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树坐果率低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颖,周宗贤,徐立强,谭俊龄[1](2021)在《陕甘宁地区山杏改接少山红杏气候适应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青岛市城阳区少山社区附近崂山站与陕甘宁地区代表站1981—2010年气温、降水、风、降雪等累年月值数据资料,分析讨论陕甘宁地区山杏改接少山红杏的气象条件适应性。结果表明:陕甘宁地区与少山社区存在明显的气候差异性,特别是冬季极端低温和春季低温,易造成冻害,在嫁接品种上应多选择萌芽晚、开花晚、耐低温霜冻的品种,并采取必要的人为干预措施;陕甘宁地区在杏树生长季降雨量略偏少,且降水年差异大,需要进行适当灌溉;陕甘宁地区春季易出现对流天气,也会对嫁接杏产量造成影响。
邱芳颖[2](2021)在《纽荷尔脐橙果实品质和植株营养对挂果量响应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我国柑橘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橘农脱贫增收的支柱性产业。果实高产优质一直是柑橘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目前大小年现象导致的柑橘果实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果园的经济效益。为此,本文以成年纽荷尔脐橙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挂果量水平关键物候期(花芽分化期、生理落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转色期和成熟期)的树体养分吸收利用、光合性能调控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差异,探讨纽荷尔脐橙果实品质和植株营养对挂果量响应生理机制,以期为柑橘生产中花果管理及果园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1.证实柑橘果实挂果量对大小年程度、果实产量和品质有显着影响本试验条件下,2019年度纽荷尔脐橙果园挂果量最低的368±30个·株-1已经导致严重大小年现象的发生,其大小年指数达到32.8%,且挂果量越多大小年程度越高;当地栽培条件下,树体挂果量超过368±30个·株-1果实单果重显着降低,且随果实挂果量增加产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另外,随着树体挂果量升高,果实外观品质指标单果重、纵径、横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度及亮度均显着降低,而果皮红色度和黄色度明显升高;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可滴定酸含量、出汁率明显升高而果实Vc含量明显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了解树体养分吸收分配对不同挂果量的响应机制当地栽培生态条件下,生理落果期土壤与叶片N、P、K含量、土壤-叶片的N、P、K分配率以及根系N、P养分提高均对树体挂果量增加具有积极影响,且挂果量较高的树体土壤-叶片的N分配率全年处在较高水平。果实膨大期树体对K元素的吸收利用较强烈,此时期叶片K含量处于全年最高水平,且挂果量水平高的树体其果实消耗的K养分较多,导致果实成熟期叶片K含量偏低。整体来看,土壤-叶片的养分分配率及叶片氮磷钾养分含量升高有利于提高果实出汁率和可食率,但对果实TSS、Vc含量有消极影响,并且延迟果实着色。另外,果实膨大期的叶片营养及土壤-叶片养分配率与果实品质相关性最好,可以作为果实品质柑橘营养诊断的参考时期。3.阐明叶片光合产物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挂果量的响应机制本试验条件下,生理落果期叶片PSI和PSII性能以及PSII与PSI运作协调性的提升,有利于增强树体挂果能力;果实膨大期夏季高温干旱和秋冬寡日照环境抑制PSI代谢活性以及PSII和PSI之间运作的协调性,而挂果量较高的树体可以维持较高的叶片光合生理性能,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改善;另外,生理落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较低有利于增强树体挂果能力和果实品质的改善。4.构建纽荷尔脐橙适宜挂果量确定模型试验地区纽荷尔脐橙适宜挂果量范围为119-173个·株-1,此时单果质量达到脐橙“L”级果实标准,树体产量接近高产标准且无大小年现象,同时果实品质良好;另外,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主要受挂果量影响而受单果重影响相对较小。建立基于柑橘果实产量y、单果重x1和挂果量x2建立的回归方程y=-18.69+0.10x1+0.18x2(R2=0.97)可用于预测纽荷尔脐橙合理挂果量范围,实现柑橘果园高产优质的目的。
高媛[3](2020)在《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作为我国“林油一体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是集生物质能源、日用化工、生物医药、园林绿化、生态修复、木材生产、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目前,福建、浙江、贵州、湖南等地已发展了40余万亩人工原料林。但现有原料林普遍存在产量较低、树形乱、树体高、落花落果严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园艺化的集约培育技术体系。目前,国内外对无患子原料林高效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几近空白。因此,本研究主要于福建省建宁县基地围绕无患子高光效树形及花果营养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解决其花果发育规律不清、树体光利用原理及源库营养调控路径不明等科学问题,建立高效标准化培育技术体系。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全年追踪测定林分生长指标等方法对其物候、花果发育规律、结果枝组分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物候分休眠期、萌动期、初花期、盛花期等9个关键时期;在福建建宁,春季日均温>10℃的8~10 d后进入萌动期,在>18℃后抽生花序,在>22℃后进入初花期;可孕花在末花期到初果期之间的落花率高达49.02%;坐果后,初果期到果实膨大期间的落果率高达72.74%;初果期后的70天为无患子鲜果重的迅速增长期,70-110天为稳定变化期,110天后由于失水转色导致鲜果重下降;果肉占整个果实重的60%~65%,种子重占果重的34%~39%,种仁占整个果实重的6%~7%;无患子结果枝可分为短果枝(10~34cm),中长果枝(35~57 cm)及长果枝(58~82 cm),结果母枝的基径在>15mm时,产量逐渐升高;花序果序越短越紧凑,其营养调运能力越强,源库调运的核心在于种子的调运能力(R2=0.61)。