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富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生产力
富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郑宇龙,牟传龙,王秀平[1](2019)在《四川盆地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地球化学及有机质富集模式——以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有机质丰度决定着页岩生烃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影响着储层吸附能力及储集空间的大小,是储层含气性的决定因素。有机质富集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古氧相及沉积速率、成岩降解等对其都有影响,其中古生产力决定有机质数量,古氧相是有机质保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两者是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为厘清五峰组—龙马溪组垂向沉积环境演化及有机质丰度差异原因,对四川盆地南缘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上奥陶统临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剖面进行实测及连续采样,并开展了岩石矿物学及详细沉积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Al/(Al+Fe+Mn)值、Ce异常、Eu异常指示非陆源硅主要为生物成因,SiO_2、Si_(xs)与CaO、TiO_2含量的强负相关性表明硅质含量受陆源输入量及古水深控制;Mo/TOC值与Mo/U值指示五峰组沉积初期具有强滞留环境,而有机质富集层段主要在半滞留环境下沉积形成;斑脱岩密集层段较高古生产力表明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有提升作用;总有机碳与古氧相代替系数的高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富集整体主要受古氧相控制;而古生产力代替系数整体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不高是由于生境类型的差异及陆源输入量与古生产力、古氧相的利弊关系导致对古生产力有利的沉积环境往往对应较差的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沉积阶段有机质富集模式不同。非灭绝期为低陆源输入量的深水环境产生的良好缺氧条件;第一幕灭绝期(五峰组沉积末期),成烃母质生物勃发、强"海洋雪"作用以及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致使有机质十分富集;第二幕灭绝期(龙马溪组沉积初期),高成烃母质生物沉降速率加之大量有机质在水底分解消耗氧化剂的同时,分层水体阻碍O_2补给造就的水底长期极度缺氧环境,致使该时期有机质极为富集。(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汉卿[2](2019)在《渤海湾盆地垦利10-4油田沙叁上段砂体富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近系沙叁上段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是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的重要储层,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统计砂地比等数据,并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垦利10-4油田沙叁上段辫状河叁角洲砂体迭置类型及砂体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沙叁上段为一套完整的叁级层序,其内部依次为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井间对比剖面显示,LST时期砂体以Ⅰ型河道为主,河道切割迭置特征明显;TST时期砂体以Ⅱ型河道为主,河道呈迭置特征,切割作用不明显;HST时期砂体以Ⅲ型河道为主,几乎不存在切割迭置特征,河道间相互分离。迭置特征和富砂规律主要受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研究其富砂规律对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4期)
葛旭[3](2018)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及富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为研究区,开展了煤层气地质与储层综合研究工作,采集区内煤矿与煤层气井下煤岩样品,进行煤岩煤质、显微组分、扫描电镜、压汞实验、液氮吸/脱附实验和等温吸附等系统性实验。结合地质资料和煤层气测井、录井、试井及测试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煤层气地质、储层物性特征和含气性特征,探究成藏演化过程对煤层气储层物性及含气性的控制机理,建立了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系统研究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含煤地层沉积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和煤储层发育及展布特征,阐明了准南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2)基于压汞实验、液氮吸/脱附实验和扫描电镜等实验,定量表征了煤孔隙分布、形态与结构特征及对渗透性的影响,系统揭示了煤储层吸附孔和渗流孔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伴随煤体结构被破坏的程度增大,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分形维数均呈增大趋势,孔隙结构复杂性增强。(3)开展了准南地区埋藏演化史、热史和生烃史的数值模拟,明确该地区煤储层演化特征,并建立煤储层成藏演化模式,揭示了储层埋藏史热史生烃史演化过程对煤储层孔渗特征的影响及生烃过程中阶段生气量对含气性的控制机理。(4)通过利用地球物理测井法,Kim法以及朗缪尔吸附法等多种含气量模型综合预测煤储层含气量,优化并构建了适用于准南地区煤储层含气量的预测模型,并结合实测含气量数据进行验证,效果较好。(5)系统剖析了准南地区煤层气含气性特征、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构建了准南地区煤层气在构造、煤层埋深、顶板岩性等多因素控制下的综合成藏模式,确定了褶皱和断层为煤层气富集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向斜轴部>逆断层周边>向斜周边>背斜周边>逆断层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12-01)
