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着力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一、努力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硕[1](2019)在《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受地域、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农产品趋同,加之农民思想落后等多种原因,使得甘肃省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因此,甘肃省如何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其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一个理论机制、两个分析维度和三个关键问题”。一个理论机制是基于对已有研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梳理,构筑农业结构调整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其中,政府政策作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各个层面。在此前提下,分别从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直接因素来看,农民直接决策农业的生产结构和资源要素配置结构,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而农民收入增加进一步导致生产要素的增加,继而反作用于农业结构调整;从间接因素来看,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农户决策,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两个分析维度是指不同来源农民收入与不同县域两个角度。一方面,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林业对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存在负相关性之外,其他农业产业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均存在正向作用,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均具有显着性作用。说明甘肃省应该合理调整种植业和牧业的生产结构,适当发展林业,加快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另一方面,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不同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其农民收入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对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除部分县域外,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水平,且各县域适宜发展不同农业产业,但是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说明甘肃省各县域的农业内部产业发展未能发挥自身优势,亟需进行结构调整。三个关键问题包括:(1)全面认识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2)甘肃省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向问题;(3)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首先,对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收入的演变及现状进行梳理,从四个方面总结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农业产业相关数据测算,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转换速度和方向。结果表明:1985年至今甘肃省农业结构转换速度较慢,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其转换方向从发展种植业和牧业转向只发展种植业,说明甘肃省农业发展违背了农业结构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最后,根据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调整农业结构提出针对性建议,分别从构建综合性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各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提高不同来源农民收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赵悦[2](2019)在《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量齐增”、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为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玉米核心产区,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地。然而,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呈刚性增长,大豆、杂粮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日益削减,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效应却是一方面玉米的高库存积压,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国内库存积压与国外进口并存的逆向市场困境。而造成这种结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调控农业生产的结果。因此,只有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思维,对管理农业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种植业供给结构的优化。本文以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变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为背景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厘清了我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得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种植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到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其要义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结构的加减法,而是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结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改革是手段,结构优化是目标。之所以提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更加尖锐。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演变历程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吉林省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中以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为主,逐渐从20世纪80年代的玉米、大豆为主、水稻、高粱多元发展的作物结构,最终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一粮独大”格局。然而,这种结构是否合理?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虽然这种结构在宏观种植业投入产出上、在微观农民收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拉大了作物间的比较收益,不利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吉林省在粮食商品率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过高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表明当前结构未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这种结构释放出的生态负效应令人堪忧。由此,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是,结构调整却面临着贸易格局复杂、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的市场困境,农业用水资源紧缺、耕地质量与数量下降的生态困境以及农产品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供需不匹配的技术困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制约着结构的优化,以往调整的思路俨然无法破解,唯有用改革的手段才能推动结构的优化。2004年以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惠农政策在实施方式上,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失灵和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之所以要用改革的方式实现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是造成结构失调的首要原因。基于此,从资源配置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粮食市场结构以及农村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转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使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而粮食价格信息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中通过流通市场进行传递,以指导农民的种植行为。但是,当前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扭曲了粮食收储市场。提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收储功能,与其它收储主体在收购市场中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从而推动收储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粮食收储市场的顺畅。运行顺畅的粮食收储市场需要健全的农村组织制度作保障。我国目前的农村组织尚处于一种涣散状态,有序地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嵌入市场经济方面却效率甚微,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软肋。以整合当前农村经济组织为路径,实现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市场的“无形之手”来指挥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而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上述制度改革框架,确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合理收入、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为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给压力仍然存在,人地关系趋紧的矛盾仍然存在,粮食主产区生产功能在日益下降。吉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其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动摇,必须保证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两个积极性,以巩固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其次,合理的种粮收入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的支撑条件。吉林省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结构决定了合理种粮收入的主要指向是围绕玉米种植获取收入。