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镇静安神法与阴阳跷脉法两种不同针灸组穴方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对照研究,探讨针灸组穴的特异性,优化针灸临床治疗失眠的取穴方案,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进一步说明失眠症与脑血流的关系,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机理。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镇静安神法组(30例)与阴阳跷脉法组(30例)。镇静安神法组针刺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对失眠症患者进行治疗,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后留针30~60分钟。阴阳跷脉法组针刺照海和申脉,照海采用捻转补法,申脉采用捻转泻法,针刺后留针30~60分钟。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失眠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失眠病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失眠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评定和比较。同时,治疗前后通过CBS-Ⅱ型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观察两组患者针刺前后各项脑血流参数的变化,并对各参数指标进行分析与对比,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机理。结果:镇静安神法组治疗失眠(心脾两虚型)对失眠病疗效总有效率93.3%,愈显率76.7%,阴阳跷脉法组有效率86.7%,愈显率56.7%,两组在失眠病总疗效和愈显疗效方面均有差异(均为P<0.05)。镇静安神法组对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0.0%,愈显率63.3%,阴阳跷脉法组总有效率73.3%,愈显率56.7%,两组在中医证候总疗效和愈显疗效方面均无差异(均为P>0.05)。两组失眠病积分和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改善情况比较,镇静安神法组疗效优于阴阳跷脉法组(P<0.05或P<0.01)。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镇静安神法组对失眠各项指标(入睡时间、持续时间、夜醒次数、做梦情况、醒后状态、睡眠评价)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阴阳跷脉法组对入睡时间、持续时间、醒后状态、睡眠评价治疗前后有差异(P<0.01或P<0.05),对改善入睡时间、持续时间、夜醒次数、做梦情况镇静安神法组疗效优于阴阳跷脉法组(P<0.01或P<0.05)。经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期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但镇静安神法组更为明显,与阴阳跷脉法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镇静安神法和阴阳跷脉法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能提高失眠患者脑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说明针刺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与改善失眠患者脑血流状况有关,但以镇静安神法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是较阴阳跷脉法更好的治疗失眠的方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定时而发之疾从阴阳跷脉论治[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2)
- [2].电针阴阳跷脉腧穴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肌张力的改善机制研究[J]. 四川中医 2020(05)
- [3].阴阳跷脉的临床应用[J]. 中外医疗 2008(34)
- [4].调阴阳跷脉为主治疗Meige综合征24例[J]. 中国针灸 2008(04)
- [5].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8(09)
- [6].针灸跷脉治疗癫痫机制探析[J]. 中国中医急症 2019(04)
- [7].调阴阳跷脉治疗失眠108例[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07)
- [8].针刺配合隔姜灸阴阳跷脉交会穴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04)
- [9].阴阳跷脉考[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11)
- [10].针刀松解经筋平调阴阳跷脉治疗跗骨窦综合征32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07)
- [11].跷脉的临床应用概述[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01)
- [12].从跷脉探讨治疗失眠之机理及临床应用[J]. 四川中医 2014(03)
- [13].阴阳跷脉临床应用考究[J]. 光明中医 2008(07)
- [14].从阴阳跷脉谈针刺治疗不寐与多寐症[J]. 江西中医药 2008(09)
- [15].阴阳跷脉调节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理论初探[J].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9)
- [16].从“心藏神”论《黄帝内经》睡眠理论[J]. 中医药通报 2010(03)
- [17].从《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失眠的诊治[J]. 中医学报 2017(07)
- [18].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42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0(06)
- [19].对睛明穴的定位和角度认识差异的原因分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06)
- [20].修治人体“11号”:中医方略显神奇[J]. 中华养生保健 2008(01)
- [21].针刺跷脉治疗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机制初探[J]. 天津中医药 2011(01)
- [22].调理阴阳跷脉治疗失眠30例[J]. 四川中医 2012(02)
- [23].针刺调节阴阳跷脉为主治疗暴盲2例[J]. 广西中医药 2012(01)
- [24].论睡眠的生理基础[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2)
- [25].跟痛症临床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01)
- [26].浅论调卫健脑在治疗不寐中的作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11)
- [27].论“失眠”之证治[J]. 中医药信息 2014(01)
- [28].试论跷脉之“根结”[J]. 环球中医药 2014(08)
- [29].强直性脊柱炎与阴阳跷脉关系的理论探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0)
- [30].国医大师路志正路氏八段锦功法特点和所蕴含的“调升降”学术思想[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