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皇甫川流域,水沙关系曲线,C-Q环路,悬移质
水沙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黎铭,张会兰,孟铖铖[1](2019)在《黄河皇甫川流域水沙关系特性及关键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中游皇甫川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60—2015年的实测日径流和日悬移质输沙量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水沙关系曲线法两种方法,对研究区洪水悬移质泥沙的环路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1亿m~3,平均输沙量为0.31亿t,均呈显着下降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0.033 1亿m~3/a和0.0101亿t/a;1979、2003年为水沙系列转折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性;多年水沙关系曲线可用幂指数拟合,水沙关系未出现明显偏离;植被恢复和水保工程对流域泥沙减少起到重要作用;典型洪水场次条件下水沙C-Q(Concentration-Discharge)环路表现为顺时针、逆时针、逆"8"字形、正"8"字形和线形5种类型,分别描述了次洪水泥沙输移的不同特征。(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张金萍,肖宏林,张鑫[2](2019)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和信息熵的水沙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及其细部演化特征,利用黄河中游控制性水文站——潼关水文站1919—2015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作为研究数据,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径流和泥沙随机变化的复杂性,并运用信息熵理论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上径流和泥沙分解序列及原始序列的熵值、径流与泥沙各分量与其原始序列之间的互信息、径流与泥沙之间的互信息。结果表明:潼关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具有显着下降的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某种同步变化关系;径流量与输沙量的长周期分量及趋势项互信息较大,因此水沙关系宜采用长周期研究,趋势项分量数据信息阐述原始序列数据信息比较可靠。(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廖凯涛,胡建民,宋月君,冯明军,郑海金[3](2019)在《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及水沙响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濂江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托GIS和Fragstats平台与长时间系列水沙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径流呈减少趋势,泥沙呈增加趋势。流域内以有林地为主,面积增加最显着的是经果林。景观水平上,斑块面积均方差(PSCV)、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与径流呈现正相关,蔓延度指数(CONTAG)与径流呈现负相关;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景观边缘密度(ED)、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指数(AWMSI)、香浓多样性指数与径流呈现负相关。类型水平上,耕地的斑块面积(CA)、ED与径流呈负相关,与泥沙呈现正相关;有林地的形状指数(PSCV、AWMSI)与径流呈正相关,CA与泥沙呈现正相关,NP、PD与泥沙呈现负相关;灌木林的CA、ED与径流呈负相关;经果林的所有的指数与径流均呈现正相关,与泥沙呈现负相关性;同时,草地的NP、PD与径流呈现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林秀芝,董晨燕,苏林山,胡恬[4](2019)在《黄河小北干流冲淤与水沙响应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实测大断面资料,给出了1974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不同时段、不同河段的沿程冲淤量,分析了2003年以来该河段持续冲刷的原因,并对不同水沙搭配组合与小北干流冲淤量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74年叁门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以来,黄河小北干流的冲淤变化主要受来水来沙条件影响,基本保持非汛期冲刷、汛期淤积的特点。2003—2016年受上游汛期来沙量大幅减小的影响,沿程各河段汛期淤积量明显减小,在非汛期冲刷量减小不多的情况下,运用年各河段均为持续冲刷。②汛期水沙搭配组合中含沙量对冲淤量的影响程度更显着,运用年内水沙搭配组合中含沙量和流量对冲淤量的影响程度相当。(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5期)
赵巧巧[5](2019)在《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植被恢复状况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窟野河、无定河、延河和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1995、2005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数据,明确退耕前后四个典型流域的六种(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利用2000、2010和2018年植被生长旺盛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流域植被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1960-2016年四个流域控制水文站的实测资料、收集到的已经出版或者共享的有关该区的径流侵蚀产沙资料,运用多种经典统计方法来研究1960-2016年四个典型流域的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定量研究径流量、输沙量对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以及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量、输沙量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地分布在窟野河流域的中北部、无定河流域上中游、延河流域整个区域,尤其是在流域东部以及北洛河流域北部地区明显增加。并且,四个典型流域的耕地动态度均为负值,说明其面积都在减少;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动态度都为正值,说明这两种土地利用面积在增加。从转移矩阵分析来看,四个典型流域在1995-2005年,2005-2015年和1995-2015年3个时段都有较多的耕地转化为草地,尤其是在1995-2005年期间,转化面积分别是407.03 km~2、1497.35 km~2、943.75 km~2、1631.94 km~2。