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前肌松药的应用剂量及ED95主要按公斤体重计算,临床工作中发现按此方法给药后药效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特别是不同体重指数、性别、年龄间尤为显著。老年患者按公斤体重给予肌松药,术后肌松药残余阻滞(RNMB)的发生率较高。肥胖患者按公斤体重及ED95使用肌松药,起效时间快于正常体重患者,肌松作用增强,时效延长,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按体重给药剂量偏大有关。因此,有学者对按公斤体重及ED95应用肌松药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建议按标准体重及ED95估算肌松药用量。通常药物的药理作用效能取决于该药物在靶细胞的浓度,药物的血浓度与其效能成正比。相对于正常体质量者肥胖病人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均增多,但脂肪组织增多大于肌肉组织。肥胖病人每千克体质量肌肉组织更少,脂肪组织更多。通常流经脂肪的血流量较少,约占心排血量的5%,而流经内脏的血流则占73%,肌肉为22%。表明去脂肪体重与人体血容量的相关性比公斤体重与血容量的相关性高,提示两种相关性的差异对肌松药的时效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为减少肌松药按传统公斤体重体重及ED95给药存在的个体差异有必要研究按去脂肪体重给予肌松药的临床可行性。本研究采取单次剂量法按去脂肪体重给药测定罗库溴铵(ROC)量效关系,确定其ED95值,并与按体重给药比较药效学的差异,为临床研究和更合理应用ROC提供参考。第一部分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量效关系目的采用单次注射法建立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剂量-效应曲线,确定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量效关系及ED95值,为ROC临床研究和更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80例,ASAⅠ~Ⅱ级。采用单次剂量法按去脂肪体重计算ROC的给药剂量,根据剂量不同随机分为:R1组(每千克去肪脂体重0.15mg,0.15mg/kg)、R2组(0.2mg/kg)、R3组(0.3mg/kg)、R4组(0.4mg/kg),每组20例。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和芬太尼。采用HXD-Ⅰ型多功能监护仪中力-移位换能器进行肌松监测,刺激尺神经,监测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中第一个肌颤搐反应(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将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单次ROC剂量进行对数转换,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其剂量反应回归方程,并计算ROC ED50、ED75、ED90、ED95值;记录ROC起效时间。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方差齐性检验。一般情况、T1抑制值、起效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最大抑制百分率随ROC剂量增加而增大(F=102.029,P=0.000);起效时间各剂量组差间无统计学意义(F=1.593, P=0.198); 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ED50、ED75、ED90、ED95分别为0.19、0.27、0.36、0.43mg/kg。结论采用单次剂量法按去脂肪体重给药测得ROC的ED50、ED75、ED90、ED95分别为0.19、0.27、0.36、0.43mg/kg;在1倍ED95以内增加ROC的用量并不能加速起效时间。第二部分ROC按去脂肪体重与体重给药药效学对比研究目的比较ROC按体重与按去脂肪体重给药临床药效及个体差异。方法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按给药量计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体重组(W组)和去脂肪体重组(L组),全麻诱导每组40例。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芬太尼3μg/kg、ROC 0.86mg/kg(2倍按去脂肪体重给药ED95,L组)或0.6mg/kg(2倍按体重给药ED95,W组)。以TOF方式监测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T1达最低时行气管插管。维持麻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浓度3~4μg/ml及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记录麻醉诱导前(TO)、给予肌松药后5min(T1)、15min (T2)、30min (T3)、45min (T4)、1h (T5)时的MAP和HR;记录气管插管条件、起效时间、T1最大抑制程度、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药理作用时间。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方差齐性检验。一般资料、组间的MAP、HR, T1最大抑制、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药理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和肌松药用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的MAP、HR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假设的采用Greenhouse e-Geisser校正系数值。插管条件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T1最大抑制、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药理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和用量变异度采用u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气管插管条件、肌松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用药量少于W组。两组间T1最大抑制、起效时间、恢复指数、用药量变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W组比较,临床作用时间(u=2.0011,P<0.05)和药理作用时间(u=2.1273,P<0.05)变异度差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较小。结论按去脂肪体重应用ROC可以减少其阻滞时效的个体差异,并减少肌松药用药量。第三部分罗库溴铵不同性别患者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量效关系目的采用单次注射法建立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剂量-效应曲线,确定不同性别患者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量效关系及ED95值,为ROC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80例,男女各40例,ASAⅠ~Ⅱ级。采用单次剂量法按去脂肪体重计算ROC的给药剂量,男女患者分别根据剂量不同随机分为:R1组(每千克去脂肪体重0.15mg,0.15mg/kg)、R2组(0.2mg/kg)、R3组(0.3mg/kg)、R4组(0.4mg/kg),每组10例。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和芬太尼。采用HXD-Ⅰ型多功能监护仪中力-移位换能器进行肌松监测,刺激尺神经,监测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中第一个肌颤搐反应(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将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单次ROC剂量进行对数转换,应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其剂量反应回归方程,并计算ROC ED50、ED75、ED90、ED95值;记录ROC起效时间。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方差齐性检验。一般情况、T1抑制值、起效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女两部分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组T1最大抑制百分率随剂量加而增大(F=40.856,P=0.000);起效时间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3,P=0.539);男性患者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ED50、ED75、ED90、ED95分别为0.18、0.27、0.38 and 0.46 mg/kg。