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思路勇于担当

开阔思路勇于担当

——打破博物馆发展传统模式,促进儿童教育

郭庆

太原市博物馆山西太原034000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座公共文化收藏教育机构,拥有十分丰富的文物典藏资源,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极为有效的素材。而宣传教育职能更为博物馆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缺乏对低龄儿童(3—10岁)群体的关注,这恐怕是博物馆界多年来工作中的一项薄弱环节。对此,也缺少足够的认识,以致造成了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竟尚无专门为儿童们服务的博物馆或多功能的少儿活动中心。我们作为未来时代的主人,完全有责任有义务用我们双手去为广大儿童推出适销对路的展览,在引导儿童们参观博物馆和利用博物馆上下下工夫。

关键字: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与儿童教育的相关议题逐渐被业内所关注。博物馆在儿童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现状如何、不足在何处、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是这一议题的三大方面。

第一,博物馆在儿童教育领域的作用太过微弱。

众多的调查资料表明,在现实中儿童的趣味爱好绝大部分在于电脑网络、少儿电视和游乐园,博物馆并不是多数儿童向往的地方。在另一方面,多数的博物馆也缺乏对儿童这一群体的必要关注,没有充分认识到广大儿童在推动博物馆发展中的促进性作用,对这一参观群体有所忽略。导致这种尴尬局面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学校和广大家长,二则在博物馆本身。

1、学校和家长未能将博物馆视作儿童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孩子去不去博物馆,和学校、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广大儿童的生活轨迹、成长路径依旧逡巡在由学校和家庭构成的两点一线之间。在学校孩子们依据课程设置接受书本教育,课堂之外在家中,由于家长们的疏忽,他们的大多数时间在电视、电脑前度过。孩子们自身极少有自主去博物馆参观的意识,这就得仰仗于家长的引导。学校和家长应当认识到现代社会中,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功能,要认识到博物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地收集、保存着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且使这些资料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地得以展示,是一部更全面、更直观的百科全书。美国的博物馆协会也将博物馆定义为“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

2、博物馆对自身的儿童教育功能未做充分地开发

收藏保管、研究和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归根结底,博物馆存在的终极意义还是教育。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多年来,这号召并未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响应。有学者指出:儿童教育活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此观点在业内虽然多有共鸣,却并未见有多少博物馆付诸于行动,依旧固守老观念,没有俯下身来,不曾有过试图把孩子们从电脑电视前、从游乐园吸引到博物馆里的尝试。

第二,博物馆在儿童教育领域作用发挥不足的原因在哪里

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诸多的博物馆,都没有充分地看待并挖掘博物馆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潜在作用,既未能全面理解“儿童教育”的概念,也没有找准博物馆在促进儿童教育的契口。

1、教育者应该侧重培养孩子兴趣爱好

对儿童的全面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教育者应当在孩子身体健康、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开发智力。许多家长都曾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即让孩子掌握一种乐器或学会一种技艺就是开发了智力,这都太过片面,这些不过是智力开发的一个开端或者途径之一。真正的智力开发应首先使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促进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在兴趣的带领下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广大儿童特别是在幼儿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成长期,对他们的教育要随时随地。

这一过程非学历教育、非义务教育、非专业教育,也不是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孩子身心承受的范围内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顾深浅,甚至不求甚解,旨在于充分地激发其兴趣爱好。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大展示,自然社会各个学科无所不有,正是个能让孩子发现并培养起学习兴趣的好地方。

长期以来,学校和家长一方面没能掌握如何开展儿童教育,另一方面则小觑了博物馆在发现、培养孩子兴趣爱好中的作用,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2、博物馆的发展思路不够开阔,没有开发出更适宜儿童教育的相关产品

儿童们为何远离博物馆,与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意识淡薄、发展思路单一有着密切关系。博物馆给孩子的整体印象是这样的:陈列设备以大柜大架为主,显得厚重但死板,虽然坚固,但缺乏动感和灵活性。孩子们大都活泼开朗,喜欢亲自动手,而这点恰恰是博物馆的禁令,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明显不符。学校组织、家长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重在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融入其中”,博物馆过于严肃的气氛无疑自设藩篱,无形中就疏远了这些小观众。

