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琴[1](2019)在《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学段,已经进入了青春初期。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学校之间的转换,还有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学习要求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同时,学生还要面对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各种变化和以及对自身形成地影响。所有这些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让学生疲于应对。本文尝试设计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的形式,连贯体系的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在相对的时间里能最大面积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提升。同时也为一线的教师提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素材和实施借鉴。本文在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定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还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以及教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义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通过活动、体验、讨论、训练、讲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其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能有效的应对来自学习、生活、人际的各种状况,顺利的渡过青春期的健康心理的教育活动。鉴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统一教材和实施标准”,“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等现状,本文对当地中小学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的自编网络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足,在学习、情绪、人际和青春期等方面的需求较高,心理教师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和管理人员以应对考核为开展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本文结合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依据《指导纲要》要求,对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开发和实施。课程以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积极品质塑造的要求,结合心理咨询会团体辅导的心理学方法为理论依据;在《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进行开发,遵循设计原则,明确设计目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交往情况、学习情况和自律情况等确定课程的主题,以及每节课要塑造的关键心理品质。对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确定课程将围绕“学会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人际和学会自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课程开发将以“体验——交流——探索——问题解决”为主线进行设计,兼顾趣味性、体验性、启发性等原则,将收集到学生发展“问题”的素材进行整理,开发一套科学合理、连贯体系的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开发的课程在当地学校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确保课程符合七年级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检验课程设计的适用性。通过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本文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推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所在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重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透或结合。
张巽璐子[2](2018)在《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系构建的研究》文中提出构建健全完善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小学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学校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目标、原则、主要内容和方向。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从昆明市主城区的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入手,选取昆明市四个行政区小学共计107个班,2116名学生,79名老师为被试,以《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自编问卷《昆明市主城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问卷》辅以《昆明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访谈提纲》,spss软件作为分析软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重点剖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优势和不足,从构建健全完善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入手,对其课程教育体系、组织与制度建设、师资完善和从业人员认证、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评估反馈与改进措施方面进行论证。通过分析调查、撰写文章,同时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促进其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达到本研究开展的初衷和目的。
罗梦婷[3](2017)在《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方要求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呼声不断高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程。2012年12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出台,正式启动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跨越性的一步,随着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强,教育部于2014年3月出台《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决定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通过树立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典型,以此起到“航母建设”的带动效应,此后,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计划在各省市轰轰烈烈进行,福建省亦根据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际出台相应的建设标准。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近两年来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现状的跟踪调查,结合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并从中挖掘问题,形成相应的对策分析,以期为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今后的建设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本研究将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现状进行文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现,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辅导室建设及课程建设方面“量”与“质”均有一定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奠基性工程建设不足,辅导室建设、师资队伍及课程建设;(2)保障体系建设不足,制度、管理、经费保障缺失;(3)区域发展失衡现象明显,东西发展差异严峻;(4)联动机制建设不足,尚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充分掌握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的问卷调查结果形成相应对策分析:(1)加强观念建设,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3)加强课程建设,确立学科地位;(4)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硬性支持系统;(5)完善联动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网络;(6)平衡教育投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聂爱新[4](2016)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许多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对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并以福建省中西部地区永安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永安市38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就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管理对策。调查结果表明,永安市38所中小学校中92.1%的学校均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52.6%的学校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规划中,有52.6%的中小学已经开展相关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活动。有关部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心理教师的持证上岗情况和辅导室建设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上级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各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个体咨询、专题讲座和心理绘画比赛。此外,对永安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学校进行了深度调查,总结了其四个值得借鉴的做法:(1)“两线”合作心育模式;(2)“福慧”心育课程建设;(3)“家-校-社”心育环境的倾心营造;(4)教师整体素质的多维促进。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永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需要转变;组织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并完善;专业人才匮乏,亟需引入人才和专业培训等。本文在分析永安市已具备的优势的基础上,从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构建网络化、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激励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管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研训工作四个方面,对永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管理对策和建议。
