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

论文摘要

国有林区是以森林资源为主体性资源而形成的特殊区域,森林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国有林区应该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动态耦合而成的。目前它们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协同、非可持续的状态中。而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协同—发展—持续”的综合反映和内在统一,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基础性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具体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和手段,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制约。 解释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揭示其协同发展的运行规律、状态,创新保障复合系统不断趋于高效协同的生态、技术、制度因素,构筑互补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协调、共生的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体系,是解决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小文以协同学理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理论、共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理论”,认为这种自生能力包括系统的协同能力和持续能力。协同发展能有效增强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 本文提出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是一个由“协同发展目标、协同发展内容、协同发展形态、协同效应以及连接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逻辑(即机制)”所共同构成的一个解释体系。对协同发展机理的探究就相当于解答关于协同发展的这五个基本问题。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追求的是:以结构合理、功能高效、良性循环、不断进化为标志,以最大限度满足国有林区及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为目的的,林区经济发达、森林生态健康、林区社会稳定、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各系统良性高效运行态势,增烈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构建了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内容体系,包括结构性协同、功能性协同、目标性协同、时空性协同。提出协同发展将向高效协同发展形态演化,从不同的角度对协同发展的基本形态进行划分。协同发展逻辑即是导向协发展目标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协同运行机制体系,认为各机制之间具有动念协同运行关系,能形成巨大合力,推进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设计了向高效协同发展状态推进的基本思路、内容和对策:提出对经济子系统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对生态子系统进行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社会子系统进行社会资本的重构。以吉林省国有林区为案例,对协同发展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3.1 相关学科对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的重点领域
  • 1.3.2 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相关因子的研究
  • 1.3.3 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
  • 1.3.4 关于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 1.3.5 关于协同问题的研究
  • 1.3.6 评述
  • 1.4 研究边界的界定
  • 1.4.1 研究的地域边界
  • 1.4.2 研究范畴的界定
  • 1.5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框架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研究框架及逻辑思路与内容
  • 2 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协同学基本理论
  • 2.1.1 协同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 2.1.2 协同学理论对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指导
  • 2.2 共生理论
  • 2.2.1 共生的概念与本质
  • 2.2.2 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
  • 2.3 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理论
  • 2.3.1 系统理论的内涵
  • 2.3.2 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辨证关系
  • 2.4 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理论
  • 2.4.1 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的内涵
  • 2.4.2 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的培育
  • 2.5 本章小结
  • 3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特殊性分析
  • 3.1 各子系统的特殊性
  • 3.1.1 经济子系统的特殊性
  • 3.1.2 生态子系统的特殊性
  • 3.1.3 社会子系统的特殊性
  • 3.2 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特殊性
  • 3.3 经济生态社会各子系统的祸合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解释体系
  • 4.1 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范畴
  • 4.1.1 协同与协调
  • 4.1.2 协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 4.1.3 协同发展机理的内涵
  • 4.2 协同发展的目标及内容
  • 4.2.1 协同发展的目标
  • 4.2.2 协同发展的内容
  • 4.3 协同发展的不同形态
  • 4.3.1 协同发展的特点
  • 4.3.2 协同发展的基本形态
  • 4.4 协同发展逻辑—协同运行机制
  • 4.5 协同发展效应
  • 4.6 本章小结
  • 5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形态及趋向
  • 5.1 划分协同发展形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5.1.1 指导思想
  • 5.1.2 应遵循的原则
  • 5.2 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形态
  • 5.2.1 按发展阶段划分的基本形态
  • 5.2.2 按三个子系统的平衡状态划分的基本形态
  • 5.2.3 按三系统相互作用的程度划分的基本形态
  • 5.2.4 按林业分类经营的视角划分的基本形态
  • 5.3 系统协同发展的判别
  • 5.4 系统协同发展的趋向
  • 5.4.1 系统的演化规律决定其趋向于高效协同发展
  • 5.4.2 国有林区特殊的生态位决定系统高效协同是非均质的
  • 5.5 本章小结
  • 6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运行机制
  • 6.1 构建协同运行机制的理论依据
  • 6.2 系统协同运行机制体系
  • 6.2.1 活力机制
  • 6.2.2 创新机制
  • 6.2.3 动力机制
  • 6.2.4 保障机制
  • 6.2.5 企业-政府-职工协同参与机制
  • 6.3 运行机制系统的整体协同
  • 6.4 本章小结
  • 7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向高效协同发展的推进
  • 7.1 推进系统实现高效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 7.2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
  • 7.2.1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理论依据
  • 7.2.2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必要性
  • 7.2.3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 7.2.4 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 7.3 进行森林资源储备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 7.3.1 建立森林资源的战略储备
  • 7.3.2 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有效管理
  • 7.4 重构社会资本
  • 7.5 本章小结
  • 8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中社会资本的重构
  • 8.1 社会资本的内涵及作用
  • 8.1.1 社会资本的内涵
  • 8.1.2 社会资本的作用
  • 8.2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管理制度
  • 8.2.1 国有林区社会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 8.2.2 国有林区社会管理制度重构的重点
  • 8.2.3 国有林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体系的构成
  • 8.2.4 国有林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有效发挥应遵循的原则
  • 8.3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文化
  • 8.3.1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核心—价值观的重构
  • 8.3.2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重点
  • 8.3.3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机制
  • 8.3.4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规范性对策
  • 8.4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组织
  • 8.4.1 国有林区社会组织的特殊性
  • 8.4.2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 8.4.3 国有林区社会组织重构的路径
  • 8.5 本章小结
  • 9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评价
  • 9.1 吉林省国有林区基本概况
  • 9.2 建立协同发展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9.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9.2.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及设计
  • 9.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
  • 9.3.1 确定评价标准
  • 9.3.2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的计算
  • 9.4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的评价及分析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相关论文文献

