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模式”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学术价值的概念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崛起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中国模式”概念虽然最先是由国外学者所阐发,但一方面,它立足于中国古老文明和历史实践,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特征。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使中国在全球化舞台上拥有叫得响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模式”论题的凸显,也是中国在经历长期的危机、革命和建设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作为一个拥有古老传统的后发国家,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始终立足于固有传统,创造性地转化外来模式,谋求与自身社会条件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成功。中国模式的凸显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与自觉,标志着中国在现代化路途上告别了“学徒”时代,开始更加自觉地向着自主的方向转型。论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对中国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首先,作为一个特称概念,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产物。换言之,中国模式并不是指中国任何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而仅仅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其次,虽然中国模式在内涵上特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但从兴起的逻辑上说,它又绝非凭空而生,而有其远为漫长的历史,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在资本横决天下,民族面临灭亡的全面危机背景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浴血奋斗的总结果。中国模式成就的取得,与其对现代西方文明、社会主义传统,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巧妙继承和整合等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论文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进行了交叉考察。所谓纵向维度,也就是历史维度。对中国模式兴起逻辑的考察,与单纯政治考察和事件罗列不一样,它必然要侧重于体现历史行进的方向。论文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去探寻中国模式兴起的线索,在历史的进程中去理解它的问题与困惑所在,分析它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所谓横向维度,指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等并列因素的横向交织作用。“中国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领域的概念,它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范畴。中国模式的兴起,既包括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夺取统治权的武装斗争,一种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的政治革命,也涵盖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长期过程中,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经历的伟大变革。论文认为,从横向维度来看,中国模式的兴起总体来说受到四大逻辑的综合推动,第一大逻辑是国家整合和民族复兴的逻辑,第二大逻辑是社会主义的逻辑,第三大逻辑是市场经济的逻辑,第四大逻辑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逻辑。正是这四大逻辑的合力推动,才有中国模式今天的面貌。按照中国模式兴起的上述基本逻辑,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大历史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模式兴起的历史背景。认为中国模式的兴起,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传统模式在遭遇西方挑战而面临全面危机后的产物。这种全面危机既有传统模式自身运转失灵导致的老问题,也有面对西方现代化挑战时发生的新问题。要使中国摆脱全面危机,唯一的道路就是与过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以完成模式的彻底转换。论文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以意识形态重建、上层政权重建、基层组织重建为主线,提纲挈领地分析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不同政治团体在传统模式崩解之后为中国探寻发展新路所作出的努力,它们的成败得失,以及这种成败得失在中国模式兴起过程中的意义。论文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模式兴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模式的曲折奠基。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彻底告别传统模式,开始正式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崭新模式的开端。在从模仿苏联模式到探索本国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模式在奠基阶段的挫折。论文对造成中国模式奠基阶段这种曲折性的相关问题作了一分为二、较为深入的阐释和解读。第六章着重阐发中国模式在经过百年探寻之后的全面兴起。论文详细阐发了中国模式全面兴起的生成逻辑、实践路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与价值诉求,并在这种阐发中对中国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与辨别。论文认为,随着中国模式的全面兴起,在推动中国模式兴起过程中的四大基本逻辑动因: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理想、市场经济、现代化与全球化等都有望得到最终实现,但中国模式的内部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它的未来前景有待历史的进一步检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的若干思考[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Z4)
- [2].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与解决方案[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8(06)
- [3].传统模式下高校工会群体性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J]. 才智 2016(26)
- [4].探究排球训练的有效模式及策略[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10)
- [5].图书馆志愿服务:从传统模式到智慧模式[J]. 图书与情报 2018(05)
- [6].“真账实操”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初探[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4(07)
- [7].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进程与思考[J]. 衡水学院学报 2008(03)
- [8].互动合作,高效课堂的加速器——浅议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J]. 数学教学通讯 2010(06)
- [9].基于传统模式背景下的电子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16)
- [10].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J]. 新课程(教研) 2010(09)
- [11].简析互联网法庭[J]. 法制博览 2018(09)
- [12].改变传统模式 提高阅读能力[J]. 甘肃教育 2013(12)
- [13].开放课堂教学,放飞学生思维[J]. 新课程学习(下) 2014(01)
- [14].浅论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J]. 山西建筑 2018(21)
- [15].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6)
- [16].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J]. 课外语文 2016(16)
- [17].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少教多学”模式[J]. 新课程(中学) 2016(06)
- [18].集中报销在CPECC的应用[J]. 现代商业 2014(18)
- [19].关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 新课程学习(下) 2014(06)
- [20].电伴热技术和传统工艺结合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的成功应用[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4(06)
- [21].高校实验室开放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J]. 实验室科学 2016(01)
- [22].浅谈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上) 2014(07)
- [23].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J]. 理论月刊 2014(01)
- [24].论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 文学教育(中) 2012(02)
- [25].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下的微格教学[J]. 教育导刊 2012(05)
- [26].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的比较[J]. 网络财富 2009(01)
- [27].创新体育课模式[J]. 新课程(中旬) 2012(09)
- [28].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实施策略[J]. 陕西教育(高教) 2017(07)
- [29].凤城市山区河道治理新思路探索[J]. 东北水利水电 2011(01)
- [30].微视频视角下“五个一”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