阳中华[5](2012)在《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家庭成员父母样本和青少年子女样本中进行中庸行为自评量表和中庸价值量表的信效度检验。2、探索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影响路径。方法:1、以方便抽样的方式,抽取湖南省长沙市248名成年人和248青少年,对条目进行前期试测。随后分别再抽取278名成年人和青少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抽取401户家庭成员,其中780名父母和401名青少年子女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8周后,其中150名参加重测。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条目与分量表相关和重测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与分量表的相关检验结构效度。2、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用LISEREL8.7软件建构中庸实践思维中介模型。结果:1、中庸量表信效度(1)修订后的中庸行为自评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四个因子累积解释率分别为63.07%。在成人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713,各因子α系数在.710-.752之间;重测信度为0.687;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7到0.76之间。青少年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682,各因子α系数在.611-.689之间;重测信度为0.671;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0到0.79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指标均达到测量学要求。(2)对中庸价值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两个因子累积解释率为43.07%。中庸价值量表在成人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723,各因子α系数在.621-.684之间;重测信度为0.722;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8到0.54之间。青少年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727,各因子α系数在.633-.639之间;重测信度为0.595;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6到0.65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指标均达到测量学要求。2、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1)中庸行为和中庸价值均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呈显着性相关(P<0.01)。(2)中庸价值的中庸核心和自我收敛因子是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中庸行为自评的负面中庸和克己因子是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3)中庸行为是中庸价值与家庭功能的中介变量。结论:1、中庸价值量表和修订后的中庸行为自评量表有较好信效度。2、中庸实践思维正向影响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中庸实践思维在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王群[6](2012)在《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文中指出高中生正处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一高峰,各种心理因素发生的一系列质的飞跃。这个时期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研究1是我们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考察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2,考察是什么原因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我们选取了两个重要的变量,一个是外在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另一个是内在因素——心理控制源,考察这两个变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综合研究1和研究2的研究结果,我们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这对提高高中生心理身心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32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收集心理健康水平、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心理控制源的数据,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本研究所选的被试中,60.3%的被试存在中度心理问题,39.7%存在相当重的心理问题。2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较有显着差异。3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不显着。4负性生活事件(学习压力、丧失、其他、人际关系)和心理控制源能够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预测作用,联合解释率为20.9%。
罗彩侠[7](2011)在《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很多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部分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却不太明显,究其原因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有关,因此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运行,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同时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支持和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支持。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广东、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地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及一些偏远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FY市就是属于安徽省的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城市,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了研究和调查,发现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设置不健全,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很不完整,课程开设制度的设置比较随意,心理咨询制度和心理评估制度是缺失的;而FY市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教育素养很高、教学规范执行很好,能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及时辅导,严守秘密,大部分心理咨询采用预约的方式,必要时做到了合适的转介,但跟踪辅导却很少,心理档案建设一片空白。通过调查分析总结,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运行存在的问题是明显的。制度的制定随意性、制度的内容不全面、制度的执行多变、制定的评价缺位,是运行的客体类制度存在的问题。运行的主体类制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学科归属感低、教师的制度意识差、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制约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看,主要是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其次从学校管理层面看,主要是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识观念不合理,使其制度建设随意、内容不全面、执行多变,而且没有及时的监督评价,使其制度评价缺位,不能及时完善。最后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专职心理教师较少,遇到问题片面地归因,角色定位模糊,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有限。针对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首先FY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起来,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其次是学校要树立合理的观念,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地监督和评价。再次是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朱久良[8](2010)在《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说明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笔者在听了不少心理辅导活动课后,总觉得不少教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点。本人就此谈几点认识和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张静[9](2009)在《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道家传统价值观量表、杨国枢的儒家传统价值观问卷、SCL-90自评量表和牛津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探索性和结构方程技术,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测量和探讨了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是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研究的一个尝试。主要结论如下:1、自编的道家传统价值观问卷包含6个因素、19个项目,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2、当今大学生对道家传统价值观和儒家传统价值观总的来说持积极认可态度。