另外,博物馆的办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管理体制以政府文化、文物部门管理为主,经费也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这就极可能导致博物馆往往围绕上级部门开展工作,始终向上看,过于看重领导、上级部门的意愿,而忽略了俯下身来看看普通观众的需求,对观众包括小观众照顾不周,动力不足。

第三,开阔思路,促进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促进博物馆发挥更大作用,首先要求博物馆自身要勇于担当,转变发展思路,更加重视三大功能之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针对儿童教育,笔者认为博物馆可以如下作为。

1、吸纳、培养专业教育人才

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主要依靠讲解员来完成,而讲解员并不等同于教育工作者。在我国,博物馆进行人才招聘时主聘专业仍是新闻、播音、文史、外语和艺术等。这些学科的人才多不具备专业教育背景,且绝大多数为年轻人,没有累积起多少教育经验。笔者认为,博物馆应当在今后的招牌工作中适当地引进专业教育人才,甚至向幼儿教育、师范类专业实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还可同幼儿园、中小学校及少年宫等专门机构进行人才交流。拥有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博物馆方可更进一步地了解儿童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包括内容和方式),并针对此作以合理应对,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2、正视儿童家长的作用

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多一部分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博物馆的。儿童尚不具备独立参观、认知的能力,这就需要家长更多些主动性,通过他们把儿童带进博物馆。知子莫如父母,他们比任何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会采取更切实、儿童更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各种知识和信息,这都将比其他人更为具体且更为有效。所以,鼓励、吸引儿童参观博物馆首先要调动起其家长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家长外出活动主要是为了全家人一起出游,促进家人之间的互动,共同感受快乐。他们选择外出的地点,还取决于儿童团能否从中得到乐趣与学习。他们希望儿童在参观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年个在玩乐中获得进步。提倡亲子游,特别推出需要家长与儿童同时参与才能完成的展览、学习及游戏活动,是吸引家长参观、促进儿童学习的有效方式。此外,针对亲子游观众专门开发辅助的参观工具也是必要的。这些工具应以提高互动性、加强真实感、增强儿童的动手能力为主旨,使得家长和儿童都受益匪浅,而无单调乏味之感。

3、对儿童观众加强了解,充分认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需求

“因材施教”是我们一贯采持的教育理念,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也要因材施教,关注和掌握来馆参观观众的个体差异,研究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性格,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结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分龄教育是个很好的办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有自身的认知趣味和性格特点,博物馆的教育人员作规划定位时,应该考虑到这些,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应该受到重视。

法国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大致将儿童分为三个年龄层,即4—6岁、7—9岁、10—12岁。对4—6岁儿童,设定的目标为激发起他们对博物馆展出物品的好奇心,培养起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和喜爱度。7—9岁儿童对博物馆的功能已然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他们制定动目标则为培养其观看展品的能力,围绕着“这是什么”、“这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用”等具体问题展开,并由此向他们教授理应如何观察。对于10岁以上的儿童,因为他们不仅能了解博物馆展品的功能与作品造型,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着运用比较深入的方式,探讨作品的象征意义。

4、丰富展览主题,培养儿童经常参观博物馆的良好习惯

国内的多数博物馆展览主题单一,一旦定型即相当于永久性陈设,观众参观次数越多,只相当于增加了复习的次数,而新鲜感却未增加多少。所以说,博物馆应当开辟更多的流动展厅,时常更新展览主题,不致于使观众来过两次就产生了视觉疲劳,失去了再来的兴趣,儿童观众亦然。

博物馆要为儿童量身设计一些展览主题,增强新颖度,只要是能促进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都可以列入布展范围。儿童天生喜欢新鲜事物,只有不断更新,才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参观博物馆的良好习惯。

结语:

儿童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寻求教育方式的一个方面,更和每个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大家都较为关心儿童的成长,已充分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博物馆因以实物为教育手段,展览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我们在革新展览的同时,也力求服务方式上的创新,以吸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郭庆(1986-),女,山西忻州人,太原市博物馆,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与考古。

标签:;  ;  ;  

开阔思路勇于担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