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Skopo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目的”。目的论(把目的概念应用于翻译的一种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行为;决定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中协调原文意图、平衡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元、动态的研究视角。在对译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译者、译语读者和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译文的形成造成的影响。目的论为研究复杂、多样的翻译现象(如严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约翰·弥尔的原文On Liberty与严复翻译的《群己权界论》,旨在解读历史上的翻译实践与当代翻译理论之间的关系定位问题,并探讨目的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及意义。通过分析原文与译文在写作意图、写作风格、文本内容、文本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严复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近似直译”的翻译策略和“桐城古文”的写作风格,使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语汇以及把信息型文本改为呼吁型文本的努力,都可以用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去解释。《群己权界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期待,部分实现了文本的预期目的。与《天演论》相比,二者翻译目的相似,翻译方法相同,而且《群己权界论》的翻译更加忠实,但从影响力上看却远比不上《天演论》。目的论能够说明为什么某个文本会呈现出某种面貌,但至于为什么出于相似目的而产生的相似面貌的文本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对此种现象目的论无从解释。本文从历史语境的角度考察了严复的翻译事业,认为《群己权界论》未能在中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原因在于严复对中国当时历史形势的认识有偏差。从中我们得出启示,明确、合理的翻译目的并不能保证翻译文本一定会被广泛接受;历史语境是讨论翻译文本影响的时候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的论重点解释目的对文本的形成过程造成的影响,而对于文本目的的实现与否关注不够。在引进或借用国外理论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学术的头脑。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Introduction1 Skopostheorie1.1 The Outset of Skopostheorie1.2 The Genealogy of Skopostheorie1.3 Major Views of Skopostheorie1.4 Contributions and Deficiencies1.5 Summary2 Intention of John Mill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2.1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2.2 Intention of John Mill2.3 Content of On Liberty3 The Skopos of the Target Text3.1 Situation of the Target Text3.2 Skopos of the Target Text3.2.1 Communicative Purpose of Yan Fu’s Translations3.2.2 Skopos of the Target Text4 Influences of the Skopos of the Target Text4.1 Up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4.2 Upon the Content of the Target Text4.2.1 The Stress on ‘Nation’Instead of ‘Society4.2.2 The Stress on the Boundary4.2.3 The Endowment with Chinese Culture4.3 Upon the Form of the Target Text4.3.1 The Pre-Han Style4.3.2 The Operative Text Type4.4 SummaryConclusionNotesBibliography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AwardsAcknowledgemen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目的论论文; 翻译策略论文; 文本类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