2.通过设置不同的骨干枝数目(留3、4、5骨干枝)、开张角度(30°、45°、60°及90°),以及单位投影面积留枝量(8~20个结果枝),并结合双因素交互试验,分别测定冠型特性因子、光照特性因子及光合特性因子,利用可视化三维扫描技术研究了较为理想的树体结构及其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树冠光环境不合理,内膛光照度仅为空地光照的10~15%;(2)经骨干枝处理后外围光照度达到空地光照度的40~54%,中部为32~35%,内膛为27~31%;单位投影面积保留16~18个结果枝时以347g/m2的产量显着高于其余处理;(3)控制骨干枝角度主要是调整光分布,当角度为60°或90°时可以保证垂直方向光吸收率提高2~3倍,A90°N3的光截获力比其余处理高出16%;控制骨干枝数目可以减缓8月份落叶量,A90°N3有最高的累积叶面积指数为19.57,其分形维数达到最高值1.988,中部叶片量高达7000余片,保证了最大的空间占比;A60°N3的净光合速率都比其他处理高出1-2倍;(4)叶面积指数与光截获力呈正相关关系,花序数与产量间相关性极低,但是在开花前的光截获力是影响当年开花数的主要因子,而产量与生理落果期(8月)的全株光合有相关性(R2=0.5)。综上,高光截获力能解决落叶问题,LAI与光合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因此,A60°N3和A90°N3为初步筛选出来的无患子理想高光效高产株型。3.通过喷施蔗糖、赤霉素、2,4-D及综合调节剂,进行产量、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以及矿质元素测定,并采用13C标记等方法进行源库营养调运能力分析。结果表明:(1)喷施100ppm的赤霉素可使产量比其余处理高出6倍;喷施10-20ppm的2,4-D,坐果数比CK显着提高1~2倍;采果前喷施综合调节剂0.3%Ca2++20ppm 2,4-D的产量较CK高出75%;(2)外源喷施蔗糖后,1.5%与3%浓度处理下可有效提高坐果率和产量3~5倍;花期喷施3次3%蔗糖后花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CK 3~4倍,库的调运能力提升3倍,促使花序里的脱落酸含量从16μg/g下调致4μg/g;生理落果前期喷施1.5%的蔗糖,能使果实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CK增加1.5~2.0倍,明显降低叶片和果实的脱落酸含量到CK的50%,能保证源库之间的势能差提升近2倍;高浓度蔗糖喷施提升了N、P、K的含量;(3)营养运移路径表明叶片总糖与果实总糖通过磷诱导关系建立相关性;果实糖与果实的正向生长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有正相关关系;叶片的总糖与叶片的细胞分裂素、叶片的氮含量以及果实的脱落酸有正相关关系。综上研究主要从树体上进行光照分配调控及叶量分布调节,并在结构上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补充旨在从内在光合产物合成上进行调控,并在生理水平上提升库-源的调运能力。两者结合为建立无患子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提供支撑,并为无患子树体的营养运移与吸收反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苏鹏海[4](2019)在《枸杞生长对间作苜蓿与水分调控的响应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甘肃引黄灌区枸杞种植过程中水土资源利用率低、地表裸露度高、棵间蒸发量大等严重问题,在甘肃景电管理局灌溉试验站开展了枸杞苜蓿间作的水分调控试验。试验以三年生枸杞(宁杞一号)和两年生苜蓿(甘农三号)为研究对象,设两种种植模式:枸杞单作(DZ)和枸杞苜蓿间作(JZ),三种水分调控:充分灌溉(F:75%85%)、轻度亏缺(L:65%75%)、中度亏缺(M:55%65%),以探究适宜于该地区枸杞苜蓿的间作模式及间作灌溉制度。基于生态位理论,采用空间分割法分析枸杞苜蓿间作系统中枸杞地上生物量的分布变异及种间竞争,构建适宜于该灌区的枸杞苜蓿间作模式;分析枸杞苜蓿间作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土壤水分、蒸发、温度、养分和枸杞光合、生长及产量的变化规律,制定适宜的枸杞苜蓿间作灌溉制度。试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枸杞的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距离枸杞树090 cm的水平范围内和距离地面40 cm以上的范围外。苜蓿在水平3090 cm和垂直060 cm范围内的空间竞争能力强于枸杞。水平060 cm是枸杞苜蓿间作系统中地上空间的竞争高强区域。为有效降低系统中种间的空间竞争,减少苜蓿对枸杞生长胁迫,苜蓿应在距离枸杞树行60 cm外开始种植。(2)枸杞苜蓿间作使020 cm土层含水量增加,012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下降1.6%7.1%。间作苜蓿和水分调控均降低了土壤蒸发,相比于单作与充分灌溉分别降低32.21%36.09%和10.22%24.19%。间作苜蓿增加地表覆盖,达到了土壤升温时降温和降温时保温的双向动态调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相比枸杞单作,间作土壤有机质提高9.62%11.14%,全氮提高6.09%7.11%,碱解氮提高6.13%7.02%。(3)单作枸杞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在轻度亏缺时最高,分别为17.70μmol/m2·s和3.16μmol/mmol。间作枸杞的净光合速率在充分灌溉时最高(18.31μmol/m2·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轻度亏缺时最高(3.21μmol/mmol)。相同水分处理下,间作枸杞较单作枸杞叶片温度降低,高温胁迫减小,光合“午休”程度减弱。(4)相同水分处理下,间作枸杞的株高生长量增加8.4%12.9%,地径生长量在充分灌溉下增加,冠幅、新梢生长量和新梢粗度在中度亏缺下显着降低,百粒重和产量在充分灌溉下增加,中度亏缺下显着下降。随水分亏缺增加,单作枸杞的百粒重和产量先增后减,均在轻度亏缺下最高,间作枸杞的百粒重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均在充分灌溉下最高。(5)灌水量与枸杞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大相继达到最大值后随之降低。枸杞单作下,灌水量为624.1mm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灌水量为697.9 mm时,产量最高,确定最佳灌水范围为624.1 mm697.9 mm。枸杞苜蓿间作下,灌水量为763.5 mm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灌水量为891.9 mm时,产量最高,确定最佳灌水范围为763.5mm891.9 mm。
