麓地带服务整体效益较差,一方面应加强对南坡马尾松人工林和栎类次生林的管理,同时推广针阔混交林代替纯林;另一方面应增加南坡锐齿槲栎林和短柄枹栎林的面积,提升其蓄积量、固碳与生境支持服务的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南坡立地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潜力。(6)自然环境因素对服务权衡强度的贡献率较高,尤其是森林类型、降水量和海拔的贡献率普遍较高。具体来看,由高海拔至低海拔地区,森林类型发生明显变化,再加上人为干扰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程度以及次生林和人工林面积逐渐增加,导致蓄积量、固碳等服务降低,而降水量增加导致水源供给能力提升,因此权衡关系普遍。未来应加强天然林保护以及人工林质量提升,并采取工程措施改善高海拔区以及北坡水资源限制问题,将有助于缓解权衡关系。社会经济因素贡献率较低,这是由于其影响较复杂,尤其是在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达到最高值后,蓄积量、固碳等服务有回升趋势,考虑是由于当地产业结构组成差异造成的。因此未来通过发展新兴行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助于缓解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权衡关系。

李伟[2](2019)在《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文中提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是国家和地区摸清资源家底,开展林业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栾川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全面详细的调查,探究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并对野生林木资源按其用途和价值进行归类总结,最后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栾川县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的相关结果如下:(1)栾川县共调查到栽培利用树种(品种)67科151属332种132品种,栽培资源可分为城镇绿化树种、非“城镇四旁”树种、造林树种、集中栽培树种,其中城镇绿化树种61科121属229种22品种,非城镇四旁树种64科138属288种118品种,以栾树、香椿、臭椿、柿树、山茱萸等乡土树种为主。栾川县分布较广的造林树种有日本落叶松、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日本落叶松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油松飞播林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集中栽培树种多以经济林树种为主,计27科36属43种24品种。(2)古树名木种类、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栾川县有古树名木31科、53属、83种,共计1124 株(不含古树群),其中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186 株)、胡桃Juglans regia(173株)、柿Diosprosk aki(26株)、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82株)、槐Sophora japonica(44株)、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81株)、槲栎 Quercus 54 株)、橿子栎Quercus baronii(29 株)、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27株)、旱柳Salix matsudana(26株)。分布有古树群落1 8处,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上。(3)栾川县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18种,Ⅱ1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种,Ⅲ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8种。(4)栾川县野生木本植物67科169属529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6属9种,分别占总科属种的5.97%、3.55%、1.7%。被子植物63科163属520种,分别占总科属种的94.03%、96.45%、98.3%。区系中的优势科为蔷薇科、忍冬科、豆科、虎耳草科等9科,含61属277种,占总种数的52.36%。优势属有菝葜属、小檗属、鹅耳枥属、绣线菊属等20属,含221种,占总种数的41.78%。(5)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分布型为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科的地理分布型包含10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分布区变型,属的地理分布包括13个分布区类型,8个分布区变型,科的R/T值为1.27,属的R/T值为0.44,既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与热带地区的联系,也表明该区系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的特点。同时,栾川县野生木本植物生活型以落叶树种为主,也表明了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6)植物区系成分古老,具有特有性。该区区系成分中分布有许多如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桦木科 Betulaceae、椴树科 Tiliaceae、杨柳科 Salicaceae、鼠李科 Rhamnaceae、松属Pinus、铁杉属Tsugca、侧柏属Platycladus、红豆杉属Taxus等起源古老的科属,其中杜仲科Eucommiaceae、昆栏树科Trochodendraceae是区系中重要的单型科。古老科属在区系中的广泛分布表明了该区系的古老性特征,同时该地区区系中分布有特有科1科,特有属1 1属,特有种37种。(7)栾川县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资源众多。野生油料木本植物72种,隶属于29科,糖料植物19种,野生果树116种,药用植物45种,野菜植物70种。另外,还有农药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鞣质植物资源。

