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在个体与历史之间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末世体验

颓废在个体与历史之间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末世体验

论文摘要

十七年文学特指1949年-1966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十七年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普遍的集体主义信念。作为十七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年小说通常被视为弘扬革命主旋律的政治文本,包含着革命的积极向上的激情。本文却首先在这些红色小说的反面人物身上发现了“颓废”的存在,并在另外一些在现代文学史中已经留下自己的名字的当代作家身上,发现了普遍的“末世情结”,因此将“颓废”和“末世”这两个概念引入十七年的小说解读中。导论部分分析了“颓废”与“颓废主义”的概念和发生,以及其在现代文学中的存在,并指出其在十七年小说中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剖析十七年小说中的“颓废性”的意义所在。第一章首先考察了“颓废”、“末世”和“地狱”等词汇在基督教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中国儒道传统中的内涵,指出深藏于其中的两条基本脉络,天堂与地狱的分野其实正是集体和个体、进步与颓废、常态与病态、君子与小人等诸多矛盾范畴的分歧所在。在此基础上,第二章分析了红色小说中反面人物身上的“颓废”倾向,这种“颓废”的起源是一种“末日审判”的来临,那些反对新的人民政权的反动派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同时这种“颓废”表现为各种形态,这些形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人公之间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在反面意义上呈现出现代主义特征,使得我们有理由反思现代主义中所隐藏的不合理因素。这些反革命分子、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某些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其实和同时代的西方人一样,感受到一种“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现代性体验。而对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已经留下自己的名字的人来说,地狱体验,或者说,自由思想已经成为他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当进步的时代不能安放他们的自由思想时,他们通过对于颓废时代的书写来表达自己的那种“末世情结”。这构成了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在第四章,作为文章的结尾部分,探讨了两种摆脱颓废的途径,一种是超越颓废,一种从颓废中自我救赎。两种方式有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背景,本文在对之进行必要批判的基础上,提倡一种敢于正视人间苦难的生存方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颓废”的源与流
  • 第一节 地狱之声:颓废作为现代性
  • 第二节 末日审判:基督教范式中的“末世”与“颓废
  • 第三节 上帝死了:现代主义的“颓废”与“颓废”的现代主义
  • 第四节 梦的解析:中国儒道传统中的“颓废”性
  • 第二章 历史进程中的颓废个体
  • 第一节 清浊自兹辨:颓废者的起源和形态
  • 第二节 虎豹夹路啼:兽性者与变态者形象分析
  • 第三节 采之欲遗谁:忧郁者与自恋者形象分析
  • 第四节 色厉而内荏:躁狂者与虚弱者形象分析
  • 第三章 个体退守下的颓废历史
  • 第一节 更变千年如走马:天堂的地狱使者
  • 第二节 援琴鸣弦发清商:陈翔鹤与魏晋南朝
  • 第三节 无边落木萧萧下:冯至与安史之乱
  • 第四节 天涯何处是神州:老舍与晚清时代
  • 第四章 颓废的超越与救赎
  • 第一节 送我上青云:颓废的超越之路
  • 第二节 粉堕百花洲:颓废的救赎之途
  • 参考书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颓废在个体与历史之间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末世体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