孙洁莹[5](2017)在《‘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文中指出近年来,关于果实无籽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在梨上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对‘世纪无核梨’品种进行了果实无籽率的调查统计,并以‘世纪无核梨’以及其亲本‘巴梨’和‘鸭梨’为试材,研究了三者在形态解剖学、激素含量以及生殖器官上的异同,确定了‘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的关键时期,从转录水平上以其亲本‘巴梨’和‘鸭梨’为对照,分析了‘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成功克隆了其中的两个关键基因,且构建了超表达载体,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种子败育现象提供基础,也为蔷薇科其它无籽水果的选育提供一定的基因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解‘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发生情况,本研究对其果实的种子败育率进行调查统计,并通过SRAP分子标记鉴定了其亲本,结果表明‘世纪无核梨’无籽率达100%,仅有核的形状,但是无籽,可全部食用;‘巴梨’与‘鸭梨’为‘世纪无核梨’的亲本。为探讨‘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的原因,设置了一系列授粉、观察花柱和胚珠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来源于雌性器官,但该品种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配置授粉品种才能保证它的坐果率。此外通过与其亲本正常有籽梨‘巴梨’和‘鸭梨’的形态解剖结构的观察比较发现:授粉后8d是‘世纪无核梨’果实胚珠开始发生败育的关键时期,与正常亲本比较,胚珠颜色开始变黑,体积开始缩小;授粉12d后胚珠完全变黑变瘪,此时完全败育。选取幼果时期‘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的果肉,并对这些样品的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与其亲本相比,‘世纪无核梨’果肉中有较高含量的生长素及赤霉素类物质,这是导致其种子败育的原因之一,此外在种子中也可以产生促进果实发育的激素,‘世纪无核梨’果肉中较高含量的生长素及赤霉素类物质弥补了该品种无籽的缺陷,保证了其果实的正常发育。2.为深入探究无籽品种‘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有籽品种‘巴梨’、‘鸭梨’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以‘世纪无核梨’种子发生败育关键时期以及败育前后共三个时期的胚珠组织为试验材料,并以‘巴梨’、‘鸭梨’同时期的材料作为对照,对无籽梨和有籽梨进行转录组研究,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共18个样品,使用HiSeq 20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获得 26,658,800-39,250,026 的clean reads,79.81%-93.35%的 clean reads可以唯一地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砀山酥梨’和‘巴梨’)。在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将与种子成熟、胚胎发生和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作为参与种子败育反应的候选基因。我们推测MYB,bHLH,WRKY和NAC等有显着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家族在种子败育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并重点分析了 MYB和bHLH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多数富集在与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途径。为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本研究采用qRT-PCR方法,随机选择了 1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检测,其qRT-PCR的结果与转录组中的表达丰度的变化基本一致。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揭示‘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现象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也给蔷薇科其它无籽果实的分子育种提供了一定的基因资源。3.通过RNA-seq以及qRT-PCR结果,我们对一系列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并构建表达载体,以期通过转基因试验验证这些基因是否影响种子异常发育。目前在RNA-seq测序结果及qRT-PCR中均有显着上调表达的两个关键基因PbrMYB108(Pbr038922.1)和PbrWRKY75(Pbr042883.1)已克隆并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这为后续验证这两个转录因子是否调控‘世纪无核梨’种子的发育提供一定的基础。
