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原子及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氢、氧原子及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原子、分子同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是多相催化,气体腐蚀以及晶体生长等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中异相催化的迅猛发展,气-固表面相互作用动力学更引起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本论文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原子和双原子分子通过5-参数Morse 势和改进推广的LEPS 势方法研究了原子、分子在过渡金属平坦和缺陷表面的吸附扩散的动力学行为。本论文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气固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本论文研究所要用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表面簇合物模型。第二章应用5-参数Morse 势(简称5-MP)研究了氧原子在Mo、W 两种BCC 金属表面的吸附和扩散。第三章再次应用5-MP 方法深入研究了H-Pd(311)体系,并利用改进推广的LEPS势研究了氧分子在Cu 表面的吸附解离特性。本论文的主要成果: 1. 应用5-MP 系统地研究了O 原子在Mo 低指数表面及(211)高指数表面的吸附和振动。对O-Mo(110)体系,氧的吸附位问题一直是各种实验方法争论的焦点,本文的理论计算结果显示氧原子在低覆盖度下优先占据三重位,同时,本文排除了优先吸附于长桥位的可能性。Mo(211)表面是一个有着皱褶-沟槽结构(ridge-and-trough structure) 的开放表面,与别的台阶面相比,此台阶面台阶非常短。氧在该表面的吸附较为复杂,至今氧的吸附位仍未确定。本文的计算结果显示在零覆盖度下,该体系存在两种稳定吸附位赝式三重位H3 和长桥位,但是由于位密度和空间掩蔽效应的影响,本文推测在实际的吸附过程中,氧原子趋向于占据三重位。我们对该体系的研究对实验上存在的疑问提供了很好的解答。【本文已发表在《化学学报》2004,Vol.62, 1397-1404】2. 氧原子在W 表面吸附的实验研究较多,但是氧的吸附位问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而该体系的理论研究很少。由于Mo, W 两种金属同为BCC 晶格,因此我们在研究了O-Mo 体系之后,再次采用5-MP 对O 原子在W 低指数表面及(211)高指数面上的吸附和振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对O-W(110)体系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氧优先吸附在三重位,随着覆盖度增加长桥位才会被占据。对O-W(211)体系,对比O 在Mo(211)表面三重位的垂直和平行振动频率(⊥76.7 meV, ∥57 meV), 结合本文的计算结果,我们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气-固表面相互作用体系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气态原子分子表面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
  • 第三节 表面簇合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氧原子在金属 Mo 及W 表面吸附和振动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氧原子在Mo 表面上的吸附和振动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氧原子在 W 表面上的吸附和振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 及02在 Pd, Cu 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氢在 Pd(311)表面吸附扩散的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氧分子在 Cu 表面的吸附和解离
  • 参考文献
  • 附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氢在钢铁表面吸附以及扩散的研究现状[J]. 表面技术 2020(08)
    • [2].溶液表面吸附实验的再讨论[J]. 大学化学 2018(10)
    • [3].高岭石表面吸附铅和镉的模拟计算[J]. 矿产综合利用 2020(05)
    • [4].高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的分子模拟[J]. 广东化工 2014(14)
    • [5].金属纳米锥表面吸附分子分布的数值模拟[J]. 计算物理 2011(01)
    • [6].聚氧化乙烯在溴化钾表面吸附后的形貌研究[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7].煤炭表面吸附甲烷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20(05)
    • [8].基于表面吸附固定法构制孔雀石绿免疫传感器的研究[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2(05)
    • [9].低温环境下煤表面吸附的均匀性试验[J]. 科技导报 2014(31)
    • [10].水在金属镁表面吸附的第一原理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11].化学镀钴合金薄膜表面吸附[J]. 中外企业家 2014(03)
    • [12].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吸附性质[J]. 物理化学学报 2013(02)
    • [13].用Origin软件处理“溶液表面吸附的测定”实验数据[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03)
    • [14].微生物在矿物表面吸附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4)
    • [15].气体分子在Co-BN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7(03)
    • [16].温度对GaN(0001)表面吸附生长TiO_2分子的影响[J]. 功能材料 2016(10)
    • [17].单相碳化铁的制备及其表面吸附性质[J]. 催化学报 2012(05)
    • [18].表面吸附污染对多晶铜和金功函数的影响[J]. 电子显微学报 2018(03)
    • [19].AlN在α-Al_2O_3(0001)表面吸附过程的理论研究[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9(05)
    • [20].F~-在γ-Al_2O_3(11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5(02)
    • [21].Rh在CeO_2(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0(03)
    • [22].H_2S对Hg在CeO_2表面吸附的影响机理[J]. 能源工程 2016(03)
    • [23].重力对金纳米颗粒在生物膜表面吸附影响的荧光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5(03)
    • [24].O_2在δ-Pu(100)表面吸附行为的第一原理研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3(06)
    • [25].NO分子在金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J]. 中国科学:化学 2011(03)
    • [26].黄铜矿物表面吸附细菌的研究[J]. 化工进展 2008(08)
    • [27].沥青质在石英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2(01)
    • [28].CO_2在La_2O_3(011)表面吸附和活化的DFT计算[J]. 山西化工 2011(03)
    • [29].甲醇在Pt-Cr-Cu(111)表面吸附的量子化学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30].氨基酸及多肽在方解石表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标签:;  ;  ;  ;  

    氢、氧原子及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