卞子亓[3](2018)在《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对水土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 ——以伊河流域上游栾川县为例》文中认为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且全球变化的趋势中,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导致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供不应求。在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高和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造成了景观格局快速而剧烈地变化,影响到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也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产生的基础。在过去50年中,水土保持等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的下降速率较高,土壤侵蚀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调整景观格局、管理生态系统,提高土壤保持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伊河流域上游的栾川县为研究区域,从景观格局变化入手,分析了研究区1995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各景观要素类型间的转移情况;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拟研究区内的土壤侵蚀过程,并分别计算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侵蚀模数;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各景观要素类型与土壤保持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20年中栾川县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栾川县土壤侵蚀量较高。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210.52t?hm-2?a-1、61.23t?hm-2?a-1和653.09t?hm-2?a-1;土壤侵蚀量分别为5.84×107t、3.81×107t和3.38×107t,这也与研究区海拔高差较大、地形复杂多变且降雨充沛,两侧山谷向中间产流的特点有关。2)不同景观要素类型对水土保持服务的影响也有差异。各景观要素类型的土壤保持量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因林地植被覆盖度高、植被类型丰富,土壤保持功能最好;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地表不透水区域面积较大,降雨多随地表径流汇入水体,无法渗入土壤,所以土壤保持能力较差。3)19952015年间,栾川县土壤保持功能总体在逐渐稳步提升。其中,1995年全县土壤侵蚀强度呈轻度侵蚀,但是经过“退耕还林”、“飞播育林”等一系列人工调控,2005年和2015年全县土壤侵蚀强度已降低至微度侵蚀。这也说明栾川县在这20年间的土壤保持工作成效显着。4)将景观要素类型面积与土壤侵蚀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耕地、草地面积均与土壤侵蚀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面积与土壤侵蚀量的相关性不显着。5)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土壤养分保持量也存在差异。通过对氮、磷、钾三种元素进行分析,可发现各景观要素类型的土壤养分保持量为:林地>草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栾川县是国家级生态县,也是河南省内天然林保存最好的区域之一,这也愈发凸显了保护栾川县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土壤侵蚀量受植被盖度、降水量、土壤结构、人类干预等的影响,任何因素的变化都能引起土壤侵蚀强度发生变化。由景观格局变化入手对土壤侵蚀情况变化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景观要素类型对水土保持服务做出的贡献,有助于水土保持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适当的人类干预,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增加植被覆盖面积、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都有助于土壤保持功能的提高,这也为栾川县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系统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刘宁[4](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张红文[5](2009)在《河南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1979~2008年全省先后有10个市的34个县(市、区)开展了飞播造林,飞播作业面积94.42万hm2(其中重播面积30.08万hm2),累计成效面积28.80万hm2,其中成林面积21.34万hm2。补播补植21.63万hm2,保存合格面积7.73万hm2。文章总结了飞播造林的经验,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飞播造林的发展思路。

万建东,江涛[6](2001)在《栾川县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本文对栾川县 2 1年来飞播造林成就进行了总结 ,飞播造林不但对该县的荒山绿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且产生了显着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宏文,唐卫平,张慧勤,毛海生[7](2000)在《河南省飞播造林二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河南是开展飞播造林较早的省份之一 ,飞播造林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 ,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推广的发展历程。飞播造林 2 0年来 ,全省飞播作业面积 49.2 6万 hm3 ,成效面积 2 1 .72万 hm3 ,其中成林面积 1 7.62万 hm3 ,人工直播造林和补播补植 1 5.0 1万 hm3 ,建成 9.58万 hm3 的飞播林基地。回顾了飞播造林 2 0年来的发展历程、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展望了今后河南省飞播造林的发展形势

韩洛川[8](1993)在《油松飞播造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油松是我国北方天然分布最广的针叶树种,由于其材质优良、速生,适应性强,成为北方主要的飞播造林树种。从70年代起,油松在我国许多地区大面积飞播,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1 我国油松飞播造林分布及成效油松在我国飞播面积达133万公顷以上,成苗面积率为23%。油松飞播的最北部在吉林龙井县长白山区海拔200~650m 处,属于试验阶段,尚无大面积飞播,取得初步成