张礼春[6](2017)在《风沙对南疆枣树授粉受精及果实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授粉受精和果实发育是林果生产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它们是果树形成产量和品质的决定因素。南疆享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孕育了众多特色林果产业,近年来,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优质红枣生产基地,面积已占全国1/3以上。然而,该地区风沙活动频繁,是目前枣树生产中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风沙对枣树授粉受精和果实发育是否产生危害?危害的原因和风沙特征是什么?目前很少有研究。因此,本文以南疆枣树主栽区和田皮—墨垦区的骏枣(Z.jujuba Mill.cv.Junzao)为研究对象,根据园中风沙强度趋势,选择4个试验区,对不同特征风沙影响枣树授粉受精和果实发育的方式和程度进行调查观测。由此分析风沙对南疆枣树授粉受精和果实发育的主要影响机理,为南疆红枣产业发展及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枣树生长季,每次风沙事件旷野2m高处10min平均风速都超过临界起沙风速(5m/s),表明存在就地起沙现象;风速正面经过枣园第一道防护林后,迅速降低,在枣园中随着远离防护林风速逐渐增大,而降尘量一直呈持续下降趋势,表明枣园第一道防护林起到重要的防风沙作用。2)通过对比No.1和No.3不同强度的风沙事件对枣树授粉特性的影响,表明枣树的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对风速和降尘极为敏感,进而导致低的花粉原位萌发;其中,降尘对枣树花粉活性的影响比风速更大;风速和降尘对枣树柱头可授性的影响程度相当。3)枣树鲜花掉落与风沙持续时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柱头膨大与风沙持续时间、最大风速、极大风速、降尘量、平均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与风沙发生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分别通过对枣树鲜花的掉落和柱头的膨大与各主要相关气象要素的逐步回归,表明以落鲜花率为因变量,风沙持续时间和极大风速为自变量,构建的二元线性模型能够解释风速对枣树鲜花掉落影响的77.9%;以柱头膨大率为因变量,其中5个风沙气象要素(持续时间、极大风速、降尘量、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为自变量,成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能够解释风沙对枣树柱头膨大影响的82.2%。4)通过对比分析枣园各区不同时期的坐果,表明风速、降尘对坐果都有较大的影响;风速有利于花期提前坐果,但容易引起迅速生长期的果实落果;降尘延后坐果时间,对落果的影响较弱。5)通过分析对比枣园各区果实生长发育状况,表明果实迅速生长期果皮受伤程度与平均风速呈显着正相关,裂果与平均风速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所以风速是引起果实迅速生长期果皮损伤和果实白熟前期裂果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风沙对枣树授粉受精和果实发育产生严重危害;枣树花粉活性和柱头可授性对风速和降尘极为敏感,风速对落花、落果、果皮损伤和白熟前期的裂果有极大的影响;在枣园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要考虑控制就地沙源;根据当地枣树生长季风沙气候特征,以枣树对风沙最为敏感的花果期为依据设计防护林林带间距,使得生产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丁蒙蒙[7](2017)在《引进枣品种在新疆地区花粉育性和结实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Ziziphus jujube Mill)不仅是我国的特色经济果树还是我国的主要干果树种之一。南疆地域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枣的种植和推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枣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枣产业在南疆地区蓬勃发展,成为了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本研究以塔里木大学枣种质资源圃的108个枣品种作为供试材料,比较分析了不同枣品种在花粉育性、柱头可授性、坐果率、含仁率、可育性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变异情况,分析了花粉育性以及结实特性等性状的分布规律,对花粉育性以及结实性状的各个指标进行了分级并提供了各级各类的品种分布,在所有供试品种中筛选出花粉育性以及结实特性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不同枣品种的花粉育性以及结实特性变异情况,变异幅度最大的性状是自花授粉条件下的坐果率,其变异系数为275.99%;变异幅度较小的性状有花粉极轴、花粉赤道轴、花粉极轴/赤道轴、花径、蜜盘、雄蕊长度,说明花粉形态以及花器官的遗传性稳定。2、花粉生活力、花粉萌发率、花粉极轴、花粉赤道轴、极轴/赤道轴、花径、蜜盘直径、雄蕊长度和柱头可授性此上述指标均属于正态分布;花粉量、花粉管长度、自然授粉坐果率、自花授粉坐果率不符合正态分布。3、以婆婆枣和蜂蜜罐做为胚发育良好的代表品种,以馒馒枣和陕西鸡蛋枣做为胚典型败育的代表品种,以中枣3号和宣城圆枣作为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代表品种为试验材料从解剖学角度开展了花粉育性与胚发育方面的研究,结果如下:枣吊中部5-7节的0级花花粉生活力最强。枣花的花粉管迅速生长的时期不同,播种后14h生长速率较快的品种为婆婆枣和陕西鸡蛋枣;陕西鸡蛋枣和馒馒枣在坐果第14天胚及胚乳完全消失,中枣3号和宣城圆枣分别在坐果后28天和21天出现败育率最高点,婆婆枣和蜂蜜罐的胚在发育过程中有败育现象但败育率低。4、通过对供试品种花粉育性及结实性的研究发现,综合育性表现良好的品种为雪枣,可作为杂交育种中的父本和母本的选择参考和栽培中授粉树的选择;枣施婆枣、辣椒枣、遵义甜枣、槟榔枣、陕西牛奶脆、赞1、临县水团枣、尜尜枣的花粉育性较其它枣品种表现良好,在杂交育种中可作为父本的选择并可作为授粉树参考;馒馒枣和龙枣的自花授粉坐果率虽低,但其自然授粉坐果率以及花粉育性均表现良好,在杂交育种中可作为父本的选择并且可在栽培中作为授粉树的选择。
王金娥[8](2011)在《杏树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认为杏树落花落果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杏树落花落果的原因,提出选择适宜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花期预防晚霜、及时防治病虫害等防治杏树落花落果技术措施,可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使杏树相对高产、稳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杨正德[9](2010)在《彭阳县杏树花期冻害调查分析》文中认为分析了彭阳县杏树花期冻害的成因、分布以及不同品种和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冻害特点,提出了有效避免或减轻霜冻的建议。