而玉米支持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民种植玉米收入的起伏与玉米种植积极性的不稳定,呼吁将玉米纳入主粮范围,与稻谷和小麦具有同等地位,使玉米具有一个主粮生产应有的利润空间,进而实现玉米种植的合理收入。作物间收益水平相当,从而实现相互替代的效应,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再次,玉米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作物,其饲用和加工用途与下游的加工业与畜牧业紧密衔接。因此玉米三元作物的属性决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最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尊重自然规律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布局。去除赤色产能、恢复玉米大豆轮作制度、种地养地有机结合以及科学施用化肥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遵从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选择。吉林省种植业结构不论怎样调整,保证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不可改变,保证玉米核心产区优势不可改变。现阶段粮食作物比例偏高是由于粮食作物内部玉米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玉米粮经饲三元作物结构属性,片面强调了玉米粮食作物品种的一元结构,忽视了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品种的结构。所以降低粮食作物用途的籽粒玉米比例,提高饲料作物青贮玉米比例,是粮食作物的调整方向,也表明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调整。因此,建立玉米三元作物结构,呼吁核心产区推动“粮改饲”,以“种养”结合的微观农户经营结构为行动支点,从而促进粮食作物向饲料作物调整。大豆则在进行合理区划布局基础上,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保护传统大豆纯度,不受转基因大豆的侵犯。在中部地区适当进行转基因大豆种植,与玉米合理轮作,从而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水稻以扩大优质品种稻米的种植为调整方向,杂粮杂豆以建设优质杂粮基地为依托,发展精深加工。经济作物的调整方向以东中西区域划分,打造东部特产、中部蔬菜、西部多种作物的发展格局。饲料作物的调整以形成增加玉米核心产区与镰刀弯地区青贮玉米种植以及西部地区牧草种植,协调畜牧业发展的农牧格局。最终实现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玉米种植向多元作物发展,由过分强调经济社会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种植业结构。

李晓龙[3](2019)在《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论文是关于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效率,拓展农民增收领域,以及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改善目前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也要消除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更要突破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素供给瓶颈。在这些供给要素中,尤其以资金和技术的需求最为旺盛,由此也迫切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服务,通过扩大农村金融规模、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以及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等途径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通过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增强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持。因此,系统地研究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研究的主要内容1)系统构建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探究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依据与方法。2)统计分析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描述性分析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及主要业态现状,系统讨论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省际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然后分别分析了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现状,以及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与问题。3)实证研究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基于200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FE、PCSE、FGLS、SYS-GMM、空间计量、门槛回归等计量方法,分别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并从农业技术进步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4)探索设计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建议。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结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及二者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考察期内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测算结果表明:2008-2016年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十分明显,年均增长率高达11.97%。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为区域划分标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则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衡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在整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说明中国省际之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正在不断缩小。2)农村金融深化显着提升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综合采用FE、PCSE、FGLS以及SYS-GMM等计量方法的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农村金融深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相比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显着。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地区之间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是造成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3)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了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计量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显着促进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空间计量结果则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即农业技术进步存在一定的技术扩散效应。进一步运用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发现,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且农业技术进步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收敛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4)农村金融深化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显着提升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即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交互作用模型检验发现,农村金融深化有效提高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正向作用。中介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是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途径,从而揭示了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检验发现,随着农村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不断增强,再次验证了农村金融深化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进而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了正向作用。5)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构建农村金融深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及二者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农村金融深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机制、风险分散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供给推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以及示范带动机制;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技术进步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融资保障机制、服务支撑机制以及环境优化机制。(3)研究的重要观点1)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振兴乡村产业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农村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加快培育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建立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来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2)中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深化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深化策略,以有效推动区域农村产业融合的持续健康发展。3)制定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理空间因素,通过技术要素的空间有效配置形成新的增长点,以带动相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4)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配合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必须依靠农村金融深化,积极发展农业科技金融,促进农业科技要素与金融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5)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最关键是人才兴旺。没有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兴旺繁荣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要鼓励有志青年在农村创业、就业、安居乐业。