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

重庆是直辖市,但实际上是一个省的框架,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大马拉大车”力不从心,而永川等六个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传导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够强,有的区域中心地位和作用甚至比直辖以前有所弱化。本文是沿着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线索,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效应、判定标准和形成机制,实证分析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差距所在、潜能优势和发展路径,探索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律,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及效应分析。沿着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层层递进,研究界定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两大功能,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效应。2.区域中心城市的判定及指标体系。在阐述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功能和效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的四类判定标准,然后筛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建立区域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从区位选择、区域分工、工业化进程、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分析内在机制,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分析导向机制,从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协同、区域中心城市与特大城市的互动、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分析共生机制。4.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运用SWOT分析法对永川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从永川与重庆主城区、成渝经济区、川渝黔交汇区三个空间层面的经济和功能关系,研究提出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5.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与潜能研究。从供给要素、产业发展和三大需求等角度对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现状进行考察,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以及毗邻重庆的四川四个区域中心城市(宜宾、泸州、内江、自贡)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采用趋势预测法、指数平滑法、K值综合预测法等对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能进行分析。6.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从空间、经济、功能三个维度研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策略,分析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提出空间扩展模式,探索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路径;围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壮大路径;重点在生产功能、流通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等方面,探索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路径。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有效规制是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的前提。区域中心城市形成是政府推手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依靠其中任何一种力量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浪费,最好的办法是把两种力量的作用结合起来。在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时可以看出,市场因外部性而失灵,政府因内部性而失灵,只有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和体系的合理化。在竞争性领域和企业层次上,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壮大,为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创造条件;在城市之间,上级政府要在规划层面进行前瞻性的引导,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建设,在制度层面形成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有条件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进行择优扶持。2.产业功能和效能释放在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差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区域中心城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显的区别。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看,在城市化的低级和中级阶段,第二产业的作用更为根本,而在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或成熟阶段上,第三产业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看,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动力,而建立在第二产业发展基础上的第三产业是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从城市发展的促进效果看,第二产业主要通过聚集效应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第三产业在推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更侧重于城市功能的建设,以及其辐射和扩散能力的增强。3.区域中心城市应由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综合功能和辐射能力等四个维度构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判断标准有四个方面: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综合功能和辐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并达到一定水准时,才能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尽管评价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很多,但本文经过研究,将它们归纳为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综合功能和辐射能力等四大类标准。空间规模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骨架”,经济实力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肌肉”,综合功能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血液”,辐射能力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机能”,四者共同构成区域中心城市的立体架构。4.区域中心城市构建表现出明显的引力模型特征。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而增强,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而递减,两城市之间的引力与城市的实力成正比,与空间距离成反比。经过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过程和扩散过程表明,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之间并不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规模收益反而不明显了,甚至城市过大有时还带来负收益,增加了发展成本,也就是说,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收益是有边际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规律,本文研究提出城市之间的引力公式,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可以反映出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衔接的紧密联系程度。5.永川具有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清晰,综合竞争力较强,但离形成区域经济中心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把永川置于三个空间范围分析,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西部增长极、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川渝黔交汇区经济中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永川三个主因子得分在10个城市中分别处于第2名、第4名和第1名,综合评价总得分名列前茅,说明永川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但是,经过区域中心城市判断指标对比分析,永川目前还存在空间规模不够大、经济实力不够强、综合功能不够全、辐射能力不够足等问题,构建区域经济中心还需加倍努力。6.空间拓展、产业壮大和功能提升是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永川经济拉动力强劲,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和潜能,着力点在空间拓展、产业壮大和功能提升。从1997—-2009年永川三次产业的拉动度曲线可以看出,1997—-2006年三次产业的拉动度曲线均较为平坦,但是2006年之后,第二产业的拉动度曲线迅速上升,说明永川己进入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提供强劲的动力。对永川内外部发展环境分析结果显示,内外部战略要素评价总加权分数均高于平均值,说明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能分析结果显示,永川经济总量在未来五年能实现翻一番以上,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奠定坚实基础。空间拓展、产业壮大和功能提升是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必然的路径选择。三、研究的创新点1.当前国内区域中心理论研究大多数是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区域,立足于中观——微观层面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非常少。本文选取地区级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效应、判定标准、形成机制和路径选择。2.在区域中心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从实证角度,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以重庆直辖市的一个地区级城市——永川区为标本,从目标、差距、潜能和路径等方面,对区域中心城市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和实证呼应,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3.对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做出科学评价是一项涉及多变量与多层系统的工作,对理论应用是一个挑战。本文在借鉴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各主因子的权重不是确定的,而是通过主因子对矩阵变化的贡献率的大小确定,这就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合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圈层结构理论