孙贵军[10](2010)在《南宫大枣保花保果综合技术》文中提出从控制树体营养生长、花期保果、疏花疏果、防止采前落果等方面介绍了南宫大枣保花保果综合技术,以供参考。
二、杏树坐果率低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树坐果率低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陕甘宁地区山杏改接少山红杏气候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低温冻害) |
2.1.1 休眠期低温影响。 |
2.1.2 生长期低温冻害。 |
2.2 光照 |
2.3 降水 |
2.4 风、冰雹 |
3 结论与讨论 |
(2)纽荷尔脐橙果实品质和植株营养对挂果量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柑橘产业发展概况 |
1.2 柑橘高产优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2.1 柑橘产量品质对矿质营养响应研究 |
1.2.2 柑橘产量品质对光合生理响应研究 |
1.2.3 柑橘产量品质对生态因子响应研究 |
1.3 果树大小年发生机制研究 |
1.3.1 营养学说 |
1.3.2 激素平衡学说 |
1.3.3 大小年调控措施 |
1.4 果树合理负载量研究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研究主要内容 |
2.3 研究目标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不同挂果量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 |
3.1.4 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
3.1.5 大小年指数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大小年果实产量比较分析 |
3.2.2 挂果量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2.3 挂果量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2.4 挂果量与果实外观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
3.2.5 挂果量与果实内在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4章 挂果量对柑橘树体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4.1.2 处理方法 |
4.1.3 样品采集 |
4.1.4 矿质营养指标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植株养分状况 |
4.2.2 土壤养分状况 |
4.2.3 土壤-叶片养分分配率 |
4.2.4 果实品质与植株营养吸收、分配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第5章 挂果量对叶片光合性能参数与光合产物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5.1.2 试验处理 |
5.1.3 样品采集 |
5.1.4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SII单位反应中心比活性参数 |
5.2.2 PSII单位横截面积比活性参数(t=0) |
5.2.3 PSII单位横截面积比活性参数(t=t_(Fm)) |
5.2.4 光系统性能指数 |
5.2.5 能量分配比率 |
5.2.6 PSI和 PSII间协调相关参数 |
5.2.7 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 |
5.2.8 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第6章 柑橘的适宜挂果量确定模型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挂果量对单果重的影响 |
6.2.2 纽荷尔脐橙果实分级挂果量范围的建立 |
6.2.3 挂果量与产量回归分析 |
6.2.4 挂果量对大小年幅度值回归分析 |
6.2.5 产量因子分析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3)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无患子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无患子的基础生物学特性 |
1.2.2 无患子主要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3 树体冠型调控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基于光分布的整形修剪理论 |
1.3.2 基于生物生态学特性的整形修剪技术 |
1.3.3 三维数字扫描仪在冠型构建上的应用 |
1.4 花果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
1.4.1 落花落果机理 |
1.4.2 矿质营养及光合产物分配 |
1.4.3 花果调控技术 |
1.5 树体管理研究上的对策及建议 |
1.6 研究内容 |
1.6.1 无患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
1.6.2 无患子高光效树体结构调控及其光分配机理研究 |
1.6.3 无患子外源调控技术及源库营养调控研究 |
2.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及枝组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无患子物候期分析 |
3.2.2 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 |
3.2.3 无患子结果枝组特征 |
3.3 讨论 |
3.3.1 闽江源气候因子对无患子主要物候期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
3.3.2 无患子落花落果现象分析 |
3.3.3 结果枝组对营养调运及产量的影响 |
3.3.4 光照度测定对无患子整形修剪的意义 |
3.4 小结 |
4.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机理及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无患子自然树体光特性因子年度变化规律 |
4.2.2 单因子控型对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
