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构建制度创新

转型期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构建制度创新

论文摘要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从理论上说属于区域经济发展趋同问题,迫切需要结合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实际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拓展,尤其是深入探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趋同的一般机制和特殊机制问题。从实践上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型,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十分突出,迫切需要统筹和协调区域发展,以化解各种矛盾。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两个重大转型为背景,以制度考察为视角,以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灵魂,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机制探寻以及构建机制的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在全文的核心概念“区域协调发展”及其动态形式“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界定上,本文通过把动态与静态、相对与绝对、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等结合起来,从多维的角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深刻而透彻的考察,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协调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或“共赢”,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同时指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并非时时都要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时时都要“共赢”,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一段时期突出效率,让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些、获利多一些;另一段时期突出公平,给另一部分地区补偿多一些,二者波浪式前进。只要从总体上看、从动态过程看、从最终结果看,各方面都得到了兼顾,那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协调的,就实现了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或“共赢”。这也就是“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含义和来历。本文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界定是独特而深刻的,抓住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真实内涵,尤其是“分享式改进”概念的提出,是在“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创新,也可以说是一个新“范式”的发现。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探寻上,本文首先在综述和回顾区域经济趋同的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尽管达到国家和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完全平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各种区域经济趋同理论实际上分别从正面或反面都为我们揭示了在长时期中趋同机制和力量的显著存在。这里,既有经济发展本身的趋同力量,更有制度设计的趋同力量,其中完善的市场制度安排和合理的政府政策干预是导致区域趋同的最重要、最深层次的力量。可以说,能够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一般机制是把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科学的政府干预机制相结合,而不是只偏重于哪一方。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区域之间是能够趋同的,尽管趋同的真实轨迹很可能是一个曲折的“倒U型曲线”,也就是非均衡协调发展。由于适用