(2)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的NDVI时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植被生长旺盛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典型流域的NDVI都在增加,增加量最明显的区域为窟野河北部、无定河东南部、延河东北部和北洛河北部;四个典型流域NDVI在(0,0.3]区间的稀疏植被覆盖面积都在不断减少,窟野河、无定河、延河和北洛河分别减少了58.71%、47.21%、2.74%和3.16%,减幅最大的是窟野河流域;NDVI在(0.7,1]区间的高植被覆盖面积都在不断增加,分别增加了6.1%、2.43%、50.17%和19.13%,增幅最大的是延河流域。从年际变化看,四个典型流域2000-2016的年NDVI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北洛河(0.43)>延河(0.34)>窟野河(0.23)>无定河(0.22),北洛河的植被覆盖状况最好;典型流域的NDVI波动趋势与降水具有一致性,但有一定的滞后,在窟野河和无定河流域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比较敏感。(3)1960-2016年,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径流量突变年份分别是1994年、1981年、2003年和1998年,而输沙量分别在2002年、2000年、2006年和2005年发生了突变。通过“水文法”分析,发现偏北的窟野河和无定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如水土保持和环境恢复运动)在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中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而对于偏南的延河和北洛河流域,降水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减少作用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四个典型流域各区域NDVI变化与径流量、输沙量关系相对复杂:在延河和北洛河流域的径流呈减少趋势,但二者相关性较差;四个典型流域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和年均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NDVI和输沙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64、-0.588、-0.457、-0.77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严宇红,黄维东,吴锦奎,黄晨璐[6](2019)在《疏勒河流域泥沙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沙是影响河流健康和水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水文要素和下垫面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实施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后,部分河流的泥沙含量大幅减少,但在河西内陆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西端的疏勒河流域,受降水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泥沙呈增加趋势。应用疏勒河流域实测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水文统计法、差积曲线法、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非线性复相关模型法等方法,分析了流域泥沙时空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疏勒河干流昌马堡站年输沙量为333. 5×104t,至下游潘家庄站减少到223. 5×104t;党河党城湾站年输沙量为76. 56×104t,至下游沙枣园站增加到121. 3×104t;疏勒河干流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8月,占全年的81. 9%~84. 0%,党河流域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92. 3%;流域泥沙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突变点1998年以后,年输沙量增加了86. 3%~148. 2%。建立了潘家庄站降水—泥沙、径流—泥沙以及年输沙量—年径流量—年最大洪峰流量关系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 717~0. 858。流域出山口以上对泥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降水,出山口以下主要是修建水库、水电站、引水工程、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影响。随着国家对内陆河流域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的日益关注,以及全国河长制的推行,河流生态健康已经提上日程,研究疏勒河流域泥沙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对国家实施西部生态安全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1期)
林姿,史东梅,娄义宝,蒋光毅,彭旭东[7](2019)在《岩溶区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发育及其水沙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作用对坡面径流泥沙和细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以煤矿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法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重力作用对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细沟发育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过程分为面蚀(产流3 min内)和细沟侵蚀阶段,其中细沟侵蚀存在扩张(产流3~24 min)、过渡(产流24~30 min)和稳定(产流30 min后)3个发展过程,细沟最快出现为4s、最慢为97s,二者出现时间约相差24倍。(2)重力作用是影响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及其波动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对工程堆积体边坡总产沙量贡献在17.41%以上,最高可达99.60%;初步判定,重力作用对边坡细沟发育影响作用明显的临界径流条件为20 L·min~(-1),临界坡度条件为35°。(3)重力作用造成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由短向长、由浅向深、由窄向宽发展,坡面细沟沟宽在7.89~19.73 cm之间,沟深在2.17~6.73 cm之间,宽深比在2.12~4.36之间,细沟密度在1.35~3.00m·m~(-2)之间;径流作用主导细沟深度发育,而重力作用主导细沟宽度发育;边坡细沟密度随放水流量及坡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产沙特征、影响因素及土壤侵蚀量测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永山,贾晓鹏,马启民,斯庆毕力格,王海兵[8](2019)在《孔兑沙漠小流域高含沙洪水水沙关系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毛布拉孔兑苏达尔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上游十大孔兑流域是风水复合侵蚀十分严重的区域,以高含沙洪水为典型特征,水土流失严重,对区域生态与环境以及黄河干流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揭示孔兑小流域的暴雨洪水水沙关系,阐明高含沙洪水泥沙输移过程与特征,对防治区域泥沙灾害与整治水土流失具有指导意义。