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运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马铃薯与芸豆间作的规范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旨在探明贵州中海拔地区马铃薯间作芸豆的最佳栽培模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并筛选出可供实际生产中选择的优化组合方案。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间作模式(A)下马铃薯产量依次为:A3>A1>A2,以马铃薯芸豆2:2间作时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16.02kg/12m2,比A1、A2处理增收4.26kg,5.44kg,增产了26.6%和34.0%。2.试验各处理芸豆的产量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试验所设的27个处理中,就平均产量的位次来看,A3B2C3平均产量排列第一,为1.55kg/12m2:其中A1B2C2组合,仅有0.87kg/12m2,在所有的组合中产量水平最低。3.通过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鲜重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的影响非常小,从而得出各因子对小区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平均分枝数>最粗节间直径>地上部鲜重>株高。4.通过对芸豆产量的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的5个农艺性状对芸豆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百粒重>单株有效荚果数>荚果长>单株生物产量>株高。5.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可溶性糖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三种间作模式现蕾期时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随着生育期的继续,含量差异越来越明显,在现蕾期三种间作模式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2>2:2>2:1,盛花期至成熟期为:2:2>2:1>1:2。三种间作模式中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块茎中的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始终为:2:2>2:1>1:2。6.在马铃薯与芸豆的间作体系中,马铃薯与芸豆以2:2间作时,复合产值最高,以复合产值为选择目标,最佳的栽培组合为:A3B2C3,即两行马铃薯间作两行芸豆,配合以马铃薯株距25cm和芸豆株距40cm。
论文目录
摘要英文摘要1 前言1.1 间套作栽培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及增产机理1.1.1 间套作存在的必要性1.1.2 间套作的增产机理1.2 推广马铃薯间作芸豆的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必要性1.3 中低海拔地区马铃薯间作芸豆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1.4 国内外对间套作的研究现状1.5 研究目的及意义2 试验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点2.2 供试材料与方法2.3 试验设计2.4 试验概况2.5 测定项目及方法2.5.1 各种间作模式中马铃薯与芸豆生育时期记载2.5.2 马铃薯与芸豆的株型变化2.5.3 马铃薯与芸豆的经济性状观测2.5.4 马铃薯与芸豆的各种间作模式的产量比较2.5.5 马铃薯与芸豆的各种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2.5.6 马铃薯还原糖的测定2.5.7 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测定用蒽酮比色法2.5.8 芸豆蛋白质的测定2.6 数据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时期的影响3.2 不同间作模式对芸豆生育时期的影响3.3 各试验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3.3.1 各试验因子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直观分析3.3.2 各试验因子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3.3.3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3.4 各试验因子对芸豆产量的影响3.5 各试验因子对马铃薯大中薯率的影响3.6 各因素水平下芸豆的有效荚粒率3.7 马铃薯小区平均产量与相关生物指标的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3.7.1 各相关生物指标与小区产量的多元回归方差分析3.7.2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3.7.3 各相关生物指标与小区产量的相关与偏相关分析3.7.4 马铃薯各相关生物指标与小区产量的通径分析3.8 芸豆小区平均产量与五个相关生物指标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3.8.1 各相关生物指标与芸豆小区产量的多元回归方差分析3.8.2 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3.8.3 芸豆各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的通径分析3.9 不用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3.9.1 不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可溶性糖的变化3.9.2 不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还原糖的变化3.9.3 不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变化3.10 不同间作模式对芸豆品质的影响3.10.1 不同间作模式下芸豆蛋白质含量的变化3.10.2 不同间作模式下芸豆总淀粉含量的变化3.11 效益分析3.11.1 三种间作模式的效益比较3.11.2 不同间作模式,不同马铃薯株距,芸豆株距对马铃薯和芸豆复合产值的影响4 结论与讨论4.1 结论4.2 讨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发表文章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马铃薯论文; 芸豆论文; 间作论文; 产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