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赤潮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沿海地区渔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开展对有害赤潮的防治研究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在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理赤潮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溶藻细菌作为赤潮防治的新方法和可能微生物,开始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特别关注,并逐渐成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从珠海赤潮发生海域筛选、分离到三株溶藻细菌G、Y和W,实验表明其对球形棕囊藻均有显著的溶藻效果。分别对三株溶藻细菌的溶藻作用过程、溶藻前后的藻菌形态变化、溶藻效果与环境因子的影响、溶藻过程中荧光变化、溶藻机理、归趋及其藻际的微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旨在为近海养殖区有害赤潮藻的微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珠海赤潮发生海域中采集水样,分离出11株细菌,分别与指数生长期的棕囊藻共培养,根据溶藻效果,从中筛选出三株具有显著溶藻作用的细菌G、Y和W。实验结果表明,三株细菌均显示为革兰氏阳性,属于杆菌,形态上明显不同,G细菌多处于分裂状态,Y细菌常为族集状聚合态,W细菌以多个细胞相连的方式存在。三株细菌都对球形棕囊藻有显著的溶藻效果。2.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不同藻菌作用时期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藻细胞有破坏和杀灭作用,可导致藻细胞破裂和胞内物质溶出而死亡;在溶藻后期,藻细胞被完全破坏为游离的碎片,藻菌共同培养液中溶藻细菌密度明显增加,并发现溶藻细菌的周围有丝状的粘质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可能对藻细胞产生溶蚀作用。3.实验研究表明,盐度、光照和藻密度等因素对细菌的溶藻效果影响较大。G和Y细菌均在30‰盐度时溶藻效果最好,15‰时最差,W细菌在20‰时溶藻效果最好,35‰时最差;在不同光暗比的光照条件下,细菌G、Y和W都具有溶藻能力;比较三株细菌对处于生长初期和对处于指数生长期不同藻密度的棕囊藻细胞的抑制效果,发现G、Y和W对前者溶藻效果较好,其中三株中又以细菌G抑制效果最好。4.对细菌作用前后的藻菌体进行AO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作用下,藻细胞密度明显下降的同时,伴随着藻色素的明显锐减,且在溶藻后期共同培养液里AO荧光异常增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体系里出现了大量增殖的溶藻细菌;利用流式细胞仪通过PI染色并结合藻的叶绿素自发荧光分析了溶藻过程藻的生理学特征,发现三株细菌的溶藻作用趋势是先破坏棕囊藻细胞膜,使其膜完整性受损,进而破坏叶绿素,造成藻体的非自然死亡,最后在细菌的持续作用下,藻菌共同培养液中约90%左右藻体细胞的核酸物质受到严重破坏,形成了最终的细胞碎片。5.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结合PI染色和PI/AO双染色,观测到在溶藻细菌作用下藻菌共培养液中棕囊藻细胞有着不同程度的膜破损和膜缺失现象,且共培养液里有大量凋亡小体和核小体的产生,以及广泛的DNA断裂、DNA片断形成和细胞空腔等现象出现。所有这些细胞的非正常凋亡都是在加入溶藻细菌后发生的,而对照组的藻细胞则为良好生长的荧光阴性表征,可见藻细胞的这种非正常凋亡跟溶藻细菌密切有关,推断正常生理生长的棕囊藻细胞是被溶藻细菌诱导凋亡,因此提出了溶藻细菌诱导藻细胞快速凋亡模型。6.通过测定β-葡萄糖苷酶来检测胞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其在藻菌作用过程的活性变化和Doucette的水华种群动力学模式非常契合,从而验证并补充了溶藻细菌的动力学作用模式,表明了溶藻细菌是可以在良性循环的模式上进行赤潮治理的,其可以分离自赤潮海域,并作用于海洋水体中赤潮藻藻细胞,最后随赤潮消退而逐渐消失于海洋环境中,是天然的,且是对海域生物安全的海洋本土物种,符合目前国际上对赤潮防治剂“高效、低毒、价廉、易得”的赤潮防治要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摄食信息对球形棕囊藻和布氏双尾藻竞争结果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0(16)
- [2].棕囊藻北部湾株的18S rDNA分子鉴定[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6(02)
- [3].北部湾棕囊藻藻华原因种分析[J].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6)
- [4].摄食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J]. 热带生物学报 2014(01)
- [5].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光照、营养盐和共存硅藻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3(02)
- [6].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对摄食化学信息的响应[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3(09)
- [7].高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凝聚体的形成[J]. 生态学报 2012(02)
- [8].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2(03)
- [9].小角毛藻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J]. 海洋科学进展 2010(01)
- [10].充气和搅动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及囊体形成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12)
- [11].温度和盐度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形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8)
- [12].赤潮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rDNA ITS区序列变异与二级结构分析[J]. 生态科学 2010(05)
- [13].不同摄食压力下球形棕囊藻的防御策略[J]. 海洋科学进展 2018(01)
- [14].一株芽孢杆菌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效果[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3(03)
- [15].富马酸单甲酯抑制球形棕囊藻生长的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1)
- [16].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英文)[J]. 生态科学 2008(05)
- [17].广西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囊体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18].不同氮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囊体形成的影响[J]. 海洋科学进展 2018(02)
- [19].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囊体形态以及囊体细胞的分布[J]. 植物学报 2012(05)
- [20].二氧化碳加富与阳光紫外辐射对球形棕囊藻的耦合效应[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4)
- [21].球形棕囊藻对营养素的响应及其多糖抗氧化活性[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22].壬基酚对球形棕囊藻的生态毒性效应[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4)
- [23].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球形棕囊藻溶藻作用的环境因子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6)
- [24].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25].风浪扰动促进中肋骨条藻和球形棕囊藻增殖的模拟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4)
- [26].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遗传多样性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27].有机氮比例和光强对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3)
- [28].球形棕囊藻对五种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9(01)
- [29].我国北部湾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表面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30].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的作用[J]. 生态科学 2014(01)
标签:球形棕囊藻论文; 溶藻细菌论文; 藻菌关系论文; 溶藻机理论文; 原子力显微镜论文; 流式细胞仪论文;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论文; 胞外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