周磊,王宗秀,李会军,张林炎,张凯逊[4](2018)在《川东—武陵山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质富集、保存对页岩气资源评价、勘探选区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川东—武陵山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和沉积岩石学方法和技术对牛蹄塘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来源及古环境演化进行了分析,对川东—武陵山地区页岩有机质富集和保存条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蓝藻、红藻、褐藻等自生海洋藻类;相比于牛蹄塘组高位体系域,在牛蹄塘组海侵体系域页岩沉积期,温暖湿润的古气候和大规模海侵使得海平面快速上升,海侵导致深水陆棚、斜坡甚至部浅水陆棚处于贫氧—缺氧环境,该深水贫氧—缺氧还原环境(部分硫化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在川东—武陵山地区上形成大面积富有机质页岩。(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商斐,陈睿倩,赵泽辉[5](2018)在《松辽盆地嫩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探讨——以嫩江组一、二段油页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模型推演与地质研究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以松辽盆地白垩系嫩江组一、二段发育的富有机质页岩(油页岩)为例,重点利用松科1井(南孔)嫩江组取芯井已有测试分析资料,综合有机碳(TOC)含量、黄铁矿硫同位素、全岩元素,以及相关测井、地震资料,综合探讨分析了嫩江组油页岩的成因机制以及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认为(1)海水对湖盆的侵入很可能不是松辽盆地嫩江组油页岩形成的直接诱因。相反,由于富氧表层海水对湖底的影响,"海侵"发生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保存;(2)嫩江组泥岩内存在全盆地广泛分布的火山凝灰岩沉积,且通常与油页岩呈共生关系。古松辽湖盆生产力的提升与火山灰输入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如磷、铁等直接相关;(3)嫩江组油页岩的形成很可能与火山灰瞬间大量输入所诱发的湖盆水体富营养化事件有关。油页岩含油率分布规律显示在湖盆生产力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沉积区水体深度越深、越远离河流碎屑输入,则有机质的富集保存条件越好,油页岩品质越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温兆翠,刘明银[6](2018)在《煤层气分布赋存主控地质因素与富集模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煤炭资源赋存丰富,为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对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对煤层气分布赋存的主控地质因素展开研究,再对煤层气的富集模式进行阐述,旨在为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能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胡永[7](2018)在《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高倾角煤层气富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富,本文通过梳理阜康矿区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和水动力环境情况,探讨矿区高倾角煤层气富集模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8年12期)
黎华继,周文雅,代平,詹泽东[8](2018)在《川西拗陷致密河道砂岩气藏类型及其高产富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川西拗陷中侏罗纪沙溪庙组气藏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致密河道砂岩的非均质性不断凸显,已有的对天然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已无法继续有效指导气藏开发的评价选区,如何寻找潜力河道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东斜坡沙溪庙组气藏已开发河道的动静态特征,详细解剖河道砂的古今构造、断砂配置,分析储层品质对产能的影响,结合气水分布、地层压力、产出流体等特征对河道砂气藏进行分类,并提炼河道砂气藏的高产富集模式。结论认为:(1)东斜坡沙溪庙组气藏整体为受河道控制的岩性气藏,划分为构造—岩性气藏、岩性—构造气藏、岩性气藏3种类型;(2)明确了东斜坡沙溪庙组气藏主要受断层、河道砂、构造、储层物性4大因素的控制;(3)东斜坡区沙溪庙组气藏高产河道具有2种高产富集模式,即构造主控模式和岩性主控模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8年02期)
籍立新[9](2018)在《基于分离-富集模式的反相二维色谱制备分离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化学成分组成极为复杂。建立一种可系统性、高效、高通量的分离制备中药成分的方法是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先决条件。色谱技术作为常用的分离制备手段在现代中药研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色谱分离难以实现中药成分高通量、系统性分离制备。在中药成分制备领域,专业化的二维制备色谱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及其装置的研制尚未见报道,常规的液相色谱在分离制备过程中上样量少,有效部位获得的物质量少和重复性差、系统性及在线操作手段复杂等,制约了中药有效成分的系统性认知、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创制。本文在“中药化学成分系统分离策略及设备研究”的基础上,以甘草黄酮富集物为对象,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基于分离-富集模式的反相二维色谱仪-制备色谱工厂(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y Platform,PCP)为手段,色谱分离专家系统软件XTool色谱进行条件优化,通过上样量和富集次数等参数考察,建立了一个可重复获得有效部位,高通量,系统性分离制备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具体结果如下:1.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富集。4 kg乌拉尔甘草根粉碎后通过90%乙醇浸透提取,得到甘草黄酮提取物598 g。通过利用对黄酮类化合物有特异性吸附的聚酰胺色谱填料和LH20葡聚糖凝胶色谱填料进行富集除杂,得到甘草黄酮富集物17.2 g,得率为24%,总黄酮含量为47.8%。2.以实验室自主研发二维制备色谱-制备色谱工厂(PCP)为手段,通过色谱分离专家系统软件XTool预测分离条件,建立以C_(18)为分离、富集填料,甲醇/水、乙腈/水为一维、二维分离流动相,水为富集稀释液,梯度洗脱流速和稀释富集液的流速均为21mL/min,上样量300 mg,富集次数3次的二维色谱分离制备甘草黄酮的方法,其分离过程具有良好的重现性。3.应用建立方法进行PCP分离制备,对得到的部位进行检测分析,最终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分析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分别得到以下纯化合物1:甘草苷(12mg)、2:甘草素(30 mg)、3:芒柄花黄素(10 mg)、4:刺甘草查尔酮(12 mg)、5:7,4'-二羟基黄酮(25 mg)、6:4'-O-[β-D-apio-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liquiritigenin(22 mg)、7:异甘草素(15 mg)、8:甘草酚(10 mg)、9:甘草香豆素(15 mg)。(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梁峰[10](2018)在《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模式及有利区优选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重点,以大量的露头、资料井和评价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实验分析,系统分析了页岩的沉积及储层特征,明确了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的主控因素,查明了影响页岩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详细解剖了威远、长宁和巫溪地区页岩气藏特征,明确了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建立南方海相页岩气“甜点区”评价体系,并优选了页岩气的建产区,对我国中上扬子地区有利区、建产区的优选及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笔石生物年代地层划分为标准,针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重点剖面及钻井开展了系统的笔石生物地层划分工作。