4.2.3 复合冠型结构调整对树体光截获及光吸收的影响 |
4.2.4 复合冠型结构调整对冠层分形维数及分层叶量的影响 |
4.2.5 复合冠型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生长发育时期与光照的关系 |
4.3.2 冠型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
4.3.3 光照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
4.3.4 光合因子对骨干枝数目及角度调整的响应 |
4.3.5 形成无患子高光效树体管理技术 |
4.3.6 光分布、截获及利用率对树体的影响 |
4.3.7 三维结构分布对树体冠层调控的指导性 |
4.3.8 花序数和产量对相关因子的响应 |
4.4 小结 |
5.无患子花果调控及源库营养分配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材料与设计 |
5.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几种外源物质对无患子坐果的影响 |
5.2.2 外源蔗糖补充对源库营养的影响 |
5.2.3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
5.3 讨论 |
5.3.1 源库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对外源补充蔗糖的响应 |
5.3.2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内源激素及矿质元素的关系路径构建 |
5.3.3 无患子生理落果机制推理 |
5.4 小结 |
6.综合结论与讨论 |
6.1 讨论 |
6.1.1 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调控的关系 |
6.1.2 开花结果特性、枝组特性对树体管理的影响 |
6.1.3 无患子高产稳产综合措施 |
6.2 结论 |
6.2.1 无患子花果发育规律、枝组特性影响树体管理措施开展 |
6.2.2 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形与营养补充体系构建 |
6.3 展望 |
6.4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枸杞生长对间作苜蓿与水分调控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林草间作的研究现状 |
1.2.1 林草间作的概念 |
1.2.2 林草间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1.2.3 林草间作地上部分种间互作 |
1.3 水分调控的研究现状 |
1.3.1 水分调控的概念 |
1.3.2 水分调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1.3.3 水分调控对作物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试验方案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4 试验测定指标和方法 |
2.4.1 气象资料测定 |
2.4.2 土壤容重及田间持水量测定 |
2.4.3 枸杞和苜蓿地上生物量分布测定及空间竞争计算 |
2.4.4 土壤环境指标测定 |
2.4.5 枸杞光合测定 |
2.4.6 枸杞生长指标 |
2.4.7 枸杞与苜蓿产量测定 |
2.4.8 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模数计算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枸杞苜蓿间作地上生物量分配及空间竞争研究 |
3.1 枸杞苜蓿间作系统地上生物量在枸杞行间分布变异 |
3.2 枸杞苜蓿间作系统地上生物量在不同高度分布变异 |
3.3 枸杞苜蓿间作系统地上空间竞争能力指数分布 |
3.4 枸杞苜蓿间作系统地上空间竞争强度指数分布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 |
4.1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4.2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
4.3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4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影响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光合特性影响研究 |
5.1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叶片温度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
5.2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净光合速率变化特征的影响 |
5.3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蒸腾速率变化特征的影响 |
5.4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5 叶片光合特性参数间相关性分析 |
5.6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生长和产量影响研究 |
6.1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生长量的影响 |
6.2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百粒重和产量的影响 |
6.3 不同处理下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
6.4 两种种植模式下枸杞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分析 |
6.5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枸杞苜蓿间作下枸杞地上生物量分配及空间竞争 |
7.1.2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7.1.3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光合特性的影响 |
7.1.4 枸杞苜蓿间作下水分调控对枸杞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7.1.5 单作和间作种植模式下枸杞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分析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项目资助 |