流量与含沙量(悬移质含量)滞后环(C-Q环)是研究水沙关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一种很有效的用来探讨泥沙输移动态变化的方法,能揭示泥沙输移的空间与时间上的联系,区分悬移质泥沙供给的时空来源。文中选择毛布拉孔兑支沟苏达尔沟作为孔兑沙漠小流域的典型观测对象,基于实地观测的暴雨洪水数据,研究探讨高含沙洪水的水沙关系。结果表明:砒砂岩与风沙是该区域高含沙洪水主要泥沙供给源,但两者对其洪水悬移质的供给方式不同。受砒砂岩沟道塌岸的滞后效应影响,洪水在上游砒砂岩段的水沙关系环表现为典型的逆时针滞后环,洪水涨水阶段泥沙含量约0. 2×10~3kg·m~(~(-3)),塌岸滞后效应使洪水退水阶段的最大含沙量约0. 8×10~3kg·m~(~(-3))。在下游沙漠段,风沙的大量横向供给直接导致水沙关系完全区别于上游砒砂岩段。由于沟岸沙丘的易侵蚀性与松散非粘滞性,洪水对沟岸沙丘的侵蚀过程并无滞后效应,所以洪水涨水阶段泥沙浓度急剧增大,形成超高含沙量的洪水,洪水泥沙浓度峰值平均约1. 2×10~3kg·m~(~(-3)),最大达1. 5×10~3kg·m~(~(-3));洪水退水阶段前期悬移质浓度无显着下降,直至洪水末期消退阶段悬移质浓度才急剧下降,水沙关系曲线呈现为"8"字形滞后环。因此,沙漠风沙的横向供给是该区域风水复合侵蚀与高含沙洪水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秦瑞杰,李桂芳,李平[9](2018)在《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罗玉沟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流域25年(1986—2010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以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罗玉沟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和水沙关系变化。结果表明:在1986—2010年罗玉沟流域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基本保持平稳,无明显的增减趋势,而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整体呈波动递减的变化趋势,降水与径流相关分析得出,汛期产流产沙对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影响最显着。对不同时期流域水沙变化分析,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主要是梯田、林草等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流域减水减沙作用有限,梯田和林草面积的增加并未明显改变流域水沙关系,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流域减水减沙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陆芳春,李钢,张锦娟[10](2018)在《小流域典型降雨过程的水沙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典型小流域-百丈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流域卡口站降雨过程的水沙连续监测实验,获得了典型水文过程数据以及水土流失过程数据,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降雨过程的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百丈溪小流域降雨过程对水沙的变化过程影响复杂,完全单峰型降雨过程的水沙变化相对简单,而双峰型和多峰型降雨过程的水沙变化受降雨峰值位置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不同类型降雨过程的小时径流量和小时输沙量之间具有幂函数模型关系,累积径流量和累积输沙量之间具有logical模型关系。(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7期)
水沙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及其细部演化特征,利用黄河中游控制性水文站——潼关水文站1919—2015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作为研究数据,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径流和泥沙随机变化的复杂性,并运用信息熵理论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上径流和泥沙分解序列及原始序列的熵值、径流与泥沙各分量与其原始序列之间的互信息、径流与泥沙之间的互信息。结果表明:潼关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具有显着下降的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某种同步变化关系;径流量与输沙量的长周期分量及趋势项互信息较大,因此水沙关系宜采用长周期研究,趋势项分量数据信息阐述原始序列数据信息比较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沙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黎铭,张会兰,孟铖铖.黄河皇甫川流域水沙关系特性及关键驱动因素[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9
[2].张金萍,肖宏林,张鑫.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和信息熵的水沙关系研究[J].水资源保护.2019
[3].廖凯涛,胡建民,宋月君,冯明军,郑海金.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及水沙响应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林秀芝,董晨燕,苏林山,胡恬.黄河小北干流冲淤与水沙响应关系分析[J].人民黄河.2019
[5].赵巧巧.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植被恢复状况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严宇红,黄维东,吴锦奎,黄晨璐.疏勒河流域泥沙分布规律及水沙关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9
[7].林姿,史东梅,娄义宝,蒋光毅,彭旭东.岩溶区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发育及其水沙关系研究[J].土壤学报.2019
[8].李永山,贾晓鹏,马启民,斯庆毕力格,王海兵.孔兑沙漠小流域高含沙洪水水沙关系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毛布拉孔兑苏达尔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9].秦瑞杰,李桂芳,李平.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罗玉沟流域水沙关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10].陆芳春,李钢,张锦娟.小流域典型降雨过程的水沙关系分析[J].科技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