    • [1].托马斯·休斯“技术-社会系统”思想探微[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08)
    • [2].社会系统多元情景可计算模式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7(01)
    • [3].社会系统[J]. 管理观察 2017(10)
    • [4].作为社会系统的城市:思想的重要性[J]. 都市文化研究 2008(00)
    • [5].国外环境社会系统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7)
    • [6].上海市社会系统公会[J].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3(05)
    • [7].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依据探索——以社会系统合目的控制为视角[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12)
    • [8].食品安全、社会系统失灵与公共政策——兼论产业政策、腐败与雾霾治理[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9].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论: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述评(上)[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6)
    • [10].基于内外社会系统的高校竞争优势提升途径研究[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5(02)
    • [11].和谐文化浅议[J]. 文化月刊 2009(07)
    • [12].再论环境社会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四种基本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6)
    • [13].社会系统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容互动[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8)
    • [14].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界定社会系统和社会体制[J].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5(01)
    • [15].从建构主义视角看社会系统中族谱修改新现象[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9(02)
    • [16].区域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价——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 商业时代 2014(32)
    • [17].马克思的社会系统不平等原理与社会的变迁[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07)
    • [18].基于可持续社会系统下的创新设计浅析——以《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为载体[J]. 文化月刊 2018(06)
    • [19].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理论: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述评(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6)
    • [20].描绘全面小康新画卷[J]. 江淮 2008(05)
    • [21].对话社会系统的居住建筑实践[J]. 住区 2018(01)
    • [22].推进社会良性运行 跳出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实践的宏观考察[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3].迈向一种欲望/主体的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批判[J]. 南方论丛 2010(02)
    • [24].“权力”和“成为疯狂”和“表态”[J]. 南方论丛 2010(02)
    • [25].新闻传播观念在社会系统的延伸[J]. 中国出版 2009(09)
    • [26].控制与失控[J]. 南方论丛 2010(02)
    • [27].重大水利工程区域社会系统的混沌考量与稳定控制[J]. 系统科学学报 2015(01)
    • [28].被凌迟的结尾[J]. 南方论丛 2010(02)
    • [29].被控制的·颤抖[J]. 南方论丛 2010(02)
    • [30].社会系统中个体和群体行为及其计算实验研究的分析范式[J]. 技术经济 2016(03)

    标签:;  ;  ;  ;  ;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