(4)研究的政策建议1)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供给。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政策,缓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约束;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2)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含量。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培育农村“众创空间”,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强化科技与农业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意设计与生产经营对接。3)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前提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并存发展。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和政策差异,积极探索农业内部融合、纵向融合、横向融合、技术渗透型融合、复合型融合等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4)以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为重点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高度重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供销社、邮政系统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焕发活力,同时增强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5)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基础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农村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降低涉农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盈利能力。6)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依托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土地供给瓶颈;同时完善监管制度和统计制度,指导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有序发展。

丁琳[4](2019)在《韶关市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快速增长的市场经济带动国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逐步导致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而必然经历的历史性变革。当传统农业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逐渐走向规模化经营的同时,原有的农业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国内的农业发展,为此变革原有的农业经济体制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变革的过程中,做的比较好的有广东韶关的武江区,他们根据地方特点在传统农业中瞄准主导产业,开展一系列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形成了专业化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逐渐将产业覆盖到其他如淮山、蚕桑、水果、蔬菜、丝茅姜、土特产等特色农业。当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化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日显重要,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共建共享。然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获取和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律有机结合和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村的产业层次处于低水平状态,种植业的优势得不到明显发挥,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与其配套产业不健全、农村各产业关联度比较低、农村产业结构效益低下。基于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今后韶关市武江区应充分借鉴杭州、广州、长沙等城镇化农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经验,提出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主要包括处理好区域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充分发挥种植业优势,助推农村产业机构转型、发挥乡镇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合理平衡产业,增强农村产业结构效益。

王郁[5](2018)在《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当前粮食存在着供需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中高端及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致使农产品存在竞争力不强,农业总体经济效益不高,造成农民增收的难度不断上升的局面,因而必须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使农产品能够有效应对市场需求。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产业结构理论、资源禀赋理论、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进行阐述;其次,结合新世纪背景下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以定西市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为基础,测度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得出定西市种植业、牧业的增长率对农业经济的增最为显着的结论,并选取农业产业结构中发展优势最多的安定区作为对象,总结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成功经验,为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借鉴。在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本身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方式落后、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较小,农产品优质农产品数量较少等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存在缺乏具体指导方案、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农业科技含量较低、农业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应遵循市场导向、粮食安全、资源优势、可持续发展及坚持产业融合的原则、按照发展绿色化农业、推进区域化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化建设、促进融合化发展的方向,将种植业、畜牧业作为调整的重点对象,调强现有优势产业、调大新兴产业、调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此应采取提高农民素质,引进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资金筹措,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措施,促进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孙剑锋[6](2018)在《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市场价格双重引导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而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农业怎样实现更进一步地发展,怎样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提升与农民人均收入的提升,就成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针对更好的做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核心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过在具体的收效方面目前还不够理想。本文选择地处秦巴山区的旺苍县木门镇当做目标展开研究,通过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调查采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资料查询。在资料汇总的基础上,本文对怎样做好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研究,探究有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本文结合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及木门镇2003至2017年相关资料及数据查询,对木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经验以及相关理论,首先对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产业发展现状、扶贫现状、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及农业产业结构分析,得到木门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基于这些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如何调整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五个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坚持科技、持续发展、地方特色。依据上述的基础,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大果蔬、茶叶的发展,优化结构;畜牧业坚持绿色发展,以青草作为饲料,不添加有害品。不断加大饲养的规模,将林牧业结合发展;不断探索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优化产品的质量,发展特色经济。农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时代新人,让科技带动农业发展,以及大为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商贸物流示范镇的建议。