论文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理论背景和价值
  • 1.1.2 实践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2.1 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
  • 1.2.2 制度分析法
  • 1.2.3 一般分析与特殊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2.4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2.5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 基本思路与结构
  • 1.4 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
  • 2.1 区域经济趋同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
  • 2.1.1 区域及其划分
  • 2.1.2 区域经济趋同
  • 2.1.3 区域协调发展
  • 2.1.4 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
  • 2.1.5 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趋同
  • 2.2 制度、制度均衡与制度创新
  • 2.2.1 制度
  • 2.2.2 制度均衡与制度创新
  • 2.3 转型与经济转型
  • 本章小结
  • 3 区域经济趋同理论及其揭示的一般机制
  • 3.1 经济增长理论关于区域经济趋同趋异的假说
  • 3.1.1 新古典区域增长趋同假说
  • 3.1.2 新增长区域趋异理论
  • 3.1.3 简短的分析
  • 3.2 空间经济理论关于区域经济趋同趋异的假说
  • 3.2.1 增长极理论
  • 3.2.2 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3.2.3 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
  • 3.2.4 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型”
  • 3.2.5 威廉姆逊的倒“U”模型
  • 3.2.6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3.3 制度经济学对区域经济趋同趋异的解释
  • 3.4 发展经济学中的区域平衡增长理论
  • 3.4.1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 3.4.2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 3.4.3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理论
  • 3.5 区域经济趋同理论揭示的一般机制
  • 3.5.1 第一个趋同机制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 3.5.2 第二个趋同机制是技术的区际传播、转移和扩散
  • 3.5.3 第三个趋同机制是区域产业结构变迁
  • 3.5.4 第四个趋同机制是市场一体化及其条件下各地区要素流动、分工与交换、竞争与合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 3.5.5 政府以间接手段为主进行平衡的宏观调控,是保证区域间在效率基础上实现公平的普遍规律
  • 本章小结
  • 4 转型中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特殊机制
  • 4.1 中国经济的两个重大转型及其相互关系
  • 4.1.1 中国经济正处在两个重大的转型过程当中
  • 4.1.2 市场化的大规模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发展效应的理论分析
  • 4.2 体制转型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差距一致性的实证检验
  • 4.2.1 国内各区域市场化制度变迁进程差异与其发展差距的一致性
  • 4.2.2 对外开放进程在区域间的差异与区域发展差距的一致性
  • 4.3 加快落后地区的开放和改革进程,促进东西部体制转型的均衡化,这是中国协调区域发展差距的首要机制
  • 本章小结
  • 5 转型中国构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实现机制的制度创新(一)
  • 5.1 加快落后地区市场化制度变迁进程,改变体制转型在东西部的非均衡状况
  • 5.1.1 加快落后地区的对外开放,努力改善西部投资的制度环境
  • 5.1.2 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
  • 5.2 现代信用制度创新与西部的跨越式发展
  • 5.2.1 信用资源开发对西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 5.2.2 信用机制断裂与西部发展机会的丧失
  • 5.2.3 加快现代信用制度创新,打造西部良好的区域形象
  • 5.3 构建产权清晰、定价合理的全国市场一体化机制
  • 5.3.1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创新与东西部公平交易的前提创造
  • 5.3.2 重要资源的市场定价制度与东西部公平交易的基本保证
  • 5.3.3 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与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6 转型中国构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实现机制的制度创新(二)
  • 6.1 转型中国政府区域调控的权威性及其政策目标
  • 6.1.1 转型中国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需要政府调控的权威性
  • 6.1.2 转型中国政府区域调控的权威与各地区非均衡跨越式发展的实践
  • 6.1.3 政府区域经济调控的政策手段及目标
  • 6.2 中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创新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
  • 6.2.1 政府转移支付存在的缘由与功能
  • 6.2.2 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演变及目前存在的扭曲
  • 6.2.3 纠正转移支付制度的扭曲,实现转移支付目标和功能的回归
  • 6.3 区域性税收政策的创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 6.3.1 我国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演变及目前存在的扭曲
  • 6.3.2 税收政策的创新与中西部税收特惠
  • 6.4 进行货币金融政策创新,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 6.4.1 中央银行要给予西部金融机构特殊的信贷政策
  • 6.4.2 设立西部发展基金
  • 6.4.3 先行在西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
  • 6.5 统筹区域发展中“政府失灵”的纠正和防范
  • 6.5.1 政府失灵及其在我国目前区域干预中的表现
  • 6.5.2 我国协调区域发展中“政府失灵”的原因和对策
  •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在主题课程中培养完整的“人”[J]. 当代教育家 2016(12)
    • [2].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J].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03)
    • [3].国外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经验及对山东的启示[J]. 管理现代化 2013(01)
    • [4].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一些思考[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5].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昆山实践[J]. 城市规划 2010(S1)
    • [6].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理论在中国的演变[J]. 商业研究 2010(06)
    • [7].区域图书馆均衡协调发展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12)
    • [8].先提供支持,再尝试引导[J]. 幼儿教育 2012(Z1)
    • [9].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J]. 中国商贸 2011(34)
    • [10].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为例[J]. 中国流通经济 2010(08)
    • [11].论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11)
    • [12].山东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11(02)
    • [13].福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复杂系统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13)
    • [14].创新支县支小金融服务模式 促进全省经济均衡协调发展[J]. 今日财富(金融版) 2009(10)
    • [15].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J]. 学术月刊 2008(10)
    • [16].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09(06)
    • [17].科学发展区域新招[J]. 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 2008(02)
    • [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路径的探索[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9].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区教育“双千计划”目标提前实现[J]. 当代广西 2017(20)
    • [20].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探索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4(06)
    • [21].“均衡协调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行高职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1)
    • [22].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对策机制研究[J]. 当代经济 2017(29)
    • [23].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04)
    • [24].试论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J]. 生产力研究 2009(14)
    • [25].下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均衡协调发展[J]. 湖南教育(上) 2010(12)
    • [26].学以致用 创新求实 凝心聚力促房管事业科学发展[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04)
    • [27].调查发现[J]. 国家治理 2017(16)
    • [28].发挥学会主体作用 推进科协事业发展[J]. 科协论坛 2014(07)
    • [29].对体育教学的点滴感悟[J]. 吉林教育 2015(12)
    • [30].辽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比较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10)

    标签:;  ;  ;  ;  ;  ;  ;  ;  

    转型期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其构建制度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