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征婚启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征婚启事,煤矿工人,王好义
征婚启事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丽[1](2018)在《煤矿工人朱俊芳的“征婚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妇女》1984年第9期专开"大年龄青年婚姻专号"的封面图片朱俊芳一家人《中国妇女》在登出朱俊芳的征婚广告后,专门办"鹊桥"栏目程艳丽朱俊芳的征婚启事20世纪80年代,"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成了全社会讨论的焦点。人们热火朝天地讨论"为什么大龄青年找对象难"、"应该怎样解决婚姻问题"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河南矿工朱俊芳悄然行动——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则"征婚启事"。(本文来源于《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期刊2018年12期)
赵洁[2](2018)在《台湾电影《征婚启事》的另类人物塑造与叙事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征婚启事》是由陈国富执导,刘若英、伍佰、陈昭荣主演的爱情片,该片获得第3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特别奖以及第44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本文希望通过剧情文本分析,研究《征婚启事》的另类人物塑造与叙事特点。(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8年23期)
李光乾[3](2018)在《征婚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柳溪村新近爆出一条新闻:柳老汉的女儿柳梅英贴出了征婚启事。消息传出,人们纷纷涌向村委会门口,只见宣传栏旁贴着一张一尺见方的红纸,上面用钢笔写着一首征婚诗:家住桃花溪,芳邻二十七。貌非七仙女,情比织女深。欲觅如意郎,共度百年春……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才女招贤郎,碧玉配成双;有的说村女配村夫,何必大张扬?不过,有一点却众口一词:铁树开鲜花,仙女下凡啦!原来,梅英乃柳溪村的村花,她不仅才貌(本文来源于《大理文化》期刊2018年08期)
蔡丽娜[4](2018)在《苏南地区再婚女性择偶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使得婚姻生活中的冲突加剧,婚姻解体风险增强,离婚和再婚已成为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后果。其中,由于年龄偏大,需要抚养未成年子女等问题,使得再婚女性择偶标准与初婚女性相比有极大不同,学术界尝试探讨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重要信息。因此,本文拟对这一群体的择偶标准给予更多关注。本文通过在《姑苏晚报》上刊登的苏南地区再婚女性征婚启事作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描述苏南地区再婚女性的自身条件及其择偶标准,分析影响其择偶标准的先赋条件和自致资本,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交互分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再婚女性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再婚女性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再婚女性在各年龄层分布较为平均,身高中等偏上,离异女性多于丧偶女性,没有子女的比重高,户籍以老苏州为主,教育水平中等偏上,工作收入稳定,自身的硬性物质条件较好。但在对男方的要求方面,年龄差范围较大,对身高、户籍、工作收入、房车等不太重视,而且对学历的要求也偏低,甚至在抚养子女方面也将自己摆在劣势位置。通过以上所得结论,分析再婚女性在择偶标准上存在的缺陷,探讨导致此种缺陷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消除有关大众对再婚女性择偶观上的误解和偏见,并对未婚女性、初婚女性的择偶观做出正确引导,有利于形成更加美满和谐的婚姻和家庭,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陈矿[5](2017)在《《征婚启事》中可见与不可见的表意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台湾女作家陈玉慧的实验性小说《征婚启事》由台湾着名导演陈国富改编成电影,前者注重的是以冷静客观的文字忠实记录当下感受,而后者在影像中展示了都市人集体性的焦虑不安。本文不仅从文学和电影的互动角度着重细致分析了原着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异同,而且在精神分析的视域中,借用心理剧的观点尝试进一步挖掘影片中可见与不可见的表意空间。(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谷喃[6](2016)在《《征婚启事》中的女性自我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的主题和视角由角色阐释,一部单一主角的电影,其主题和视角则更为突出。《征婚启事》是以一位中年女医生的征婚过程为故事主线来展开叙述的电影,在电影中,女主角是一个始终未变更的主体,围绕她的征婚启事出现的各色男性显示出符号化的模糊性和替代性。《征婚启事》以征婚题材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情感困惑和自我认同的艰难历程。(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邬欣言,林启洋[7](2016)在《当代女性择偶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65则女性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5年至2014年间刊登于五本杂志上的365则女性征婚启事进行内容分析和统计检验,发现在女性征婚者的自我陈述和择偶要求中,既有较为稳定的传统标准,也存在一些时代变化。女性自身的职业和文化程度提及率较高,择偶标准中道德品质和个性、个人素质等受到了更多关注。在社会资源方面,隐性的资源更被强调,择偶标准呈现多元化取向。在更年轻和文化程度更高的女性中,体现出了更具现代性的择偶标准。有婚史和有孩子的女性则更多地关注一些现实性的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邬欣言,汤林[8](2016)在《再婚与初婚征婚者择偶标准比较研究——基于934则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55名初婚征婚者和579名再婚征婚者共计934则征婚启事的内容进行分类、编码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从征婚者的人口结构来看,再婚征婚者较初婚征婚者人数更多,平均年龄更大,性别比更小,学历更低;再婚征婚者的"现实取向"主要表现在对对方品质、性别和个人素质的要求上,在经济方面的要求与初婚征婚者并不存在显着差异;再婚征婚者相对初婚征婚者而言,其"放低的标准"只体现在女性对学历、事业心的要求,和男性对年龄、婚史、有无子女和生育能力的要求上,而在其他方面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青年探索》期刊2016年02期)
欧阳颖慧[9](2016)在《蔡元培惊世骇俗的征婚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蔡元培是民国时期的着名人士,他在1917年至1919年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延揽了一大批人才,如陈独秀、胡适、梁漱溟、李大钊、辜鸿铭、顾颉刚、钱玄同、刘半农等等。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他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容许女青年到北大读书!正是由于蔡元培的经营,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蔡元培在个人的婚姻问题上也曾有惊世之举——(本文来源于《工会信息》期刊2016年08期)
淡定[10](2015)在《墓碑上的——征婚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百多年过去了,那块刻着"征婚启事"的墓碑依然伫立在杰西顿的坟前,凡是见过那块墓碑的人都会对杰西顿充满敬意——为他那份对妻子最无私、最深沉的爱情。杰西顿是英国的一位牧师,他的妻子安莉是一名护土。1854年,38岁的杰西顿患了食道癌,晚期,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一个微风吹拂的黄昏,杰西顿对陪自己散步的妻子说:"我曾经对你承诺要陪你白头到老,可是,我现在要请你原谅,(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5年17期)
征婚启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征婚启事》是由陈国富执导,刘若英、伍佰、陈昭荣主演的爱情片,该片获得第3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特别奖以及第44届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本文希望通过剧情文本分析,研究《征婚启事》的另类人物塑造与叙事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征婚启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丽.煤矿工人朱俊芳的“征婚启事”[J].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18
[2].赵洁.台湾电影《征婚启事》的另类人物塑造与叙事角度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
[3].李光乾.征婚启事[J].大理文化.2018
[4].蔡丽娜.苏南地区再婚女性择偶标准研究[D].苏州大学.2018
[5].陈矿.《征婚启事》中可见与不可见的表意空间[J].文化艺术研究.2017
[6].谷喃.《征婚启事》中的女性自我认同[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7].邬欣言,林启洋.当代女性择偶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65则女性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
[8].邬欣言,汤林.再婚与初婚征婚者择偶标准比较研究——基于934则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J].青年探索.2016
[9].欧阳颖慧.蔡元培惊世骇俗的征婚启事[J].工会信息.2016
[10].淡定.墓碑上的——征婚启事[J].意林文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