  • 2.2 中心地理论
  • 2.3 增长极理论
  • 2.4 核心-边缘理论
  • 2.5 点—轴开发理论
  • 2.6 城市经济区理论
  • 2.7 大城市化理论
  • 第3章 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及效应分析
  • 3.1 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
  • 3.2 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
  • 3.3 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
  • 3.3.1 聚集功能
  • 3.3.2 扩散功能
  • 3.3.3 聚集与扩散的均衡分析
  • 3.4 区域中心城市的效应
  • 第4章 区域中心城市的判定及指标体系
  • 4.1 区域中心城市评价的思路和原则
  • 4.1.1 区域性中心城市评价的思路
  • 4.1.2 区域性中心城市评价的原则
  • 4.2 区域中心城市的判定指标选择
  • 4.2.1 城市空间规模
  • 4.2.2 城市经济实力
  • 4.2.3 城市综合功能
  • 4.2.4 城市辐射能力
  • 4.3 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5章 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
  • 5.1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内在机制
  • 5.1.1 区位选择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 5.1.2 区域分工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 5.1.3 工业化进程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 5.1.4 服务业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 5.1.5 科技进步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 5.2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导向机制
  • 5.2.1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市场导向
  • 5.2.2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政府导向
  • 5.3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共生机制
  • 5.3.1 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协同共生
  • 5.3.2 区域中心城市与特大城市的互动共生
  • 5.3.3 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 第6章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 6.1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外部环境分析
  • 6.1.1 外部机会分析
  • 6.1.2 外部威胁分析
  • 6.1.3 要素评价矩阵分析
  • 6.2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内部环境分析
  • 6.2.1 内部优势分析
  • 6.2.2 内部劣势分析
  • 6.2.3 竞争力模型分析
  • 6.2.4 要素评价矩阵分析
  • 6.3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
  • 6.3.1 重庆"1小时经济圈"西部增长极
  • 6.3.2 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
  • 6.3.3 川渝黔交汇区经济中心
  • 第7章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和潜能研究
  • 7.1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现状考察
  • 7.1.1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基础
  • 7.1.2 供给要素的产出效率分析
  • 7.1.3 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评价
  • 7.1.4 三大需求的拉动能力测算
  • 7.2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表现
  • 7.2.1 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 7.2.2 区域中心城市评价的方法选择
  • 7.2.3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分析
  • 7.3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能分析
  • 7.3.1 经济增长动力的潜能分析
  • 7.3.2 社会发展后劲的潜能分析
  • 7.3.3 政府主导能力的潜能分析
  • 第8章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 8.1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路径
  • 8.1.1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 8.1.2 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
  • 8.1.3 永川城市空间拓展的路径
  • 8.2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壮大路径
  • 8.2.1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8.2.2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 8.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8.3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路径
  • 8.3.1 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类型
  • 8.3.2 城市功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实行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
  • 9.2.2 实施集约内涵发展方式
  • 9.2.3 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 9.2.4 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 9.2.5 加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 9.2.6 加强毗邻地区互利合作、共建多赢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石家庄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对策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23)
    • [2].坚持五化同步 建强区域中心[J]. 中国共青团 2020(17)
    • [3].区域中心城市的品牌塑造途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28)
    • [4].区域中心城市的品牌塑造途径研究[J]. 新经济 2016(Z1)
    • [5].转型期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服务新功能分析[J]. 才智 2014(34)
    • [6].区域中心城市的营销推广战略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5(08)
    • [7].临沂市构建鲁南苏北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34)
    • [8].生态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郑州建设研究[J]. 长江丛刊 2017(07)
    • [9].关于提升国企海外基层党建工作鲜活度的思考——中国港湾南太区域中心党总支的基层实践和探索[J]. 国际工程与劳务 2020(06)
    • [10].由都匀到“都赢”——都匀市全力打造贵州南部区域中心[J]. 当代贵州 2016(45)
    • [11].关于把阜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12].落实新要求 勇担新使命 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凝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J]. 四川统一战线 2015(11)
    • [13].大跨度推进佳木斯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J]. 现代商业 2015(09)
    • [14].区域中心城市信息城市品质问题的思考[J]. 情报探索 2011(03)
    • [15].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发展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11)
    • [16].发掘自身优势 发展商务区域品牌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我为汕头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献一策[J]. 汕头科技 2009(03)
    • [17].聚焦振兴发展 率先实现小康 为建设三江平原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J]. 奋斗 2017(07)
    • [18].打造和田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J]. 改革与开放 2015(21)
    • [19].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加快邯郸发展[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08)
    • [20].区域中心城市视域下的邯郸特色街区建设路径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1].突出重点 精准发力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J]. 先锋 2016(01)
    • [22].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第十五次年会 暨“一带一路”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报告会成功召开[J]. 大陆桥视野 2017(09)
    • [23].和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和思路[J]. 中国商论 2015(22)
    • [24].奎屯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几点思考[J]. 神州 2014(12)
    • [25].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区域中心发展战略研究——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J]. 甘肃金融 2013(01)
    • [26].加快区域中心镇发展 推进西藏城乡一体化进程——西藏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J]. 西藏发展论坛 2011(02)
    • [27].建设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探讨[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05)
    • [28].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J]. 决策导刊 2008(01)
    • [29].区域中心城市农民增收特征与策略——以沈阳市为例[J]. 农业经济 2014(02)
    • [30].深圳区域中心城市非线性经济系统协同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产业 2013(05)

    标签:;  ;  ;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