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社会防卫论的启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代中国以及古伊斯兰。当时的一些法学家主张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的思想可以看作是新社会防卫论的最初来源。到了19世纪后半期,由于原有的法学理论注重理论思辩,对现实中的犯罪防控作用甚微,于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学科理论——实证主义法学诞生并兴起,其中实证主义法学关于社会防卫思想的阐述使得新社会防卫论初具雏形。然而到了20世纪中期,格拉马蒂卡完全否定了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提出社会防卫理论,并发展成社会防卫学,但是该学说由于过于激进而遭到其他法学家的强烈抨击。为缓和这种紧张矛盾,马克·安塞尔调和两者观点,形成了温和的新社会防卫理论。新社会防卫论主张开展“非犯罪化”和“非刑事化”的人道主义刑事政策运动。该理论认为,对罪犯适用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教育、挽救,从而使之重新社会化,以达到防卫社会的最终目的。安塞尔摈弃了社会防卫论的激进观点,承认刑事责任与刑法,并主张根据罪犯人格处以惩罚措施。他认为死刑和短期监禁刑不利于罪犯的重新社会化,因而强烈反对死刑和短期监禁刑,致力于监狱制度改革,提出了采取刑罚替代措施来帮助罪犯再社会化。他还将被害人纳入到犯罪研究中,受其影响,后来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被害人学。安塞尔的新社会防卫论对西方国家的刑法改革和刑事政策影响深远,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刑法修改,有的国家甚至将其直接命名为社会防卫法。该理论还推动了“社会防卫中心”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受该理论的间接影响,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严打”政策的合理性,并推行宽松的刑事政策。借鉴新社会防卫论的积极成果的意义在于完善我国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即在严格的刑事政策方面,应当采取诸如提高有期徒刑和数罪并罚时的法定最高刑和从严掌握假释、缓刑条件等其他更为合理的制度来有效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在宽松的刑事政策方面则通过限制死刑、建立日额罚金制、“前科消灭”制度和设立并完善被害人补偿制度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教育、感化、挽救罪犯,帮助他们重新社会化,最终达到防卫社会的目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刑事政策与新社会防卫论——浅评卢建平教授《刑事政策与刑法》[J]. 法制与社会 2008(17)
- [2].新社会防卫论视角下规制暴力恐怖犯罪的制度反思[J]. 法制与社会 2015(03)
- [3].新社会防卫论及其对我国刑事政策的启示[J]. 理论探索 2017(02)
- [4].国际反恐领域预防性刑事法之建构——以国际航空安保公约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 2017(08)
- [5].社区矫正的犯罪学分析[J]. 商品与质量 2011(S1)
- [6].犯罪机会控制策略的兴起[J].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20(06)
- [7].打击恐怖主义犯罪之刑事政策理论思辨[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5(10)
- [8].我国保安处分制度刑法化浅析[J]. 知识经济 2011(10)
- [9].浅析保安处分[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0)
- [10].轻罪刑事政策与我国刑事检察工作[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04)
- [11].当代刑事责任论的基本元素及其整合形态分析[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3(01)
- [12].文化的视角:大陆法系国家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J]. 理论界 2012(04)
- [13].刑法主观主义: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双重清理[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6(03)
- [14].保安处分的多维度考察与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5].国际化视野下惩治民用航空领域犯罪刑事政策之考察[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6(03)
- [16].秩序与规则之间——检察权在宽严相济命意下的运作探析[J].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0(02)
- [17].救赎的虚妄:从龙勃罗梭与托尔斯泰之争看实证主义犯罪学[J]. 刑法论丛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