刘秩呈[7](2018)在《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农业显然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荣的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工作情况,通过对基层农村产业结构当前发展现状的调查,借鉴分析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的先进方法,在研究中比较并借鉴这些国家在此方面的成熟理论和成功经验,结合太和区实际情况,分析最基层农村存在的实际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农户整体素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农户多元化经营,提升竞争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化体系;优化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农户行使权力等五个角度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以推动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给农民大众带来可观收入。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使农、林、牧、副、渔五业更加合理的分配与融合,根据太和区土壤、河流、山地等的实际情况与现今社会的需求形势,对农、林、牧、副、渔所占比例进行合理调整,把渔业产生的粪便与淤泥用于农业的肥料,把农业产生的秸秆等作物一部分用于牧业饲养另一部分用于副业环保燃料生产加工,副业生产的环保燃料再用于大棚有机蔬菜的保温和部分工业供暖等,合理利用林业使生物生态链更加完善,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形成链式管理模式。对太和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吴爽爽[8](2017)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业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产业未来调整与优化升级,在摆脱资源环境的约束同时,扩大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中生产力转化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内生驱动力,能快速、有效聚集农业产业结构的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等资源与要素,鞭策当代农业产业快速提升晋级,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广、扩散并形成现实生产力,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新常态下以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发展转型和快速、稳健发展意义重大。本选题是一次针对河南农业科技创新能在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进行专门详细的研究,结合当代河南省相关科技创新以及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综合应用科技创新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实践,探讨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应该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应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跨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一共分为6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原因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国外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内涵、作用途径以及农业产业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主要论述农业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有利于农业产业科学推广产业资源、科技创新实践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梳理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革的方向以及科技创新在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等。第五章主要研究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改革优化中出现的问题,从重视不够、科技创新支持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队伍薄弱、资金支撑不足等方面查找问题。第六章在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科技创新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调整升级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分析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转化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方面供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产业主体借鉴参考,另一方面希望引起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注、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加快河南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健康快速改革发展,促使农业科技创新在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科学传递与创造生产力,不断汇聚诸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在产业中的应用、持续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在实际产业生产中的成效和科技成果转移效果,加快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徐斐斐[9](2016)在《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就是对农业生产各个部分的配合重新进行调整和安排,以适应新的情况过程。近几年,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力度,特别是根据区域内自然资源、传统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当前在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深入,调整措施还不够完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显着。近几年,泰安市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地政府、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一直都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泰安的实践证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出路在调整,希望在调整,潜力也在调整;小调整小受益,大调整大受益,早调整早受益,不调整不受益。但是泰安市的农业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政策不够深入;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规模不大,产业体系不配套;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经济信息网络不健全。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本文主要有六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引言部分。阐述本课题的背景和选题依据、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方式方法和研究路线等。第二章是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理论概述。分为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特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等。第三章是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根据泰安市资源条件、农业产业结构总体现状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作出评价,并与全国和山东省农业发展情况横向比较,作出分析评价。第四章是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分析。根据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结果,找出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第五章是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对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方向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调整泰安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议。第六章为结论。对整篇论文的相关阐述进行了总结。

达彦文[10](2016)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改革发放的春风以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农村社会也步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生产中,农业产业结构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也同样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关键所在。因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农民自身利益的需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怎样合理的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武威市凉州区地处西北,自然环境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生产为主,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也处于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的阶段。本研究以凉州区2010年以来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变化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了凉州区种植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凉州区农民增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我们对凉州区的种植业结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介绍,近几年来,凉州区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逐步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产业得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而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原来的以第一产业为主体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在农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收效仍不明显。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在于种植业结构还不是很合理,粮食作物占比较大,经济作物发展空间较小,当地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种植业产业链条较短,仍然以初级生产和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较少;农民传统观念束缚较大,农业科技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等因素都制约着凉州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其次,通过对凉州区近些年来统计数据的收集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情况分析,结合农民纯收入的变化对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SWOT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今后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最后,结合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做法,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种植业生产现状提出具体的优化思路与措施办法,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期望可以为凉州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努力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研究综述
        1.2.1 农业结构调整研究