二、栾川县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栾川县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理论基础
        1.2.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研究进展
        1.2.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进展
        1.2.5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进展
        1.2.6 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7 小结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2 数据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域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及水文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2.1 遥感资料
        2.2.2 气象资料
        2.2.3 野外调查资料
        2.2.4 森林垂直带谱划分
    2.3 研究方法
        2.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2.3.2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效益量化方法
        2.3.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驱动机制研究方法
    2.4 小结
3 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空间差异分析
    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空间分布特征
        3.1.1 森林蓄积量服务
        3.1.2 固碳服务
        3.1.3 水源供给服务
        3.1.4 土壤保持服务
        3.1.5 生境支持服务
    3.2 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对比分析
        3.2.1 森林类型与蓄积量服务
        3.2.2 森林类型与固碳服务
        3.2.3 森林类型与水源供给服务
        3.2.4 森林类型与土壤保持服务
        3.2.5 森林类型与生境支持服务
    3.3 不同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对比分析
        3.3.1 县域与蓄积量服务
        3.3.2 县域与固碳服务
        3.3.3 县域与水源供给服务
        3.3.4 县域与土壤保持服务
        3.3.5 县域与生境支持服务
    3.4 不同垂直带生态系统服务对比分析
        3.4.1 不同垂直带与蓄积量服务
        3.4.2 不同垂直带与固碳服务
        3.4.3 不同垂直带与水源供给服务
        3.4.4 不同垂直带与土壤保持服务
        3.4.5 不同垂直带与生境支持服务
    3.5 小结
4 生态系统主导功能与服务权衡/协同效应分析
    4.1 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分级
        4.1.1 服务能力分级的空间分布和统计分析
        4.1.2 不同分级区域内森林类型组成分析
    4.2 生态系统服务分级区域空间叠置
    4.3 生态系统主导服务类型与权衡/协同效应分区
        4.3.1 区域尺度服务权衡/协同效应分区
        4.3.2 森林类型尺度主导服务类型与权衡/协同效应
        4.3.3 县域尺度主导服务类型与权衡/协同效应
        4.3.4 垂直带尺度主导服务类型与权衡/协同效应
    4.4 生态系统主导功能空间分布与森林资源管理
    4.5 小结
5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综合效益量化
    5.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量化
        5.1.1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
        5.1.2 森林类型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
        5.1.3 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
        5.1.4 垂直带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性分析
    5.2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与权衡强度量化
        5.2.1 区域尺度服务综合效益分析
        5.2.2 森林类型尺度服务综合效益分析
        5.2.3 县域尺度服务综合效益分析
        5.2.4 垂直带尺度服务综合效益分析
        5.2.5 服务两两之间权衡强度量化
    5.3 服务效益聚类分析与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
    5.4 小结
6 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驱动机制分析
    6.1 影响因素选取
    6.2 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
        6.2.1 自然环境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
        6.2.2 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
    6.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服务权衡驱动机制分析
        6.3.1 因子探测器
        6.3.2 生态探测器
        6.3.3 交互探测器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一、发表的科研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的研究
        1.1.1 种质资源的相关概念
        1.1.2 国外关于种质资源的研究
        1.1.3 国内关于种质资源的研究
    1.2 植物区系的相关研究
        1.2.1 植物区系概念
        1.2.2 植物区系地理学含义及内容
        1.2.3 国内外关于植物区系的历史和现状
    1.3 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1.3.1 植物资源特征
        1.3.2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1.3.3 国外关于植物开发研究
        1.3.4 我国关于植物开发研究
2 引言
    2.1 选题依据
    2.2 研究背景及意义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条件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形地貌、水文
        3.2.3 土壤
        3.2.4 森林资源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行政区划
        3.3.2 经济发展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调查方法
        4.2.2 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栾川县林木资源现状
        5.1.1 野生林木资源现状
        5.1.2 栽培利用林木资源现状
        5.1.3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5.1.4 珍稀濒危林木资源
    5.2 栾川县常见森林植被类型
        5.2.1 常见针叶林
        5.2.2 针阔叶混交林
        5.2.3 常见阔叶林
    5.3 野生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5.3.1 植物区系科的统计分析
        5.3.2 植物区系属的统计分析
        5.3.3 特有种的分析
        5.3.4 野生木本植物生活型
    5.4 栾川县野生林木资源开发利用
        5.4.1 栾川县观赏绿化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4.2 栾川县药用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4.3 栾川县淀粉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5.4.4 栾川县具有开发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资源
    5.5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5.5.1 存在问题
        5.5.2 解决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3)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对水土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 ——以伊河流域上游栾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技术路线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2.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气象
        2.1.3 水文条件
        2.1.4 土壤资源
        2.1.5 生物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结构
        2.2.2 经济结构
3.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来源
4.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
    4.1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2 景观结构变化分析
5.栾川县土壤侵蚀各因子计算
    5.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2 土壤可蚀性因子
    5.3 坡长坡度因子
    5.4 植被覆盖因子
    5.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6.栾川县土壤保持功能
    6.1 栾川县土壤侵蚀模数
    6.2 土壤养分保持量
    6.3 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
        6.3.1 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
        6.3.2 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对土壤养分保持量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河南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飞播造林取得的主要成绩
    1.1 飞播造林区域不断扩大
    1.2 加快了荒山造林绿化步伐
    1.3 建立了飞播林基地
    1.4 改善了生态环境
2 河南飞播造林的主要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管理体系
    2.2 强化项目管理, 保证飞播质量
    2.3 围绕飞播生产, 狠抓播研结合
    2.4 加强经营管理, 完善管护责任
    2.5 加强资金管理, 坚持专款专用
3 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大面积飞播林亟待抚育间伐
    3.2 补植补造滞后
    3.3 投入严重不足
4 今后我省飞播造林的工作思路
    4.1 严格项目管理, 不断提高飞播造林管理水平
    4.2 结合国家生物质能源林建设, 加大以黄连木为主的阔叶树种飞播力度
    4.3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不断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4.4“飞、封、造、管”相结合, 巩固和提高飞播造林成果
    4.5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对飞播造林的投入

