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阎连科自1990年代创作的“耙耧系列”小说,以其极端化、酷烈化的风格,成为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耙耧系列”中,阎连科通过生/死叙事表达了他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揭示生死临界处人生存的艰难与无奈。本文以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死临界点上人的生存困境为切入点,探讨“耙耧系列”小说中生/死叙事的实质及其意义。论文正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生/死叙事在现实层面的主要表现。阎连科从疾病、人性、权力三个方面入手,揭示了人处于病痛这种非正常状态时对生与死的感悟、在生/死大限前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乡村权力的压制与桎梏对村民生前与死后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生/死叙事的精神内核,即展现挣扎在生死临界点上的人们“荒谬”的存在——揭示出人物陷于生而不得、死亦无价值的两难境地中的荒诞处境,无论是向死而生的反抗还是向生而死的寄托,都陷入无处可逃的边缘处境。论文第三部分重点论述生/死叙事的意义,即对乡村理想世界的颠覆和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反思。阎连科在“耙耧系列”中营造了一个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空间,生于其中的人活得卑微而绝望。作者不仅从自然环境上颠覆了乡村理想的桃花源模式,而且从理想和价值层面解构和终结了乡村的诗意想象,并对中国历史、当下社会现实及体制进行思考和大胆的揭露与批判。阎连科“耙耧系列”中的生/死叙事,是作家展现他对现实、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关注的途径。但他作品中由激情组成的极端化写作风格、单纯依靠酷烈化的表现和反复的渲染来表达自己对沉重生命命题的阐释的做法,不仅给读者带来审美上的疲劳,也造成了其作品风格上的滞步。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在疫情流行的当下寻找自我和文学——专访阎连科[J].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0(01)
- [2].命运降临于“她们”[J]. 文学自由谈 2020(04)
- [3].看见“她们”——阎连科新作《她们》读札[J]. 扬子江文学评论 2020(04)
- [4].他用心记下了“她们”——读阎连科《她们》[J]. 书屋 2020(10)
- [5].阎连科的“梦游诗学”[J]. 扬子江评论 2019(03)
- [6].阎连科作品在法国的多重阐释[J]. 小说评论 2019(05)
- [7].文学欲望、虚构边界与修辞蛊惑——评阎连科长篇小说《速求共眠》[J]. 南方文坛 2018(01)
- [8].农村经验与暧昧的底层——阎连科小说创作的一种考察[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9].阎连科笔下的乡村风俗与抗争意愿[J]. 文学教育(上) 2018(10)
- [10].论阎连科笔下的乡村与城市[J]. 郑州师范教育 2018(05)
- [11].新旧道德的纠葛——重读阎连科《坚硬如水》[J]. 扬子江评论 2016(06)
- [12].癌症、残疾和艾滋叙事:论阎连科的疾病三部曲[J].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2)
- [13].作家词典·阎连科[J].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2)
- [14].权力暴虐下的“农民身体”——论阎连科笔下的乡土权力世界[J]. 东吴学术 2017(02)
- [15].阎连科小说研究综述[J]. 焦作大学学报 2016(04)
- [16].讽喻写作与小说创作的边界问题——论阎连科的《日熄》兼及相关创作[J]. 文艺研究 2017(06)
- [17].阎连科小说中的农村书写及其特征[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18].谈论阎连科的一种方式[J]. 扬子江评论 2017(02)
- [19].文学·意识形态·政治——阎连科作品及其批评管窥[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7(05)
- [20].“神实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阎连科阅读笔记[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7(05)
- [21].穿制服的“作家”:解读阎连科[J]. 文艺争鸣 2016(02)
- [22].“胀破”的光焰:阎连科文学的世界之旅[J].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3)
- [23].论阎连科小说创作的重复性[J]. 小说评论 2016(05)
- [24].论阎连科小说的怀旧书写[J]. 小说评论 2016(05)
- [25].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地方政治——以阎连科的创作阐释与文学活动为例[J]. 扬子江评论 2016(05)
- [26].阎连科作品英译者权力实践论[J].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1)
- [27].试论阎连科耙耧系列中的亡灵叙事[J]. 文学教育(下) 2015(05)
- [28].阎连科:我的写作和我的倔犟[J]. 博览群书 2015(03)
- [29].《青春》访阎连科[J]. 青春 2020(05)
- [30].阎连科谈“作家的焦虑”[J]. 青春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