以蜀南、黔渝和川东北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明确了叁个不同区域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时间上的差异。蜀南的威远地区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于LM1-LM8,长宁地区主要沉积于WF2-LM4阶段,富有机质页岩沉积中心随时间向北逐渐推移。黔渝地区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于WF1-LM4阶段,厚度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焦页1井及其周边区域,越靠近南部海岸线,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结束的时间越早,但在北部的华蓥山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较薄;川东北地区呈现整体抬升的趋势,其中巫溪地区是该地区的沉积中心,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时间从WF2-LM9早期,厚度大。总体而言,四川盆地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存在两个厚度中心,富有机质页岩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富顺—永川和川东的武隆—石柱地区。系统总结了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中孔隙特征,把页岩孔隙划分为有机质孔、粘土矿物间孔隙、草莓状黄铁矿晶间孔、溶蚀孔等,其中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有机质是页岩孔隙度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通过对比不同层系(五峰组—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页岩)、不同构造区域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发现(1)页岩有机质内孔隙孔径越大,有机质含量越高,对页岩孔隙的保存越不利;(2)页岩最大古埋深越大,生烃能力开始下降的时间越早,越不利于页岩中孔隙的保存;(3)区域构造条件越复杂,保存条件越差,越不利于页岩中孔隙的保存。建立了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模型,划分了有机质孔隙发育阶段,分别为:(1)有机质孔隙极发育阶段;(2)有机质孔隙破坏阶段;(3)有机质孔隙强烈破坏阶段。总结认为,页岩孔隙发育的有利区主要集中在最大古埋深相对较小、构造位置相对平缓以及压力系数较高的区域。系统解剖了威远、长宁和巫溪页岩气田的页岩储层段的构造、沉积、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物性和含气性等特征,发现不同地区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威远页岩气田总体上埋深较大,厚度分布相对稳定,保存条件较好,总体利于页岩气的富集,威远地区古隆起的存在影响了页岩的地化指标和储层的各项基本参数,近期的勘探成果表明,在远离古隆起区的拗陷区域页岩气井产量较高,表明优质储层的展布是该地区页岩气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长宁地区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是构造保存条件,距离剥蚀区越远,越有利区页岩气的富集。巫溪地区虽然页岩厚度较大,但区域内构造运动强烈,保存条件相对较差,且总体孔隙度偏低,压力系数亦较低,不利于页岩气的最终成藏。以页岩沉积展布、储层发育情况、页岩气保存条件等页岩气富集条件为基础,结合页岩气的工程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建立了以目标层、条件层和参数层的甜点区优选及预测的参数体系,对页岩的地质参数、可压性和经济指标进行了赋值及权重打分,优选了石柱—涪陵、富顺—永川、长宁、威远等7个页岩气建产的有利区及接替区块,并进行了排序,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参考打分顺序开展,本文优选的有利区是中国未来几年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29)
富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近系沙叁上段辫状河叁角洲沉积是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的重要储层,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统计砂地比等数据,并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垦利10-4油田沙叁上段辫状河叁角洲砂体迭置类型及砂体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沙叁上段为一套完整的叁级层序,其内部依次为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井间对比剖面显示,LST时期砂体以Ⅰ型河道为主,河道切割迭置特征明显;TST时期砂体以Ⅱ型河道为主,河道呈迭置特征,切割作用不明显;HST时期砂体以Ⅲ型河道为主,几乎不存在切割迭置特征,河道间相互分离。迭置特征和富砂规律主要受湖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研究其富砂规律对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郑宇龙,牟传龙,王秀平.四川盆地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地球化学及有机质富集模式——以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2].赵汉卿.渤海湾盆地垦利10-4油田沙叁上段砂体富集模式[J].断块油气田.2019
[3].葛旭.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及富集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4].周磊,王宗秀,李会军,张林炎,张凯逊.川东—武陵山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J].地质力学学报.2018
[5].商斐,陈睿倩,赵泽辉.松辽盆地嫩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探讨——以嫩江组一、二段油页岩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温兆翠,刘明银.煤层气分布赋存主控地质因素与富集模式解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
[7].胡永.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高倾角煤层气富集模式[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
[8].黎华继,周文雅,代平,詹泽东.川西拗陷致密河道砂岩气藏类型及其高产富集模式[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8
[9].籍立新.基于分离-富集模式的反相二维色谱制备分离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8
[10].梁峰.中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模式及有利区优选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