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推动全球经济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源泉,企业培育、维护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组织创造、共享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企业单单依靠个体能力已经很难实现持续成长,特别是在创新领域,合作创新越来越普遍,甚至于已经形成创新网络,企业仅仅是创新网络的节点。在知识受到日渐重视和企业合作日渐流行的背景下,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时面临知识转移困难的问题,影响了合作创新效果。促进企业认识到知识转移粘滞问题的迫切性,并找到有效方法降低知识转移粘滞,提高合作创新绩效需要合适的理论指导。本文以合作创新为研究对象,以知识转移为研究重点,考察知识转移粘滞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文章在创新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主要运用基于文献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展开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知识转移粘滞的概念,深入考察了企业间合作创新和知识转移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了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机理;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建模,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知识转移粘滞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提出了降低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粘滞和促进企业知识整合的措施。全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第2-4章是理论研究部分。第2章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基本原理。界定了知识和知识转移的概念;提出了知识转移粘滞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复杂影响因素;归纳了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型和层析分析框架,构建了基于粘滞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的集成模型。第3章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与绩效评价。界定了组织合作创新的内涵;构建了组织合作模式选择的决策方法;提出了组织间合作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第4章基于合作创新的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分析了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动因和本质;分析了不同信息结构和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下的知识转移的决策选择;分析了合作创新中降低知识转移粘滞的激励机制;构建了企业间以知识为载体的风险传导模型。第5-8章是文章的实证研究部分。第5章提出了研究变量间的关系假设,并构建了概念模型;第6章设计了实证研究方法;第7章运用SPSS13.0进行了问卷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相关分析;运用AMOS4.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第8章以DCT公司与DFM公司新型绝缘材料联合开发为例,分析了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采取的降低知识转移粘滞的举措和开展的知识整合活动。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合作创新应从降低知识粘滞、参与主体粘滞和过程粘滞三方面提高知识转移成效,同时,企业必须注意从建立知识共享制度和打造学习型组织两方面为突破口加强知识整合。本文理论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提出了知识转移粘滞的概念并进行了数学表达;第二,运用小世界理论模型分析了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实质——创新团队内部成员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网络;第三,构建了合作创新中以知识为载体的风险传导模型。同时,实证研究构建了知识转移粘滞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据此进行了问卷设计,运用SPSS13.0和AMOS4.0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第一,知识粘滞和主体粘滞通过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影响了合作创新绩效,但过程粘滞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情况没有得到验证;第二,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比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而对管理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假设不成立。第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影响关系未得到全部验证。技术创新绩效与知识创新绩效、管理创新绩效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但知识创新绩效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导论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 研究目的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 国内外对知识转移的研究1.2.2 国内外对粘滞知识及其转移的研究1.2.3 国内外对合作创新及其绩效的研究1.2.4 对当前研究的评述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本章小结理论研究第2章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基本原理2.1 知识的概念界定2.1.1 知识的内涵与分类2.1.2 知识与数据、信息的联系2.1.3 企业知识动态系统2.2 知识转移概念界定2.2.1 知识转移的内涵2.2.2 知识转移的类型2.2.3 知识转移与知识转化、流动与溢出的内涵区别2.3 知识转移粘滞的内涵与影响因素2.3.1 "粘滞"与"知识转移粘滞"的界定2.3.2 知识转移粘滞的数理表达2.3.3 基于系统观的组织间知识转移粘滞的影响因素2.3.4 知识转移粘滞的要素维度:概念模型2.4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与模式2.4.1 