女大学生对道家传统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显着高于男大学生;我国大学生对“家族主义”和“团结和谐”两个因子更为看重。3、大学生群体整体的主观幸福感是中等偏上程度,总体上感到比较幸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儒家传统价值观和道家传统价值观之间基本表现出一种正向关系,即幸福感指数越高,其儒家和道家传统价值观得分也越高。4、总体上,大学生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道家传统价值观中,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学生比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知和豁达、顺其自然取向。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儒道传统价值观可以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孙丹[10](2007)在《四川省南溪县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短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县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探求影响因素,分析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为采取措施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效果,探讨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及干预措施,为开展县城高中生心理健康干预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四川省南溪县高中生658名,由研究对象自填统一的调查问卷得出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分析;采用对照研究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效果,同时结合访谈研究探讨增进县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结果69.76%的研究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56.53%的研究对象有轻度心理问题,13.23%的研究对象有明显心理问题。性别、兴趣爱好、家庭成员关系、学习成绩、应激水平不同的组,心理问题检出率和心理健康量表总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理健康因子中,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和因子强度最大的前五位是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焦虑。不同群体特征的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十个因子的评分上不尽相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成员关系、学习成绩、应激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且家庭成员关系差、学习成绩差劲、应激水平高是心理问题的易患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理健康量表总评分变化值和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抑郁、强迫因子评分变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总体上干预组的总评分和这几个因子的评分在干预后较干预前有减低,而对照组的评分有增长。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增长心理卫生知识、学会放松和调节自己、学习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部分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仍然重视不够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不够多样化。结论四川省南溪县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焦虑五个因子的心理问题最明显。性别、年级、家庭户口、兴趣爱好、家庭成员关系、学习成绩、应激水平、父母最高文化程度都会对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产生影响,其中家庭成员关系、学习成绩、应激水平对整体心理健康有显着影响。集体干预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内能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增长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作用。学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在县城高中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积极参与共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
1.3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
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研究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设计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的目的 |
2.3 研究的方法 |
2.4 研究意义 |
2.5 研究方案 |
第3章 信丰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工具 |
3.4 调查过程 |
3.5 调查结果 |
3.6 讨论与分析 |
第4章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设计 |
4.1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
4.2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依据 |
4.3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选择依据 |
4.4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的 |
4.5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
第5章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
5.1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素材采集 |
5.2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策略 |
5.3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 |
5.4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馈 |
第6章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 |
6.1 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6.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
6.3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展望 |
附录 |
问卷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卷) |
问卷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专兼职心理教师卷) |
问卷三: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课程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开展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一)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起源 |
(二)人员培养 |
(三)教育比例 |
(四)开展教育活动方式 |
(五)各国学校教育体系情况对比 |
二、我国研究综述 |
(一)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概述 |
三、国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一)组织管理的健全化 |
(二)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
(三)人员培养以及资格认定的职业化 |
(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多层次化 |
(五)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一)资料搜集 |
(二)实际调查 |
(三)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
(四)提出建议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发放问卷和样本选取 |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调查问卷 |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调查问卷 |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 |
三、调查程序 |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对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和分析 |
(一)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调查问卷 |
(二)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调查问卷 |
(三)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情况汇总 |
第三章 、昆明市主城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主城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基本情况调查 |
二、课程内容及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三、现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情况调查 |
四、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掌握情况调查 |
五、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情况调查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开设单一,教育渠道狭窄 |
(二)课程教材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
(三)师资严重紧缺,教育支持力量薄弱 |
(四)缺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教育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
(五)缺乏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管理 |
二、原因分析 |
(一)学校不重视 |
(二)社会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第四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
第一节 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制度体系 |
