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伍慧明的《骨》中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协商 ——拉康式解读

论伍慧明的《骨》中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协商 ——拉康式解读

论文摘要

《骨》是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唐人街梁家在二女儿自杀后所经历的种种心理创伤与身份危机。《骨》在1993年首度出版后很快成为流行全美的畅销书,读者的阅读热情也持续了近20年。《骨》被广泛收录于各种作品集中:同时文学评论界的研究热情也是有增无减。在仔细阅读文本、钻研历史语境后,本文通过以讲述并记忆家庭故事与族裔背景的方式来解读华裔美国人身份问题,帮助其走出困境的方式,细读文本,钻研理论,联系社会文化语境,阐释本文的中心论点——身份是动态中不断形成的。本文关注小说主角的分裂的主体性与身份问题,通过运用主体发展过程中“想象式、象征式与真实式”的拉康式心理分析理论,证明追寻单一的稳定的族裔身份是徒劳的、无止境的。在拉康杜撰的主体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真实式是遥不可及的,经过最初的镜像或家庭映像,其后的“以父之名,”最后以语言系统外的主体的“完整的言语”形式,才能实现追求真实的主体性。本文论点即某一固定的族裔身份是分裂的,主体性是在不同语境下主体间形成与再生的。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国内外文献综述组成第一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拉康式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本章中考证拉康的Ecrits一书以及其他拉康理论批评家对主体三个阶段的术语界定。第三章主要关注婴儿以及童年时期的梁家长女莱拉的成长经历。缺少父爱与母爱,婴儿与童年时期不完整的家庭给她的个人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失去妹妹安娜后她产生了严重的自我分裂。第四章分析文本中重复出现的几类文化符号与象征,如华裔美国人的命名过程,唐人街的隐性叙事(“契纸儿”与家庭秘密),认为:分裂的、动态的主体永远处于产生过程中,并非是永恒不变。第五章中产生于表意断裂处的真实的主体体现于“我思故我不在”之处;主体的问题与旧的语言结构的解构以及新的语言结构的创造紧密相关,正如梁家前门油漆上的门牌号‘’Updaire"所预见的新的语言形式。真实的主体恰存在于新的言语中。最后在结论中重述拉康主体性的三个阶段对主体身份认同的决定作用,印证主体身份形成的他者化过程。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ONT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Fae Myenne Ng and Bone
  • 1.2 Literature Review
  • 1.2.1 Researches Abroad
  • I 2.2 Researches in China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ckground—Lacanian Psychoanalysis on Subjectivityand Intersubjectivity
  • 2.1 The Imaginary
  • 2.2 The Symbolic
  • 2.3 The Real
  • Chapter Three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Americans' Ideal Self—theImaginary
  • 3.1 Leila's Familial Role as Mah's Eldest Daughter
  • 3.2 Chinatown "Double"
  • Chapter Four The Verbal Subject—Immobility
  • 4.1 Naming Chinese Americans
  • 4.2 Ethnic Invisibility and Absent Chinatown Narratives
  • 4.2.1 "Paper Son" and Paper Grand-daughter
  • 4.2.2 Family Secrets and Secret-sharers
  • 4.2.3 Chinatown "Thieves"
  • Chapter Five The Irretrievable Subject—the Real
  • 5.1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Illusory Home
  • 5.2 Second Generation's Doubly Dislocated Home in Chinatown
  • 5.2.1 Leila's Mobility in Home-seeking
  • 5.2.2 Ona's Suicidal Destruction of the Conflicting Identity
  • 5.2.3 Nina's Exile from Chinatown,out of the Dilemma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王大的成长看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尴尬和出路[J]. 海外英语 2017(08)
    • [2].孑然局外:华裔美国人的尴尬视角[J]. 看世界 2020(16)
    • [3].经济上囊括与社会政治上驱逐——论《唐老亚》对华裔美国人精神和文化形象的重建[J]. 榆林学院学报 2014(01)
    • [4].以米勒的“重复理论”分析《中国佬》中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构建[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02)
    • [5].谁是华裔美国人?——评黄哲伦剧作《刚下船的人》[J]. 人文丛刊 2012(00)
    • [6].解析《骨》中华裔美国人身份的构建历史[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0)
    • [7].解读华裔美国人的几种刻板形象[J]. 电影评介 2012(02)
    • [8].《华裔美国人》幕后探班[J]. 疯狂英语(中学版) 2008(08)
    • [9].从《骨》中的三对父女关系看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10].中美互动中的跨文化容通问题——从美国华裔说开去[J]. 中美人文学刊 2017(01)
    • [11].早期华裔美国人的生存困境——水仙花的短篇小说《中国的以实利玛》的主题分析[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 [12].亚裔美国人为何总少声音[J]. 博览群书 2011(10)
    • [13].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文化的翻译[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5(11)
    • [14].国外为何鲜有“奇葩证明”[J]. 齐鲁周刊 2015(27)
    • [15].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论《女勇士》的文化属性[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6].微博[J]. 法律与生活 2012(12)
    • [17].从伍慧明的小说《骨》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历史与文化创伤[J]. 科技信息 2013(10)
    • [18].查理与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之路[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06)
    • [19].四个华裔美国人的跨文化故事[J]. 国际人才交流 2014(07)
    • [20].美式“虎妈”教育:19个州允许老师体罚学生[J]. 考试(新英语) 2012(12)
    • [21].虎妈妈的“战”歌[J]. 读者(原创版) 2011(03)
    • [22].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建构——以美国华裔小说人物为例[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3].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J]. 文学评论 2008(06)
    • [24].怀旧、疏离与和解——《女勇士》中的故国文化寻觅[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5].做一个“看得见”的爸爸(下)[J]. 时尚育儿 2014(12)
    • [26].唐人街文化对华裔美国人的消极影响[J]. 科技信息 2011(24)
    • [27].《爱的痛苦》叙事者痛苦之源:身份协商视角(英文)[J]. 青年文学家 2012(01)
    • [28].从中国移民到华裔美国人的转变之路——身体社会学视阈下的《金山勇士》[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9].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翻译的思考[J]. 海外英语 2015(08)
    • [30].男权围城里的他者[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03)

    标签:;  ;  ;  ;  ;  

    论伍慧明的《骨》中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协商 ——拉康式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