(5)‘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无籽果实概述 |
2 无籽果实种子败育的研究进展 |
2.1 雄性不育 |
2.2 雌性不育 |
2.3 授粉受精不良 |
2.4 胚中途败育 |
2.5 外界环境对果实种子发育的影响 |
2.6 无籽果实胚败育与内源激素 |
3 无籽果实的产生方法 |
3.1 单性结实与伪单性结实 |
3.2 通过三倍体获得无籽果实 |
3.3 杂交育种或芽变选种获得无籽果实 |
3.4 采用栽培措施等人工诱导的方法生产无籽果实 |
3.5 采用辐射诱变获得无籽果实 |
3.6 无籽果实生产新技术-基因工程 |
4 RNA-Seq在果树上的应用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世纪无核梨’与其父母本在生理水平上的异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SRAP标记鉴定‘世纪无核梨’的亲本 |
1.3 ‘世纪无核梨’花器官观察以及种子败育率情况调查 |
1.4 授粉及生长素/赤霉素处理试验 |
1.5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管 |
1.6 石蜡切片观察胚珠的败育情况 |
1.7 果实激素的提取与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世纪无核梨’种子败育情况调查及其亲本鉴定 |
2.2 ‘世纪无核梨’及其亲本花器官观察及比较分析 |
2.3 授粉及生长素/赤霉素处理试验分析 |
2.4 花粉管伸长情况分析 |
2.5 ‘世纪无核梨’发生败育的过程观察 |
2.6 ‘世纪无核梨’幼果期果肉激素含量与其亲本同一时期的差异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世纪无核梨’与其亲本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提取质量检测 |
2.2 Illumina测序结果统计分析 |
2.3 种子发育三个时期不同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发掘以及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2.4 不同表达模式差异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5 种子败育过程中上调与下调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6 与种子败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 |
2.7 实时荧光定量验证转录组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PbrMYB108和PbrWRKY75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过表达载体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化学试剂 |
1.3 培养基的准备 |
1.4 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
1.5 基因克隆与载体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梨PbrMYB108和PbrWRKY75基因的克隆 |
2.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风沙对南疆枣树授粉受精及果实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南疆风沙环境研究进展 |
1.1.1 风沙发生规律特征 |
1.1.2 风速特征 |
1.1.3 沙尘特征 |
1.2 风沙对植物危害的研究进展 |
1.3 果树授粉受精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3.1 影响授粉受精的内因 |
1.3.2 影响授粉受精的外因 |
1.4 果树果实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4.1 影响果实发育的内因 |
1.4.2 影响果实发育的外因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
2.1.2 气候特征 |
2.1.3 枣树建园特征 |
2.2 研究材料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仪器设备及药品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样区选择 |
2.3.2 枣树花期实验方法 |
2.3.3 枣树果期实验方法 |
2.4 主要测定指标 |
2.4.1 气象要素指标 |
2.4.2 枣树授粉受精的相关指标 |
2.4.3 枣树果实发育的相关指标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2.5.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方法 |
2.5.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方法 |
第三章 风沙对南疆枣树盛花期授粉受精的影响 |
3.1 枣树盛花期研究区风沙特征 |
3.1.1 研究区风沙事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 |
3.1.2 枣园不同下垫面风速和降尘特征 |
3.2 风沙对枣树授粉特性的影响 |
3.2.1 风沙对枣树花粉活性的影响 |
3.2.2 风沙对枣树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3.2.3 风沙对枣树柱头花粉原位萌发的影响 |
3.3 风沙对盛花期枣树落花和柱头膨大的影响 |
3.3.1 风沙对枣树鲜花掉落的影响 |
3.3.2 风沙对枣树柱头膨大的影响 |
3.4 风沙对南疆枣树鲜花掉落和柱头膨大影响的回归分析 |
3.4.1 风速与鲜花掉落的线性关系 |
3.4.2 风沙事件各主要气象要素与柱头膨大的线性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沙对南疆枣树果实发育的影响 |
4.1 枣树果期研究区风沙特征 |
4.1.1 研究区风沙活动主要气象要素特征 |
4.1.2 试验区风速特征 |
4.2 风沙对南疆枣树坐果的影响 |
4.3 风沙对南疆枣树果实外皮损伤的影响 |
4.4 风沙对南疆枣树果实裂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南疆枣园不同下垫面风沙特征分析 |
5.1.1 风速与风沙事件发生的关系 |
5.1.2 枣园不同下垫面的风速与降尘特征分析 |
5.2 风沙对南疆枣树授粉受精影响的原因分析 |
5.2.1 风沙对授粉特性影响的分析 |
5.2.2 风沙与枣树鲜花掉落关系的分析 |
5.2.3 风沙与柱头膨大关系的分析 |