一、建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职责分工 |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制度建设 |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 |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科研 |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保障机制 |
第二节 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 |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
(一)课程的含义和目标 |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 |
二、完善小学心理教育咨询服务 |
三、不断充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活动内容 |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
(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
(三)团体心理辅导 |
第三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认证体系 |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认证培训 |
二、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
第四节 建立小学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体系 |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
二、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
三、建立干预机制 |
(一)建立预警机制 |
(二)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 |
(四)建立危机发生时的机制。 |
(五)建立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善后机制。 |
第五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体系 |
一、学校心理健康绩效评估工作的目的 |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内容 |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方法 |
四、建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
第五章 结论 |
一、研究的方法 |
(一)研究体系构建的方法 |
(二)分析方法 |
二、研究不足 |
(一)构建体系的要素全面性和深入性不足 |
(二)构建体系的地域性限制 |
三、研究展望 |
(一)对体系构成要素进行充分论证 |
(二)开发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评价主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3)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第二章 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建设的现状调查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标准评估调查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成效及现存主要问题 |
4.1 建设成效 |
4.2 现存主要问题 |
4.2.1 区域发展失衡,东西发展严重不均 |
4.2.2 奠基因素建设不足,基础建设有待提升 |
4.2.3 组织管理建设不足,缺乏硬性支持系统 |
4.2.4 联动机制建设不足,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网络 |
第五章 关于促进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建设的对策 |
5.1 增强观念建设,提升全民心育意识 |
5.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化水准 |
5.3 推进课程建设,确立学科地位 |
5.4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
5.5 完善联动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网络 |
5.6 平衡教育投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大环境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现实处境 |
三、永安市心理健康教育的锐意革新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总结本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
二、我国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
三、我国港台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 |
四、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
第二节 对前人研究的述评 |
第三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学校管理者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二节 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深度访谈 |
一、永安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概况 |
二、“福慧”心育特色的深度创建 |
三、“家-校-社”必育环境的倾心营造 |
四、教师整体素质的多维促进 |
五、学校管理者的认识体会 |
六、对特色学校深度访谈的评析 |
第三节 永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一、永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
二、永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永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
第一节 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 |
一、确立发展性、平衡性、生态性的理念 |
二、营造生态型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
第二节 网络化、互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
一、构建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
二、构建城乡结对的互助式系统 |
第三节 完善激励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和管理 |
一、健全矩阵式的组织形式 |
二、强化人本化的管理机制 |
第四节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研训工作 |
一、重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 |
二、强化专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相关概念介绍 |
1.1.2 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1.1.3 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理论 |
1.2 问题提出 |
1.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2.2 研究假设 |
1.2.3 研究思路 |
1.2.4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庸实践思维量表信效度研究 |
2.1 中庸行为自评量表的信效度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中庸价值量表信效度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结果分析 |
2.2.4 讨论 |
第三章 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3.1 家庭成员的中庸价值和中庸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结果 |
3.1.3 分析讨论 |
3.2 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关系研究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3.2.4 研究结论 |
3.3 中庸实践思维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中庸实践思维是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结果 |
4.2.1 家庭功能、心理健康与中庸实践思维两个量表的相关分析 |
4.2.2 中庸实践思维的调节效应分析 |
4.2.3 中庸实践思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2.4 中庸实践思维的中介模型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5.1 成果讨论 |
5.1.1 中庸行为自评量表信效度 |
5.1.2 中庸价值量表信效度 |
5.1.3 中庸实践思维在家庭中的差异分析 |
5.1.4 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
5.1.5 中庸实践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5.1.6 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5.2 创新和不足 |
5.2.1 创新 |
5.2.2 研究局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心理健康 |
1.1 心理健康概念界定 |
1.1.1 健康的概念 |
1.1.2 心理健康的概念 |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
1.3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1.4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
1.5 心理健康的测量 |
1.6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1.6.1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 |
1.6.2 运动锻炼与心理健康 |
1.6.3 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 |
2 生活事件 |
2.1 生活事件的概念 |
2.2 生活事件的测量 |
2.3 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
2.3.1 生活事件与焦虑 |
2.3.2 生活事件与羞怯 |
2.3.3 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 |
3 心理控制源 |
3.1 心理控制源的概念 |
3.2 心理控制源的测量 |
3.3 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
3.3.1 心理控制源与学业 |
3.3.2 心理控制源与个性 |
3.3.3 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 |
3.3.4 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 |
3.3.5 心理控制源与父母教养方式 |
4 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4.1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 |
4.2 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 |
5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5.1 缺乏多角度研究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