        1.2.2 农民增收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理论分析
    2.1 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2.1.1 规模报酬理论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配第—克拉克定律
        2.1.4 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2.2 农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2.2.1 供给因素
        2.2.2 需求因素
        2.2.3 其他因素
    2.3 农业结构调整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
        2.3.1 直接影响
        2.3.2 间接因素
        2.3.3 政府因素
3 甘肃省农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预测
    3.1 甘肃省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3.2 甘肃省农业结构变动趋势预测
        3.2.1 农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测算及结果说明
        3.2.2 农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测算及结果说明
    3.3 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3.3.1 结构调整的基础建设落后,农机、农技水平较低
        3.3.2 区域结构不合理,未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3.3.3 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
        3.3.4 农业结构调整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4 甘肃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4.1 甘肃省农民收入水平现状
    4.2 甘肃省农民收入构成分析
    4.3 甘肃省贫困与非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对比分析
5 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3 实证分析
    5.4 结果说明
6 甘肃省各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6.1 面板数据实证检验
        6.1.1 数据来源
        6.1.2 平稳性检验
        6.1.3 协整检验
    6.2 模型的构建
        6.2.1 面板数据模型概述
        6.2.2 模型选定
    6.3 实证分析
    6.4 结果说明
7 甘肃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7.1 统筹兼顾,构建综合性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7.2 因地制宜,优化各区域农业生产布局
    7.3 重点突出,提高不同来源农民收入
    7.4 分类管理,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附录1 甘肃省农业产业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回归结果(2003-2016)
后记

(2)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2.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1.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评价的研究
        1.2.4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2.5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技术路线图
    1.7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2.1.1 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1978—1984 年)
        2.1.2 粮食供给呈多元化发展(1985-1998 年)
        2.1.3 推进农业供给战略性调整(1999-2003 年)
        2.1.4 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与结构性失衡(2004-2015 年)
        2.1.5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2.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现状及问题
        2.2.1 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2.2.2 粮食市场竞争力丧失
        2.2.3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重
    2.3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内容
        2.3.1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2.3.2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
    3.1 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1978-1984 年)
    3.2 种植业结构缓慢调整阶段(1985-1988 年)
    3.3 种植业结构调整徘徊阶段(1989-1998 年)
        3.3.1 第一阶段:1989-1993 年全面增长时期
        3.3.2 第二阶段:1994-1998 年波动发展时期
    3.4 种植业结构高速调整阶段(1999-2015 年)
        3.4.1 第一阶段:1999-2003 年粮食生产下滑
        3.4.2 第二阶段:2004-2008 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3.4.3 第三阶段:2009-2015 年粮食生产超常增长
    3.5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4.1 种植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客观依据
    4.2 种植业结构经济效益评价
        4.2.1 种植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4.2.2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4.2.3 不同作物间比较收益分析
    4.3 种植业结构社会效益评价
        4.3.1 粮食商品率
        4.3.2 粮食进口对外依存度
    4.4 种植业结构生态效益评价
        4.4.1 不同农作制度的使用频率
        4.4.2 化肥施用强度
        4.4.3 秸秆还田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困境
    5.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困境
        5.1.1 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
        5.1.2 玉米临储价格政策逆向而行
        5.1.3 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
        5.1.4 农产品收益增长乏力
    5.2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困境
        5.2.1 农业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5.2.2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5.2.3 非耕地资源滥垦严重
    5.3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困境
        5.3.1 优良品种技术研发滞缓
        5.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6.1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6.1.1 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6.1.2 农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
    6.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6.2.1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6.2.2 建立目标价格形成机制
    6.3 粮食市场结构的改革
        6.3.1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6.3.2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改革方向
    6.4 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6.4.1 农村组织制度的发展现状
        6.4.2 农村组织制度的改革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7.1 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取向
        7.1.1 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可动摇
        7.1.2 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急需巩固
    7.2 农民种粮合理收入的价值取向
        7.2.1 合理收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支撑条件
        7.2.2 保证玉米生产的合理收入
        7.2.3 建立合理的作物比较收益结构
    7.3 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7.3.1 与下游产业结构相适应
        7.3.2 有利于构建下游产业成本竞争优势
    7.4 生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
        7.4.1 退出“赤色”产能
        7.4.2 恢复轮作制度
        7.4.3 种地养地结合
        7.4.4 科学施用化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8.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
        8.1.1 坚持粮食主产区应有的结构属性
        8.1.2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8.1.3 加快开发饲料作物
    8.2 吉林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
        8.2.1 优化玉米内部种植结构
        8.2.2 逐步激发大豆种植活力
        8.2.3 提升优质水稻种植比例
        8.2.4 增加优质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8.3 吉林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3.1 做强东部特产作物
        8.3.2 做大中部蔬菜作物
        8.3.3 开发西部多种经济作物
    8.4 吉林省饲料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4.1 加快发展青贮玉米
        8.4.2 建设优质牧草基地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3)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资料及来源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2 理论借鉴、文献综述与经验考察
    2.1 理论借鉴
        2.1.1 农村金融深化相关理论
        2.1.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2.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经验考察
        2.3.1 美洲实践经验考察
        2.3.2 欧洲实践经验考察
        2.3.3 亚洲实践经验考察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
