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部分地区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沈达[1](2021)在《江苏省部分规模化猪场肠道病原菌的临床检测及大肠杆菌的部分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是兽医临床的肠道病原菌,对猪病的发生以及公共卫生具有一定影响,做好其临床监测具有重要价值。抗菌药物在猪细菌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由于不合理的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需求。为了解规模化养殖场中重要病原菌的流行情况,采集了江苏省部分地区腹泻猪肛拭子493份。建立了 PCR方法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了临床检测。结果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阳性样品301份(61%)、空肠弯曲杆菌阳性样品3份(0.6%)、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阳性样品2份(0.4%)、产荚膜梭菌阳性样品14份(2.8%)。该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仍然是引起猪腹泻的主要病原。空肠弯曲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虽然为低频率感染,但在公共卫生方面值得关注。对检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阳性的样品进行细菌学分离,获得了301株大肠杆菌。通过常见菌毛、毒素、毒力岛等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了分离株存在16种不同的毒力基因类型,分别为F18+Stx2e+125株(41.5%)、HPI+68株(22.6%)、Stx2e+30株(10%)、LT1+ST2+20株(6.6%)、F4+Stx2e+10株(3.3%)、LT1+ST1+10株(3.3%)、ST1+ST2+Stx2e+9株(3%)、F4+6株(2%),F41+5株(1.7%)、ST2+4株(1.3%)、F5+3株(1%),LEE+3株(1%),LT1+3株(1%)、ST1+3株(1%)、F4+F5+F41+1 株(0.3%),ST1+ST2+LEE+Stx2e+1株(0.3%)。进一步分析表明,HPI+大肠杆菌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是1~15日龄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Stx2e+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则主要来自30日龄以上的腹泻仔猪。通过使用O抗原单因子血清对分离株进行O抗原型鉴定,确定了 151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O抗原型,分别为O139(66.8%)、O107(11.9%)、O15(10.6%)、O45(2.6%)、O101(2.6%)、O54(1.3%)、O21(0.7%)、O138(0.7%)、O78(0.7%)、O141(0.7%)、O159(0.7%)、O111(0.7%)。其中O139抗原型主要见于 F18+Stx2e+株。为比较不同毒力因子型大肠杆菌的毒力差异,选取3株代表性分离株(F4+株,F41+Sxt2e+株,ST1+ST2+LEE+Stx2e+株),以4周龄ICR小鼠进行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显示,所试分离株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5×109 CFU/0.5 mL、1.9×109 CFU/0.5 mL、1.2×109 CFU/0.5 mL。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与其携带的毒力基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对小鼠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可发现攻毒组小鼠的小肠细胞轮廓不清晰、细胞坏死、肠黏膜脱落、炎性细胞浸润等明显病变,而对照组未发现病变。为兽医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对其中15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发现大部分分离株(83.3%)对6~8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其中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强力霉素、头孢曲松、多粘菌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磷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比例分别为90.7%、87.3%、80.7%、78%、67.3%、57.3%、56.7%、52.7%、51.3%、50%、43.3%、12.7%、10.7%。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日龄仔猪和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日龄越大的腹泻猪,其分离株耐药率越高,这或许与临床用药的频率以及不同地区用药的差异有关。
熊静禹[2](2020)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临床分离与Fla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但能感染动物,也可以感染人类引发公共卫生问题。为做好江苏省肉羊的健康养殖、肉羊源相关病原的风险评估,该研究对江苏主要养羊地区进行了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临床检测,并研制了针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鞭毛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PCR方法,对2017-2019年江苏主要养羊地区采集的1036份羊源肛拭子样品进行临床快速检测,确定2份(0.19%)样品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阳性;该结果表明了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在江苏的肉羊养殖中为低频率感染,流行率较低。取2份PCR检测阳样品用特异性培养基PALCAM琼脂进行细菌分离,获得2株疑似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别命名为JC8株、JC46株)。通过对分离株的质谱鉴定、生化分析,确定JC8株、JC46株细菌均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利用多重PCR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2株分离株血清型均属于1/2a或3a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试验显示JC46株有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JC8株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指导江苏地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的抗生素用药,对JC8株与JC46株细菌进行了药敏实验,结果表明2株细菌均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头孢拉定、林可霉素、罗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敏感,对多粘菌素和恩诺沙星耐药;JC8株对青霉素耐药,JC46株对青霉素敏感。