第2章 问题提出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创新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1.1 拓展内容,丰富研究材料 |
3.1.2 为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3.2 现实意义 |
3.2.1 为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策略 |
3.2.2 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指导作用 |
第3章 实证研究 |
1 研究 1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假设 |
1.3 研究方法 |
1.3.1 被试 |
1.3.2 工具 |
1.3.3 程序 |
1.3.4 统计分析 |
1.4 研究结果 |
1.4.1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描述性统计 |
1.4.2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
1.4.3 高中生 SCL-90 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
1.4.4 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健康特点 |
1.4.5 不同性别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 |
2 研究 2 生活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方法 |
2.3.1 被试 |
2.3.2 工具 |
2.3.3 程序 |
2.3.4 统计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心理控制源、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2.4.2 心理控制源、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 |
第4章 讨论 |
1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
1.1 基本现状调查 |
1.2 本研究 SCL-90 评定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
1.3 不同年级、性别高中生心理健康特点 |
2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
3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的几点建议 |
3.1 创造和谐环境 |
3.2 加强自我调控,恰当应对 |
3.3 培养正确的自我认识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运行要素 |
一、运行客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章程 |
二、运行主体: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工作行为规范 |
第三章 FY市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运行现状 |
一、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设置 |
二、FY市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工作现状 |
第四章 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
二、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归因 |
第五章 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的优化策略 |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1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1.1 价值观研究:心理学视角 |
1.1.1 价值观研究的历史回顾 |
1.1.2 价值观的概念、结构与特征 |
1.1.3 价值观与文化 |
1.1.4 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 |
1.2 儒道传统价值观的研究:历史的追寻 |
1.2.1 儒家价值观研究 |
1.2.2 道家价值观研究 |
1.2.3 儒道互补思想 |
1.3 心理健康的研究 |
1.3.1 心理健康的定义 |
1.3.2 心理健康标准与测量 |
1.3.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1.4 儒道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1.4.1 儒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1.4.2 道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1.5 儒道传统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情况 |
1.5.2 国内研究情况 |
1.5.3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2 道家价值观量表的编制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步骤 |
2.2.2 被试的选择 |
2.2.3 研究的程序 |
2.3 研究结果 |
2.3.1 鉴别力与区分度分析 |
2.3.2 因素分析 |
2.3.3 信度检验 |
2.3.4 效度检验 |
2.4 结论 |
3 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人口统计特点 |
3.1 引言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方法 |
3.3.1 被试 |
3.3.2 工具 |
3.3.3 程序 |
3.4 研究结果 |
3.4.1 当代大学生道家价值观的总体状况分析 |
3.4.2 当代大学生道家传统价值观在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上的差异上的差异 |
3.4.3 当代大学生儒家价值观的总体状况分析 |
3.4.4 当代大学生儒家传统价值观在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每月生活费上的差异上的差异 |
3.5 讨论 |
3.5.1 大学生道家传统价值观总体状况分析 |
3.5.2 大学生道家传统价值观综合状况分析 |
3.5.3 大学生儒家传统价值观总体状况分析 |
3.5.4 大学生儒家传统价值观综合状况分析 |
3.6 小结 |
4 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目的 |
4.3 研究方法 |
4.3.1 被试 |
4.3.2 工具 |
4.3.3 程序 |
4.4 研究结果 |
4.4.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
4.4.2 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4.4.3 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
4.5 讨论 |
4.5.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 |
4.5.2 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
4.5.3 当代大学生的儒道传统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
4.6 小结 |
5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目的 |
5.3 研究方法 |
5.3.1 工具 |
5.3.2 被试 |
5.3.3 程序 |
5.4 研究结果 |
5.4.1 儒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5.4.2 道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5.5 讨论 |
5.5.1 儒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5.5.2 道家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5.6 小结 |
6 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心理健康模型的综合建构 |
6.1 引言 |
6.2 构建模型 |
6.3 构建验证与路径分析 |
6.4 讨论 |
7 总讨论与总结论 |
7.1 总讨论 |
7.1.1 该研究的价值所在 |
7.1.2 该研究的方法学思考 |
7.1.3 该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7.1.4 该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
7.1.5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启示和建议 |
7.2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四川省南溪县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短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南溪县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况调查 |
1.1 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
1.2 心理健康量表十个因子评分情况 |
1.3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2. 心理健康教育短期干预研究 |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量研究 |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性研究 |
讨论 |
1.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
2.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探讨 |
3. 本次研究的特色 |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1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2 |
致谢 |
附录 |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D]. 陈慧琴.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2]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体系构建的研究[D]. 张巽璐子.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罗梦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D]. 聂爱新.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8)
- [5]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 阳中华. 中南大学, 2012(03)
- [6]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的关系[D]. 王群.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5)
- [7]FY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运行现状及对策研究[D]. 罗彩侠.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8]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 朱久良. 大众心理学, 2010(11)
- [9]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张静. 吉林大学, 2009(08)
- [10]四川省南溪县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短期干预研究[D]. 孙丹. 四川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