        3.1.1 农村金融深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3.1.2 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及其内涵
        3.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3.2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1 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2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2.3 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
        3.2.4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3.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量化测度
        3.3.1 农村金融深化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3.2 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3.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依据与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及主要业态
        4.1.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4.2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2.1 农村金融深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2.2 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4.3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3.1 农村金融深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3.2 农业技术进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
    5.1 引言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3 典型化事实
    5.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基准检验结果分析
        5.3.2 区域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讨论: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5.4.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技术进步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检验
    6.1 引言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传统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6.3.2 空间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讨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收敛性分析
        6.4.1 空间收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4.2 空间收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村金融深化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传导机制检验——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视角
    7.1 引言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7.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7.2.3 典型化事实
    7.3 经验检验与结果分析
        7.3.1 交互作用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7.3.2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进一步讨论:农村金融深化的门槛特征分析
        7.4.1 门槛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方法
        7.4.2 门槛效应检验与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1 农村金融深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1.1 产品创新机制
        8.1.2 风险分散机制
        8.1.3 协同合作机制
    8.2 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2.1 供给推动机制
        8.2.2 需求拉动机制
        8.2.3 示范带动机制
    8.3 金融技术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8.3.1 融资保障机制
        8.3.2 服务支撑机制
        8.3.3 环境优化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以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供给
        9.2.2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含量
        9.2.3 以地区资源禀赋为前提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并存发展
        9.2.4 以培育多元融合主体为重点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
        9.2.5 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基础改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9.2.6 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依托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韶关市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产业结构
        2.1.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3 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3.1 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农村自然资源概况
        3.1.3 农村社会环境概况
    3.2 农村产业结构分析
        3.2.1 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3.2.2 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3.2.3 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3.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3.3.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3.3.2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3.3.3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4 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产业重心所处层次过低
    4.2 种植业优势发挥不完全
    4.3 特色农业及配套产业不健全
    4.4 各产业关联度比较低
    4.5 产业结构效益低下
5 农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经验借鉴
    5.1 杭州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5.1.1 实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5.1.2 发展特色化、集约化农业
        5.1.3 发展精细密集型农业
    5.2 广州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5.2.1 以多元产业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2.2 政企携手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5.2.3 做强做精观光休闲农业
    5.3 长沙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验
        5.3.1 推进农产品结构调优调精
        5.3.2 打造独有品牌
    5.4 经验借鉴
6 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措施
    6.1 处理好区域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关系
        6.1.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6.1.2 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6.1.3 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6.2 充分发挥种植业优势,助推农村产业机构转型
        6.2.1 提高农民与企业能力素质,提高种植业产业化水平
        6.2.2 逐步建立种植业标准,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6.2.3 采取得力措施,引导扶持种植业结构调整
    6.3 发挥乡镇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6.3.1 积极落实建设印刷出版特色小镇的设想
        6.3.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6.3.3 积极探索产城融合新路子
    6.4 加快发展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6.4.1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6.4.2 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
    6.5 合理平衡产业,增强农村产业结构效益
        6.5.1 确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6.5.2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6.5.3 强化科技措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理论
        (二)资源禀赋理论
        (三)创新理论
        (四)竞争优势理论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相关概念
        (一)农业产业结构
        (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第三章 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一、定西市概况
    二、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一)粮食生产缓慢阶段(1978 年以前)
        (二)粮食增产调整阶段(1979~1984)
        (三)农业产业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0)
        (四)质量、产量并重阶段(1991~1997)
        (五)战略性调整阶段(1998~2003)
        (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剧增新阶段(2004~2015)
        (七)农业结构性调整新时期(2015~至今)
    三、新阶段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状况的分析
        (一)总体变化情况
        (二)种植业结构变化情况
        (二)牧业结构变化情况
        (三)林业结构变化情况
        (四)渔业结构变化情况
第四章 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案例研究
    一、案例选择依据