FlaA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鞭毛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其抗体可用于该菌的检测。根据GenBank发布的FlaA基因(flaA)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于FlaA结构蛋白基因的扩增。使用PCR方法将其扩增并插入到pMD-18-T中进行克隆。经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FlaA结构蛋白基因与发表的序列一致。用BamH I与SamI将目的片段从pMD-18-T载体切出,并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6P-1;获得的质粒pGEX-6P-1-FlaA转化进大肠杆菌BL21(DE3)中。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后,在细菌裂解上清与沉淀中均表达,融合蛋白GST-FlaA(约55 kDa)。使用GST纯化柱纯化蛋白,用抗GST血清作为第一抗体,羊抗鼠IgG作为第二抗体进行Western-blot,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可与抗GST血清发生反应。利用所得已纯化融合蛋白GST-FlaA作为免疫原,按照常规程序免疫6周龄BALB/c小鼠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筛选阳性细胞株,最终获得2株能够稳定分泌识别FlaA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3C4株和6F8株)。抗体亚类鉴定结果显示2株细胞产生的抗体亚类均为IgGl,轻链均为κ型。使用体内诱生法获得腹水,3C4株和6F8株细胞的腹水效价分别为1:256000、1:64000,且均能与FlaA包被抗原呈阳性反应,并与其他细菌无交叉反应。通过凝集试验,3C4株和6F8株单抗均能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发生凝集反应。表明所制备的单抗可以用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离株的鉴定。
杜娟[3](2019)在《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视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防止畜禽粪尿污染,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生态,通过我国畜禽排泄物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探究如何防治污染的有效对策。
黄佐兴[4](2016)在《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现状调查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养羊业是新疆北屯垦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羊肉价格逐年攀升,北屯垦区育肥羊场不断增加,由于新疆北屯垦区处于高寒地区,养殖方式落后、养殖技术缺乏、养殖密度大等多种原因,育肥羊各种疾病也不可避免的增多,给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产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查明新疆北屯辖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的种类、特点、发病区域、发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针对发病原因制定出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并在北屯垦区进行示范和推广,降低育肥羊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育肥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北屯垦区周边181团、183团、187团、188团主要育肥羊养殖区域100余户育肥羊场3万余只育肥羊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包括养殖规模、发病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人员、市场等因素;发病羊只的易感日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药物防治情况;不同团场羊群的免疫防控现状;不同的饲养方式、饲喂程序、饲喂方法。同时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对育肥羊场中多发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结果:1.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现状: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品种为阿勒泰大尾羊、大尾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公羔羊;育肥量每年在40万-70万之间,羔羊采用长期育肥方式、成羊采用短期育肥方式,主要集中在181团、183团、187团、188团,其中主要以全舍饲、舍饲+放牧饲养方式为主,放牧育肥为辅;育肥时间季节不分明,育肥饲料大部分就地取材。育肥方式主要采取异地集中育肥与自繁自育两种方式进行育肥。2.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高发疾病与特点:危害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的主要疾病是梭菌病、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和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传染病,寄生虫病主要是羊螨病,内科病主要以酸中毒为主,其中内科病对育肥羊的生产影响最小。3.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发病原因与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不良气候及环境因素刺激、疫苗接种不合理、羊只流动频繁而检疫不严、饲草料单一、管理粗放、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市场价格波动是导致育肥羊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4.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与推广应用:根据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发生规律和特点,制定了针对北屯垦区育肥羊常见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施。包括适时免疫、定期驱虫、合理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人员素质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并在北屯4个主要育肥羊饲养团场进行推广和应用,应用效果明显,育肥羊主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着。