5.3 风沙对南疆枣树果实发育影响的原因分析 |
5.3.1 风沙与枣树坐果关系的分析 |
5.3.2 风沙与枣树果实外皮损伤关系的分析 |
5.3.3 风沙与枣树裂果关系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件 |
(7)引进枣品种在新疆地区花粉育性和结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花粉育性的研究 |
1.2.1 植物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
1.2.2 花粉量的研究 |
1.2.3 花粉管生长的研究 |
1.2.4 花粉形态的研究 |
1.3 花器官组成与形态的相关研究进展 |
1.4 柱头可授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
1.5 胚败育的相关研究进展 |
1.5.1 胚败育现象的相关研究 |
1.5.2 果实含仁率的相关研究 |
1.6 果树坐果率的相关研究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枣品种花器官的测量 |
2.2.2 不同枣品种花粉量的测定 |
2.2.3 不同枣品种花粉活性的测定 |
2.2.4 不同枣品种花粉萌发及花粉管长度的测定 |
2.2.5 不同枣品种柱头可授性的测定 |
2.2.6 不同枣品种坐果率调查 |
2.2.7 不同枣品种胚败育的观察 |
2.2.8 不同枣品种含仁率的观察与比较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枣品种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分析 |
3.1.1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变异情况 |
3.1.2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分组情况 |
3.1.3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分级情况 |
3.1.4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指标的分布情况 |
3.1.5 花粉育性及结实特性良好的品种筛选 |
3.2 枣不同品种含仁率分析 |
3.2.1 不同枣品种含仁率和育性的比较 |
3.2.2 不同枣品种含双仁情况的比较 |
3.3 枣品种不同枣吊节位花粉育性研究 |
3.3.1 不同节位0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3.3.2 不同节位1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3.3.3 不同节位2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3.3.4 不同节位多级花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3.3.5 枣品种第5节位不同级次花粉生活力的比较 |
3.3.6 不同枣品种花粉管生长动态的比较 |
3.3.7 枣品种胚败育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花粉育性以及结实特征指标的变异情况 |
4.1.2 花粉育性以及结实特征指标的分布特征 |
4.1.3 枣吊不同节位、不同级次花粉生活力的探究 |
4.1.4 不同时间段花粉管生长速率的探究 |
4.1.5 不同枣品种含仁率情况的探究 |
4.1.6 育性良好品种的筛选及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杏树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杏树落花落果的原因 |
1.1 遗传特性 |
1.2 外部环境不适 |
1.3 自身营养不足 |
2 防治措施 |
2.1 选择适宜品种 |
2.2 加强栽培管理 |
2.3 合理修剪 |
2.4 花期预防晚霜 |
2.5 及时防治病虫害 |
(9)彭阳县杏树花期冻害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历年冻害发生频率及程度 |
2.2 冻害的特点 |
2.3 冻害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品种与晚霜冻害的关系 |
2.3.2 树龄与晚霜冻害的关系 |
2.3.3 枝条成熟度与晚霜冻害的关系 |
2.3.4 休眠与晚霜冻害的关系 |
2.3.5 低温与冻害的关系 |
2.3.6 地势、坡面与冻害的关系 |
2.3.7 管理水平与冻害的关系 |
2.3.8 栽培模式与冻害的关系 |
3 对策建议 |
3.1 选择优树 |
3.2 科学选址 |
3.3 加强果园综合管理 |
3.4 熏烟 |
3.5 延迟开花期 |
3.6 发展错季节栽培 |
3.7 加强冻害研究 |
(10)南宫大枣保花保果综合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树体营养生长 |
2 花期保果 |
3 疏花疏果 |
6 月中旬强壮树每个枣吊留2个果, 弱树每个枣吊留1个果, 其余全疏除; |
四、杏树坐果率低的成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陕甘宁地区山杏改接少山红杏气候适应性分析[J]. 孙颖,周宗贤,徐立强,谭俊龄.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6)
- [2]纽荷尔脐橙果实品质和植株营养对挂果量响应研究[D]. 邱芳颖. 西南大学, 2021(01)
- [3]无患子树体高光效构型与源库营养的调控研究[D]. 高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枸杞生长对间作苜蓿与水分调控的响应研究[D]. 苏鹏海.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5]‘世纪无核梨’生物学特性及其调控基因发掘[D]. 孙洁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6]风沙对南疆枣树授粉受精及果实发育的影响[D]. 张礼春.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7]引进枣品种在新疆地区花粉育性和结实性研究[D]. 丁蒙蒙.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8]杏树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王金娥.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1)
- [9]彭阳县杏树花期冻害调查分析[J]. 杨正德. 宁夏农林科技, 2010(03)
- [10]南宫大枣保花保果综合技术[J]. 孙贵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