    二、安定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三、安定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
    四、安定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验总结
第五章 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及调整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
    一、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三、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
        (一)调强现有主导产业
        (二)调优农产品质量
        (三)发展新兴农业产业
        (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
        (一)完善政策引导服务,明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
        (二)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引进新型职业农民
        (三)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四)加快资金筹措,建立资金支持体系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6)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基础
        1.3.1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1.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
        1.3.3 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资料与数据来源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产业发展现状
        2.1.2 扶贫现状
        2.1.3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2.2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2.2.1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
        2.2.2 种植业发展变化
        2.2.3 林业发展变化
        2.2.4 畜牧、渔业发展变化
    2.3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2.3.1 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两个不优”并存
        2.3.2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龙头企业发展“两个缓慢”并存
        2.3.3 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建设发展“两个不全”并存
        2.3.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规模化建设“两个较弱”并存
        2.3.5 农产品深加工与产品种类“两个不景”并存
    2.4 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成因
        2.4.1 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
        2.4.2 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
        2.4.3 农业科技推广滞后
        2.4.4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不成规模,经费紧张,调整周期长
        2.4.5 缺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基本思路及策略
    3.1 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3.1.1 以市场为导向
        3.1.2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3.1.3 依靠科技进步
        3.1.4 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1.5 用经济手段调控和引导
        3.1.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3.2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3.3 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3.3.1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运销组织发展,帮助农民了解市场
        3.3.2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3.3 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3.3.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3.3.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坚持生态优先,做强农旅结合
        3.3.6 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业内部协调发展
第四章 全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二)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实证分析法
    四、创新点
        (一) 提出结合锦州市太和区区域性特征和现有结构性的融合机制
        (二) 提出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及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条龙体系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 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内涵
        (二)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一) 区域经济理论
        (二) 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章 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锦州市太和区及其农业产业结构概况
        (一) 锦州市太和区地理位置
        (二) 锦州市太和区资源条件
        (三) 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概况
    二、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偏低
        (二) 农林牧渔业结构不尽合理
        (三) 未形成有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四)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三、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缺乏对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
        (二) 地方政府农业资源宏观调控职能不到位且管理体制不顺畅
        (三) 未充分结合太和区的区域优势
        (四) 农业科技支撑乏力
第四章 优化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
        (一) 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加大贷款扶持力度
        (二) 优化投入力度
        (三) 调整农业建设资金投向
    二、改善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
        (一)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二) 优化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 加快生态林建设
        (四)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三、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一) 因地制宜形成多种不同的农产品基地
        (二) 利用地理优势打造温泉度假村
        (三) 通过优美的自然生产环境打造观光农业
    四、加快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 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 加快农业创新体系建设
第五章 结论
    一、合理分配现有的农业资源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同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8)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1.5.1 选题新颖
        1.5.2 对策创新
2.基本理论概述
    2.1 农业科技创新理论
        2.1.1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2.1.2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2.1.3 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
    2.2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2.2.1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内涵
        2.2.2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特征
        2.2.3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2.2.4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3 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
        2.3.1 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
        2.3.2 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作用机制
3.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地位与作用
    3.1 科技创新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3.1.1 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3.1.2 科技创新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3.2 科技创新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3.2.1 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性调整的作用
        3.2.2 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作用
4.科技创新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4.1 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
        4.1.1 科技创新投入的基本情况
        4.1.2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的基本情况
    4.2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4.2.1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市场供给结构的基本情况
        4.2.2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投资供给的基本情况
        4.2.3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基本情况
    4.3 科技创新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5.河南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5.1 重视程度不够