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型2.4.2 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的层次分析框架2.4.3 基于粘滞的组织间知识转移集成模型本章小结第3章 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与绩效评价体系3.1 合作创新概念的界定3.1.1 合作与合作创新的内涵3.1.2 合作创新的实践动因3.1.3 合作创新的理论渊源3.2 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及其选择3.2.1 合作创新组织模式的类型3.2.2 基于预期收益的合作创新组织模式选择决策3.2.3 基于创新收益和学习能力的合作创新运行模式选择决策3.2.4 合作创新组织模式选择的矩阵决策方法3.3 合作创新绩效及其评价要素3.3.1 绩效的一般内涵3.3.2 合作创新绩效的研究成果3.3.3 合作创新绩效评价要素本章小结第4章 基于合作创新的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4.1 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动因4.1.1 基于知识缺口弥补的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动因4.1.2 基于熵的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动因4.2 基于小世界网络理论的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实质4.2.1 小世界网络模型及其应用4.2.2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合作创新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4.2.3 合作创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转移频率分析4.2.4 合作创新团队成员间知识转移网络集团化系数和交流集中度4.3 基于知识转移的合作创新决策4.3.1 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内容:概念模型4.3.2 基于信息结构的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决策4.3.3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决策4.4 合作创新中降低知识转移粘滞的激励机制4.4.1 博弈模型建立与求解4.4.2 博弈模型的分析结果4.4.3 模型分析与意义4.5 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的风险及其传导4.5.1 合作创新中伴随知识转移的风险——基于转移过程的分析4.5.2 合作创新中伴随知识转移的风险传导及其概念模型分析4.5.3 合作创新中伴随知识转移的风险传导模型4.5.4 合作创新中伴随知识转移的风险防范本章小结实证研究第5章 知识转移粘滞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5.1 知识整合的内涵界定5.1.1 组织内部知识整合5.1.2 组织间知识整合5.2 知识转移粘滞与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假设5.2.1 知识粘滞与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假设5.2.2 主体粘滞与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假设5.2.3 过程粘滞与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假设5.3 知识整合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5.4 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假设5.5 模型假设与概念模型的提出本章小结第6章 实证研究方法设计6.1 实证研究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6.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6.1.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6.1.3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与分析过程6.2 变量测量6.2.1 组织间合作创新绩效的变量测量6.2.2 知识转移粘滞的变量测量6.2.3 知识整合的变量测量6.2.4 控制性变量的测量6.3 调查问卷的设计6.3.1 问卷调查对象定位6.3.2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6.3.3 避免调查产生偏差的措施6.4 统计过程与分析方法设计本章小结第7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7.1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7.1.1 问卷发放与回收7.1.2 描述性统计7.1.3 数据质量评估7.2 测量数据分析7.2.1 效度分析7.2.2 信度分析7.2.3 相关分析7.3 SEM模型验证与假设检验7.3.1 知识粘滞与知识整合的结构关系验证7.3.2 发送方粘滞与知识整合的结构关系验证7.3.3 接收方粘滞与知识整合的结构关系验证7.3.4 参与主体距离粘滞与知识整合的结构关系验证7.3.5 参与主体关系粘滞与知识整合的结构关系验证7.3.6 过程粘滞与知识整合的结构关系验证7.3.7 知识整合与合作创新绩效的结构关系验证7.3.8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绩效的结构关系验证7.4 实证结果汇总与分析7.4.1 实证结果汇总7.4.2 实证结果分析本章小结第8章 实证研究的拓展与启示8.1 案例研究设计8.1.1 案例研究方法8.1.2 本研究案例研究的设计8.1.3 案例资料收集的要点8.2 DCT公司与DFM公司新型绝缘材料联合开发案例与分析8.2.1 DCT公司与DFM公司简介与合作背景8.2.2 DCT公司与DFM公司在降低知识转移粘滞上的举措8.2.3 DCT公司与DFM公司的知识整合机制8.2.4 DCT与DFM合作创新的成效8.2.5 DCT与DFM合作创新案例总结8.3 本研究的管理启示8.3.1 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参与主体粘滞的降低8.3.2 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粘滞的降低8.3.3 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粘滞的降低8.3.4 企业加强知识整合的举措本章小结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9.1 全文总结9.2 研究创新点9.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致谢附录1:调查问卷附录2: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正态分布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合作创新绩效论文; 知识转移粘滞论文; 影响论文; 结构方程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