皮志媛[5](2015)在《伊犁地区绵羊单增李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氏杆菌病(Listeri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食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简称单增李氏杆菌是导致其引发疾病的主要病原菌。现已证实该菌可感染40多种动物,主要可引起人和动物出现败血症、流产、脑膜炎等症状。近几十年,随着李氏杆菌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暴发,已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对各地区的绵羊进行单增李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建立单增李氏杆菌病的快速检测技术,对单增李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标准(GB4789.30-2010)对伊犁部分地区(昭苏县、尼勒克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羊场的绵羊、青贮饲料进行随机采样,通过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利用伊犁地区绵羊体内分离鉴定的单增李氏杆菌作为平板凝集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建立平板凝集检测方法,并通过特异性试验和符合性试验进行验证。结果从绵羊体内及青贮饲料中分离出14株单增李氏杆菌,表明抽查地区羊场的绵羊体内和青贮饲料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或污染。平板凝集试验确定平板凝集抗原最佳工作浓度为7×109CFU/m L,通过特异性试验证验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符合性试验的总符合率为93.4%。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地区的绵羊有发生单增李氏杆菌病的潜在威胁,建立的平板凝集方法可较为快速、准确的检测单增李氏杆菌病。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伊犁地区绵羊的单增李氏杆菌病预防和监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刘良波[6](2014)在《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特定草场放牧绵羊的一种群发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面部炎性水肿、皮肤渗出与坏死为特征。本病在位于天山北坡低山区蒿属荒漠草场——新疆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放牧绵羊中已发生多年,每年5~8月份为高发季节,造成大批绵羊发病死亡,给当地牧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发病草场区域一直被定为“禁牧”或“高危”草场,但其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理一直不明。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该发病草场的地理位置、牧草种类与分布、绵羊品种及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与气候因素、临床与解剖特征等相关流行病学因素的系统调查,初步探明影响发病的因素及相关性;通过对采集草场的可疑有毒植物、感光牧草、土壤样品及发病羊口腔、胃肠内容物感染真菌及其毒素的检测,确定真菌与本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检测自然发病绵羊和真菌毒素感染绵羊血清肝功能酶,肝脏病理组织学分析与观察,并结合真菌毒素感染小鼠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初步探明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机理。其研究结果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发病地区位于天山北坡中段的山前低山带,地理位置为N44.016~44.022,E85.792~85.800,海拔925~1039m,是山前倾斜洪积扇平原,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180~220mm,年均气温为8.5℃,是当地重要的春秋草场,绵羊发病只在潮阴、低洼、避风的特定草场区域发生,此区域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与定居。多发生在5~8月份,雨水多、地表温度和湿度适宜,有利于真菌的生长;以6月龄内细毛羊多发,羔羊发病率在20~50%之间,以面部(耳,眼睑)及颌下炎性水肿为特征。揭示本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及羊群易感性,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2.病理学研究表明,发病绵羊以面部湿疹为特征,病羊肝脏表面呈黄白色斑状坏死灶,切面有结节性硬变及纤维化,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发病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为94.93~260.78U/L,明显高于健康羊的16.47~61.59U/L,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也明显高于健康绵羊(P<0.01),而发病羊和健康羊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揭示发病羊属于肝源性面部湿疹,肝病理学、肝功酶活性与发病密切相关。3.从发病区域牧草、土壤及发病绵羊消化道都检出真菌,其中,纸皮思霉、链格孢菌、镰刀菌和曲霉4种真菌的分离率较其它真菌高,纸皮思霉分离率为最高。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研究也表明,在发病区域链格孢菌属、纸皮思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属的图谱丰度和饱和度较高,而以纸皮思霉属真菌丰度和饱和度最高,与分离培养结果相一致。表明发病区生态中的优势真菌与绵羊面部湿疹发生具有相关性。4.分离株真菌毒素的动物感染模型试验表明,真菌毒素毒力LD50曲霉>纸皮思霉>镰刀菌>链格孢菌,试验组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和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试验组绵羊血清中的GGT活性为60.73~190.19U/L,明显高于对照组26.17~60.29U/L,ALT、TBI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绵羊(P<0.01),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AS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灌服各类真菌毒素的绵羊未表现典型的面部湿疹,采集试验组绵羊血清辅酶活性较高的试验羊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发现有肝肿大、表面有斑状坏死灶,切面纤维化硬变,肝组织学显示肝淤血,肝细胞和胆管严重坏死,脂肪变性,与自然发病基本相同。表明分离株真菌毒素是造成发病羊肝损伤的主要原因,肝细胞损伤及GGT活性升高是引起绵羊肝源性面部湿疹的主要机制。本研究结果探明了天山北坡低山区蒿属荒漠草场群发性绵羊面部湿疹的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及发病机理,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皮志媛,王一明,张海兰,雷程红[7](2014)在《伊犁地区绵羊李氏杆菌药敏特性及平板凝集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李氏杆菌病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实验室保存的5株李氏杆菌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用甲醛灭活苗免疫试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将特异性抗体与抗原进行平板凝集试验。[结果]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链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和多粘菌素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钠耐药性较强。通过用甲醛灭活苗免疫试验动物来制备特异性抗体,将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做平板凝集试验,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李氏杆菌病的方法。[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李氏杆菌病的方法。