女性患者组T1最大抑制百分率随剂量加而增大(F=73.024,P=0.000);起效时间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39,P>0.05);女性患者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ED50、ED75、ED90、ED95分别为0.20、0.26、0.35 and 0.40 mg/kg。结论采用单次剂量法按去脂肪体重给药测得男性患者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ED50、ED75、ED90、ED95分别为0.18、0.27、0.38 and 0.46 mg/kg,女性患者ROC按去脂肪体重给药的ED50、ED75、ED90、ED95分别为0.20、0.26、0.35and 0.40mg/kg;在1倍ED95以内增加ROC的用量并不能加速起效时间。第四部分男性患者罗库溴铵按去脂肪体重与体重给药药效学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男性患者ROC按体重与按去脂肪体重给药临床药效及个体差异。方法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按给药量计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去脂肪体重组(ML组)和体重组(MW组),每组20例。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芬太尼3μg/kg、ROC 0.6mg/kg(2倍按体重给药ED95, MW组)或0.92mg/kg(2倍男性按去脂肪体重给药ED95,ML组);以TOF方式监测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T,达最低时行气管插管。靶控输注异丙酚3~4μg/ml及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O)、给予肌松药后5min(T1)、15min (T2)、30min (T3)、45min (T4)、1h (T5)时的MAP和HR;记录气管插管条件、起效时间、T1最大抑制程度、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药理作用时间。数据统计学方法同第二部分。结果男性患者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气管插管条件、肌松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药用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L组用药量少于MW组;男性患者两组间T1最大抑制、起效时间、恢复指数、用药量变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W组比较,临床作用时间(u=3.015,P<0.05)和药理作用时间(u=3.654,P<0.05)变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组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较小。结论男性患者按去脂肪体重应用ROC均可减少其临床作用时间与药理作用时间的个体差异,男性患者按去脂肪体重给药减少肌松药用药量。第五部分女性患者罗库溴铵按去脂肪体重与体重给药药效学对比研究目的比较女性患者ROC按体重与按去脂肪体重给药临床药效及个体差异。方法同第四部分结果女性患者组一般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气管插管条件、肌松效应、用药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两组间T1最大抑制、起效时间、恢复指数、用药量变异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W组比较,临床作用时间(u=3.272,P<0.05)和药理作用时间(u=3.689,P<0.05)变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组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较小。结论女性患者按去脂肪体重应用ROC可减少其临床作用时间和药理作用时间的个体差异,女性患者肌松药用药量与按体重给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家蚕脂肪体原代培养中各种形态细胞的观察[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1)
- [2].定量分析心脏周围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9)
- [3].30d-6°头低位卧床对人下肢脂肪体积的影响[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3(01)
- [4].光肩星天牛幼虫脂肪体原代培养方法的研究[J].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9(02)
- [5].MRI测量眼眶不同部位脂肪体积在TAO诊断中的价值[J]. 宁夏医学杂志 2018(05)
- [6].家蚕脂肪体原代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 [7].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预测2型糖尿病[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12)
- [8].光周期对异色瓢虫卵巢和脂肪体发育的影响[J]. 河北林果研究 2017(01)
- [9].家蚕幼虫-蛹变态期前胸腺和脂肪体细胞解离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比较分析[J]. 昆虫学报 2019(11)
- [10].嗜菌异小杆线虫侵染后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组织超微结构观察[J]. 昆虫学报 2015(08)
- [11].按去脂肪体重给药测定罗库溴铵ED95剂量[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12)
- [12].杀虫剂辛硫磷诱导家蚕脂肪体蛋白的表达特征及SerB基因的组织转录活性分析[J]. 蚕业科学 2010(03)
- [13].细胞自噬介导的动物脂代谢及其检测[J]. 昆虫学报 2017(03)
- [14].球后脂肪体积测定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时机的判定价值[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05)
- [15].昆虫脂肪体与抗药性的关系研究现状与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 [16].重度肥胖患者脂肪体积与人体测量参数的相关性[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1(03)
- [17].蜕皮激素对家蚕脂肪体中BmATG8蛋白亚细胞定位与细胞核皱缩的调控[J]. 昆虫学报 2019(05)
- [18].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能量消耗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循环杂志 2018(11)
- [19].基于数字基因表达谱(DGE)分析异烟肼诱导家蚕脂肪体损伤的差异表达基因[J]. 蚕业科学 2016(03)
- [20].青年人心周脂肪体积和体重指数与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01)
- [21].蛋白质对橘小实蝇生殖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4)
- [22].绝经后妇女心外膜脂肪体积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1(12)
- [23].心包脂肪体积与高脂血症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探讨[J]. 中国医学创新 2016(01)
- [24].镉胁迫对家蚕脂肪体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和mRNA表达的影响[J]. 昆虫学报 2014(02)
- [25].意大利蜜蜂工蜂脂肪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J]. 昆虫学报 2013(11)
- [26].热胁迫对多化性家蚕5龄雌性幼虫脂肪体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循环的影响[J]. 蚕业科学 2015(06)
- [27].多层螺旋CT测量心周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19)
- [28].蜕皮激素对家蚕卵黄原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4(11)
- [29].家蚕经菊酯类农药诱导后脂肪体蛋白的表达谱及烯醇酶基因的组织转录活性[J]. 蚕业科学 2010(02)
- [30].多层螺旋CT测量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