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特征及其主要栽培措施效应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特征及其主要栽培措施效应

论文摘要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黄淮海平原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分别是典型的旱作C3与C4作物。研究两作物产量形成过程特点和高产产量性能指标以及两作周年优化配置对指导两作物周年一体化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6—2008年连续两年对河北廊坊、2006—2007年河南温县及2007—2008年河南焦作两作物不同品种(冬小麦:藁城8901、烟农19、轮选987、豫麦49和FS230;夏玉米:益农103、郑单958、登海601和农华0379)、不同密度及不同播期与收获期的产量性能公式MLAI×D×MNAR×HI=EN×GN×GW中的7项指标动态进行系统测定并建模分析,结果表明:1.在主要产量性能参数动态模型中,两作物的群体叶面积动态和冬小麦茎数动态均符合方程y= (a+bx)/ (1+cx+dx2);干物重和粒重动态模拟模型均为Logistic曲线y= a / (1+be-cx);而生育期动态模型符合方程y=(ab+cxd)/ (b+xd)曲线特征。并且模型的主要参数明显受品种类型、种植密度、生育期长短及播种收获期的影响,因而可通过这些主要栽培措施调节参数变化,进而对最终产量产生调节效应。2.品种类型、种植密度和播种/收获时期对两作物产量性能均具有调控效应。高产品种主要表现在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育期天数(D)、穗数(EN)、粒重(GW)和收获指数(HI)的明显提高。增加种植密度,群体MLAI和EN相应提高,而平均净同化率(MNAR)、穗粒数(GN)和GW减小。冬小麦推迟播种期MLAI、EN和GN降低,但MNAR、HI和GW显著提高;夏玉米推迟收获期MLAI、HI、D和GW均显著提高。3.两作物不同产量层次的产量性能变化指标相同,变幅不同。冬小麦从高产(6000 kg hm-2)上升到超高产水平(9509 kg hm-2),及夏玉米从高产(8349kg hm-2)上升到超高产水平(13050kg hm-2),MLAI、D、EN、GW和HI均明显提高。其中冬小麦各项指标分别增加51.6%、20.6%、16.7%、23.6%和3.0%。夏玉米分别加了38.7%、21.6%、27.4%、13.2%和24.5%。这意味着实现超高产应走结构性增产为主协同功能性增产同步提高之路。4.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的栽培技术体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该体系的产量性能特点为:小麦晚播MNAR、HI和GW显著提高;夏玉米晚收MLAI、HI、D和GW均显著提高。“双晚”资源利用效率特点为,周年光能资源籽粒生产效率提高2.22%~10.86%,≥10℃有效积温生产效率提高0.47%~11.56%,周年产量提高519~2575 kg hm-2。在黄淮平原,不增加任何生产成本,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和夏玉米收获期是实现该地区周年高产高效的有效技术途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及栽培品种
  • 2.2 试验设计
  • 2.3 产量性能关键参数动态测定及计算
  • 2.4 产量性能关键参数动态模型的建立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叶面积(LAI)动态特征及其定量分析
  • 3.1 不同密度群体 LAI 动态变化
  • MAX 的回归分析'>3.2 群体密度与 LAIMAX的回归分析
  • 3.3 不同密度群体的相对化 LAI 动态模拟
  • 3.4 不同密度群体的 MLAI
  • 3.5 不同密度群体 LAI 动态变化速率
  • 3.6 小结
  • 第四章 生育期(D)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4.1 小麦、玉米各生育时期的记载
  • 4.2 小麦、玉米 D 的相对化处理与共性模型的筛选
  • 4.3 小麦、玉米不同熟期品种的相对化 D 模型参数分析
  • 4.4 相对化 D 动态模型的检验
  • 4.5 小结
  • 第五章 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及其定量分析
  • 5.1 小麦、玉米群体 DW 变化特征
  • 5.2 小麦、玉米 DW 动态“归一化”模型的建立
  • 5.3 小麦、玉米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密度的归一化DW 动态模型关键参数分析
  • 5.4 相对化 DW 动态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穗数(EN)形成的动态特征及定量分析
  • 6.1 基本苗对群体成穗数的影响
  • 6.2 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的影响
  • 6.3 冬小麦群体茎数的相对化处理与模型筛选
  • 6.4 冬小麦不同品种和密度处理间群体的茎数动态模型的建立
  • 6.5 相对化茎数动态模型的检验
  • 6.6 小结
  • 第七章 粒重(GW)动态特征及其定量分析
  • 7.1 小麦、玉米灌浆过程中粒重(GW)变化特征
  • 7.2 小麦、玉米 GW“归一化”处理与最佳共性模型的筛选
  • 7.3 小麦、玉米的不同品种与不同密度的相对化GW 动态模型关键参数分析
  • 7.4 相对化 GW 动态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 7.5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及高产技术体系
  • 8.1 不同品种类型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 8.2 不同密度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 8.3 不同播种/收获时期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
  • 8.4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性能构成特点
  • 8.5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
  • 8.6 小结
  •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冬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2)
    • [2].冬小麦创高产综合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 2019(12)
    • [3].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冬小麦连续时序叶面积指数预测[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0(03)
    • [4].时间序列低分影像修正中分遥感冬小麦分布[J]. 国土资源遥感 2020(01)
    • [5].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冬小麦深度学习分类[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04)
    • [6].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J]. 湖北农机化 2020(09)
    • [7].浅谈绿色农产品冬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J]. 新农业 2020(17)
    • [8].冬小麦试验田冬季管理技术要点[J]. 新农业 2020(17)
    • [9].基于综合指标的冬小麦长势监测[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8)
    • [10].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J]. 高原气象 2019(06)
    • [11].滨州市冬小麦2019年增产的气象条件及措施[J]. 江西农业 2019(22)
    • [12].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J]. 种子科技 2018(07)
    • [13].对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9)
    • [14].浅析冬小麦栽培技术与病害防治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23)
    • [15].高分一号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用于冬小麦识别[J]. 遥感信息 2017(01)
    • [16].固原市冬季气候条件对冬小麦越冬的影响分析及防御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3)
    • [17].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冬小麦物候期与需水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 [18].基于“星陆双基”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7(05)
    • [19].外源水杨酸对低温下寒地冬小麦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03)
    • [20].秋冬小麦储存要点探析[J]. 农业与技术 2017(11)
    • [21].秋冬小麦储存要点探析[J]. 青海农技推广 2017(02)
    • [22].974公斤! 冬小麦亩产刷出新纪录[J]. 农村百事通 2017(15)
    • [23].大通县冬小麦高产施肥技术要点[J]. 青海农技推广 2014(04)
    • [24].冬小麦合理化控的作用[J]. 河北农业 2012(05)
    • [25].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雪霉病的防治[J]. 北京农业 2015(20)
    • [26].冬小麦科研试验田植保探讨[J]. 北京农业 2015(19)
    • [27].冬小麦的启示[J]. 高中生 2020(05)
    • [28].行走异乡的冬小麦[J]. 中国诗歌 2018(05)
    • [29].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定量反演冬小麦叶片含水量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20(04)
    • [30].冬小麦发黄的防治技术[J]. 江西农业 2019(02)

    标签:;  ;  ;  ;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特征及其主要栽培措施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