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每种宗教都有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思想体系,前者是不变的核心,而后者是前者的展开与论证,且为了前者的固定不变,后者常常处于变迁之中,不断被阐发和建设。论证并维护信仰的教义建设工作除了教界人士,并不能由其他人来代替,教外人士的声音永远只能是一个推动的力量。道教的教义阐释工作也不外乎是。面对转型中的社会,信仰日渐多元化、个人化,道教界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其传统教义解释当代社会中的问题,成为了其是否能顺利弘道而不至于沦为一个弱势宗教的关键,道教界教义阐释工作同时也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本文拟从近代社会转型期间道教教义建设缺位的情况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道教教义建设的重新启动及其主要收获等方面综合评析当代道教界教义建设活动,分析其所存在的主要瓶颈,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向做一个展望。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然而从清乾隆年间,随着龙虎山张天师在朝廷中地位的下降,其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由于道教自身内部存在种种局限性,加上外力的压迫挤兑,如清末伊始的庙产兴学运动和席卷近代中国的科学民主思潮的冲击,道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衰退之势,反而出现了教团组织零落涣散,神秘迷信色彩浓重,自我固闭性太强,教内缺乏领袖群伦的头面人物对社会主流的活跃参与等局面,社会影响力逐步减弱。与当时的佛教复兴运动相比,其颓势更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的政治地位恢复得较晚,虽有教义建设的愿望,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得教义建设的工作不得不搁浅下来,转而为自身的生存而奔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承认宗教的合法存在性,并在学界对宗教探讨的深入及态度转变的带动下,宗教界逐渐获得了重新活跃的底气,道教界也开始逐步恢复文化自觉。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道教界的有识之士才开始力争自己的主体地位,重新取回久失的话语权。如上海的陈莲笙道长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续在《上海道教》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道教徒修养的讲座稿,这些讲座稿与其他一些论文,于1996年合成了《道风集》一书出版;张继禹道长提出的“生活道教”理念,作为道教界首次提出的全局性理念,在2000年召开的道教文化与当代文明学术讨论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而从2002年开始召开的多次研讨会都明确以教义建设为主题展开。虽然道教界人士以围绕“道”、“神仙”、道教伦理思想进行了不少的讨论,但其教义建设仍存在一些可能影响全局的瓶颈,譬如理论范式的不成熟及对经典缺乏重视,但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教义建设在道教内部及外部条件愈发成熟的发展下,仍可能有较大发展,可能在应对当代社会的问题以及与各种宗教及文化体系的对话中,展示其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