        5.1.1 科技创新外部环境方面重视不够
        5.1.2 多部门协同引导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不够
        5.1.3 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主体重视程度不够
    5.2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产业调整中的不适应性
        5.2.1 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与金融经济效力需求的不适应性
        5.2.2 农业科技创新技艺应用点与其承载的风险性不适应性
        5.2.3 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投入风险性与创新度不适应性
    5.3 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体系不合理
    5.4 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严重脱节
    5.5 不适应“两板挤压“双灯现行”的现代农业新常态
    5.6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驱动力不足
6.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6.1 提升重视程度
        6.1.1 政府提升重视程度
        6.1.2 营造农业产业科技发展环境
        6.1.3 加强利益载体平台建设
    6.2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应用机制
    6.3 增强农业产业中多方位科技创新供给力
        6.3.1 增强农业科技战略供给支撑力
        6.3.2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支撑力
        6.3.3 增强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支撑力
        6.3.4 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支撑力
    6.4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
    6.5 农业科技创新紧扣“四品”,打造河南省农业产业新业态
    6.6 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提质增效
    6.7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及特征
    2.1.1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2.1.2 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2.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资源禀赋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2.3.1 科学技术条件
    2.3.2 自然、经济等资源条件
    2.3.3 社会需求情况
    2.3.4 经济体制政策
    2.3.5 文化传统 3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泰安市基本情况概述
3.2 泰安市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3.2.1 土地资源
    3.2.2 水资源
    3.2.3 生物资源
    3.2.4 气候资源
    3.2.5 农业资源
3.3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演变过程
3.4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4.1 泰安市农林牧副渔发展现状
    3.4.2 泰安市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
    3.4.3 泰安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分析
3.5 泰安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内部结构分析
    3.5.1 泰安市农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3.5.2 山东省农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3.5.3 全国农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3.5.4 泰安市、山东省和全国农业内部结构变化对比分析 4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4.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4.2 政策不配套
4.3 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发展缓慢
4.4 科技含量低
4.5 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经济信息网络不健全 5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5.1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5.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1.2 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5.1.3 农业产业化原则
    5.1.4 科技进步原则
5.2 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目标
    5.2.1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5.2.2 林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5.2.3 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5.3 进一步优化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5.3.1 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
    5.3.2 合理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作用
    5.3.3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5.3.4 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5.3.5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5.3.6 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凉州区情况
        1.3.1 基本概况
        1.3.2 自然资源
        1.3.3 人文资源概况
        1.3.4 农业结构概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
    2.1 种植业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业
        2.1.2 种植业产业结构
        2.1.3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
        2.1.4 农民收入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资源禀赋理论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SWOT分析
        3.1.1 机遇分析
        3.1.2 挑战分析
        3.1.3 优势分析
        3.1.4 劣势分析
        3.1.5 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定位
    3.2 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
        3.2.1 凉州区种植业总体情况
        3.2.2 凉州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3.3 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3.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3.3.2 平稳性检验
        3.3.3 协整检验
        3.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3.3.5 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影响关系
    3.4 凉州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村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大,经济作物发展空间受限
        3.4.2 优势作物分散,规模效益未发挥
        3.4.3 行政干预过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3.4.4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产业效益未发挥
        3.4.5 农业科技水平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3.4.6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第四章 优化凉州区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对策和建议
    4.1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4.1.1 种植业结构合理优化
        4.1.2 林果业结构合理优化
    4.2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4.2.1 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
        4.2.2 集约化生产,产生规模效益
        4.2.3 政府准确定位,强化政策引导
        4.2.4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4.2.5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做好示范创新
        4.2.6 转变农民传统思想,拓宽市场信息渠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努力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 赵硕. 兰州财经大学, 2019(08)
  • [2]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 赵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农村金融深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D]. 李晓龙. 重庆大学, 2019(01)
  • [4]韶关市武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丁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5]新时期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D]. 王郁.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6]木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研究[D]. 孙剑锋.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7]锦州市太和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刘秩呈. 东北大学, 2018(02)
  • [8]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D]. 吴爽爽.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 [9]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 徐斐斐.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4)
  • [10]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D]. 达彦文. 兰州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着力发挥科技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