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礼根深蒂固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且随着国学复兴和礼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礼在中国文化起源中的首要地位被肯定,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因礼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而具有异样璀璨的光芒,国学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左传》之礼学思想在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上承三代之礼,下接孔、孟、荀儒家礼学思想。《左传》之礼有不容忽视的贡献。而礼之意义和影响并没有随时代变迁,没有随具体礼俗的消失和改变而减损一分,反而影响愈来愈大。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是,礼不只是形下之礼俗规范、制度仪式,而已具有了形上本体意蕴。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首先从“礼”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左传》之礼研究状况出发,说明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再从形上本体与形下器用这一分殊,阐明从两个方面研究《左传》之礼的可行性。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探究《左传》之礼对周礼的承继关系:(一)“礼”之源,(二)《左传》之“礼”与“周礼”,(三)“礼”与“非礼”的启示。明确《左传》礼的历史地位,这是本文从形上形下两方面论述《左传》之礼之内涵的基础。本文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探究《左传》之礼的形上本体意蕴:第一,礼的形上意蕴首先体现在礼与天道的关系上。第二,体现在礼与人的关系上。这两部分最后归结到礼与天人合一上,即第三部分所要阐明的,礼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品格即是礼含有形上本体意蕴的充分说明。本文第三部分则是从礼之形下器用的角度探究礼,选择性的举出具有典型性和对后世更具影响的范畴来论述,目的是与形上对举,以彰显礼与仪、德、敬、孝、祭等一本而万殊的关系。第四部分概括《左传》礼的特征。《左传》之礼呈现了春秋时期具体礼俗制度固未能固、迁而未迁的特征,而具有形上本体意蕴的礼迁而未迁。第五部分,阐明《左传》礼在《左传》中的作用,在春秋时代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J]. 中国哲学史 2020(04)
- [2].《北宋礼学研究》[J]. 中国哲学史 2016(03)
- [3].《北宋礼学研究》出版[J]. 哲学动态 2016(10)
- [4].明清时期实践礼学的兴衰:一种基于版本数量统计的分析[J]. 清史论丛 2019(02)
- [5].《曹刿论战》中的礼学观考察[J]. 文教资料 2016(36)
- [6].国学漫谈:礼学与理学[J]. 意林文汇 2016(06)
- [7].简析荀子的礼学观[J]. 金田(励志) 2012(07)
- [8].刍议清代礼学研究中的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28)
- [9].论汉代礼学两种趋势的分别与融合[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03)
- [10].徽州朴学研究的一部力作——《江永礼学研究》序言[J]. 徽学 2020(01)
- [11].百年礼学话转型[J]. 人文论丛 2013(00)
- [12].阎若璩与汪琬礼学论争考述[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13].南北朝官方礼学教育述论[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14].唐初《礼记》地位的提升与北朝礼学传统[J]. 中华文化论坛 2011(03)
- [15].称情立文 执中为礼:吕坤礼学思想述论[J]. 中州学刊 2011(06)
- [16].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礼学思想[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7].哲学视域中的诸子礼学——读陆建华《先秦诸子礼学》[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18].论荀子对孟子礼学思想的改造[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19].赓续与转型:礼学传统之嬗变(专题讨论)[J]. 河北学刊 2016(04)
- [20].孔子礼学思想探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5)
- [21].黄佐的礼学思想探析[J]. 长江丛刊 2018(05)
- [22].明末清初实践礼学发微[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 [23].论庾信礼学观[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4].朱熹礼学思想建设的启示[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5].近两千年浙东学派礼学研究史概观[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4)
- [26].曾国藩礼学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J]. 江海学刊 2009(06)
- [27].新中国(大陆地区)三礼学研究综述[J]. 齐鲁文化研究 2012(00)
- [28].《礼记》礼学原论中的语言叙事和认知[J]. 浙江社会科学 2013(11)
- [29].朱熹礼学思想的特点[J]. 暨南史学 2012(00)
- [30].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与社会秩序的构建[J]. 黑河学刊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