赵新斐,尚文婧,王静梅,剡根强[8](2012)在《新疆绵羊及其环境中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多样性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新疆健康绵羊及其相关环境如青贮饲料、饮水、土壤、鸟粪中李氏杆菌(Listeria)种群采用改良国标法(4789.30-2010)进行生态分布多样性调查,并对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monocytogenes)采用PCR方法进行溶血素基因(hly)和血清型检测。结果:514份样本中,共检出阳性样本26份,平均阳性率为5.1%,其中羊体分离率为6.2%(22/353),饮水分离率为33%(2/6),鸟粪分离率为3.0%(2/67),其余样本均为阴性;26份阳性样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5株,塞氏李氏杆菌(L.seeligeries)21株,且5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均检出溶血素基因,血清型为1/2a。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9](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指出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王一明[10](2008)在《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及相关基因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LM)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自1926年首次分离到本病原后,现已呈世界性分布,作为致病菌和腐生植物致病菌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引起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的李氏杆菌病。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源性传染病,LM也能导致孕妇、新生儿及免疫力低下的成人发病。尤其是近年来,不断从食品中分离到本菌或因食品污染本菌而引起食品中毒的病例频繁发生,突出LM在公共卫生学上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细菌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绵羊及其环境中LM生态分布及分离株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的发现:1.在羊体及青贮、土壤中均有LM的分布,LM总检出率为2.0%。在调查的五种样品中,以羊体及青贮中LM的分布率较高,150个羊体样本,检测出5株LM,检出率为3.3.%;56个青贮样本中检测出3株LM,检出率为5.3%。说明LM在羊体及其环境中有广泛的分布。2.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株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与标准株基本一致,9株LM分离株均表现β-溶血性,在96h内致小白鼠死亡,表明不同来源的LM在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上变化不大。同时根据GenBank中LM主要毒力因子溶血素基因(HlyA)和内化素基因(InlB)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绵羊及其环境中不同来源的LM分离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9株LM分离株中均含有溶血素基因(HlyA),只有3株LM分离株中含有内化素基因(InlB),表明LM溶血素基因(HlyA)是LM最主要的致病基因。3.利用ERIC-PCR技术对各分离株LM的基因指纹图谱分析,采用平均连锁法(UPGMA)绘出聚类树状图,并在相似系数70%进行菌株的分群。结果表明,健康绵羊与其环境中的LM分离株与标准LM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型,并且不同来源的分离株的基因型也有差异,这表明绵羊及其相关环境中LM分布的多样性。通过以上研究,初步查明了LM在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羊场健康绵羊及其环境中的分布和污染情况,为了解和掌握新疆部分地区绵羊LM的带菌情况及在环境中的生态学分布,为致病性李氏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新疆地区绵羊此类疾病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人类动物性食品中李氏杆菌病的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新疆部分地区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部分地区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部分规模化猪场肠道病原菌的临床检测及大肠杆菌的部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致病性大肠杆菌概述 |
2. 空肠弯曲杆菌概述 |
3.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概述 |
4. 产气荚膜梭菌概述 |
5.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概述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规模化猪场四种肠道病原菌的PCR检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药物耐药性试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临床分离与Fla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
第一章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临床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 |
1.1 参考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 细菌DNA模板的制备 |
2.4 快速PCR检测方法的确立 |
2.5 样品快速检测 |
2.6 阳性株的纯培养 |
2.7 细菌的质谱鉴定 |
2.8 生化鉴定 |
2.9 细菌的血清型多重PCR鉴定 |
2.10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 |
2.11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检测方法的确立 |
3.2 样品的快速检测结果 |
3.3 细菌的纯培养与分离 |
3.4 细菌的质谱鉴定结果 |
3.5 生化鉴定 |
3.6 细菌血清型多重PCR结果 |
3.7 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 |