(7)河南省飞播造林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南省飞播造林成效
2 河南省飞播造林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飞播领导, 完善管理体系
    2.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干群认识
    2.3 强化技术管理, 保证飞播质量
    2.4 狠抓播研结合, 提高飞播质量
    2.5 加强经营管理, 完善管护责任制
    2.6 加强资金管理, 狠抓资金落实
3 河南省飞播造林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飞播造林的作用认识不足, 发展不平衡
    3.2 大面积飞播林急需进行抚育间伐
    3.3 大面积飞播林为针叶纯林, 潜在着火灾和病虫害隐患
    3.4 飞播造林投入严重不足
    3.5 飞播造林飞行作业困难
4 河南省飞播造林的发展前景
    4.1 飞播造林的指导思想
    4.2 飞播造林的任务
    4.3 保障措施
        4.3.1 加强组织领导, 搞好部门协调, 确保飞播造林工作顺利开展
        4.3.2 深入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对飞播造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3.3 科学规划, 认真选择播区
        4.3.4 广筹资金, 不断增加飞播造林投入
        4.3.5 切实抓好飞播用种工作
        4.3.6 积极开展试验研究, 加大飞播造林科技含量
        4.3.7 加强播区管护, 巩固飞播造林成效

四、栾川县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D]. 张静静. 河南大学, 2019(04)
  • [2]奕川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现状分析[D]. 李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3]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过程对水土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 ——以伊河流域上游栾川县为例[D]. 卞子亓. 河南大学, 2018(01)
  • [4]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5]河南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J]. 张红文. 河南林业科技, 2009(02)
  • [6]栾川县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J]. 万建东,江涛. 河南林业科技, 2001(04)
  • [7]河南省飞播造林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 张宏文,唐卫平,张慧勤,毛海生. 华东森林经理, 2000(03)
  • [8]油松飞播造林研究综述[J]. 韩洛川. 陕西林业科技, 1993(04)

标签:;  ;  ;  ;  ;  

栾川县造林造林的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