3.8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FlaA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鉴定 |
1 材料 |
1.1 菌株和质粒 |
1.2 工具酶及试剂 |
1.3 设备与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PCR模板的制备 |
2.3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flaA的PCR扩增 |
2.4 flaA的克隆与筛选 |
2.5 flaA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6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2.7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其抗原性鉴定 |
3 结果 |
3.1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flaA的PCR扩增 |
3.2 原核表达载体鉴定 |
3.3 重组菌pGEX-flaA诱导表达的SDS-PAGE分析 |
3.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抗原性鉴定 |
4 讨论 |
第三章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Fla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 材料 |
1.1 菌株和蛋白 |
1.2 细胞和实验动物 |
1.3 细胞培养基及基本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免疫 |
2.2 饲养细胞的制备 |
2.3 骨髓瘤细胞SP2/0的制备 |
2.4 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
2.5 细胞融合 |
2.6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2.7 腹水的制备及其效价的测定 |
2.8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2.9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2.10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2.11 单克隆抗体稳定性检测 |
2.12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
3 结果 |
3.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最佳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
3.2 间接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 |
3.3 腹水效价的测定 |
3.4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3.5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3.6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3.7 单克隆抗体稳定性鉴定 |
3.8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排泄物污染现状 |
1.1 我国畜禽排泄物总量概况 |
1.2 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的原因 |
2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危害分析 |
2.1 对水体的危害 |
2.2 对土壤的危害 |
2.3 对大气的危害 |
2.4 传播人畜共患病 |
3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
3.1 加强行政执法,通过政策法规控制污染 |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3.3 科学调配饲料,降低污染 |
3.4 规范各种药物、添加剂及消毒剂的使用 |
3.5 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
4 结论 |
(4)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现状调查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发展育肥羊的意义 |
2 国外育肥羊发展现状 |
3 国内育肥羊发展现状 |
4 新疆育肥羊发展现状 |
5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发展现状 |
5.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品种介绍 |
5.2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发展现状 |
6.育肥羊主要疾病 |
6.1 羊魏氏梭菌病 |
6.2 羊链球菌病 |
6.3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
6.4 李氏杆菌病 |
6.5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
7.育肥羊主要疾病与防控模式 |
7.1 国外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
7.2 国内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
7.3 新疆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
7.4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及防控 |
第二章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时间 |
1.3 调查地点 |
1.4 现有资料 |
2 方法 |
2.1 现场调查 |
2.2 临床诊断、剖检 |
2.3 实验室检测 |
3 调查结果 |
3.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养殖现状 |
3.2 育肥羊主要疾病种类、总体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测情况以及防治措施 |
3.2.1 羊肠毒血症 |
3.2.1.1 总体发病情况 |
3.2.1.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
3.2.1.3 发病规律和特点 |
3.2.1.4 实验室诊断情况 |
3.2.1.5 综合诊断情况 |
3.2.1.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
3.2.2 链球菌病 |
3.2.2.1 总体发病情况 |
3.2.2.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
3.2.2.3 发病规律和特点 |
3.2.2.4 实验室检测情况 |
3.2.2.5 综合诊断情况 |
3.2.2.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
3.2.3 巴氏杆菌病 |
3.2.3.1 总体发病情况 |
3.2.3.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
3.2.3.3 发病规律和特点 |
3.2.3.4 实验室诊断情况 |
3.2.3.5 综合诊断情况 |
3.2.3.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
3.2.4 李氏杆菌病 |
3.2.4.1 总体发病情况 |
3.2.4.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
3.2.4.3 发病规律和特点 |
3.2.4.4 实验室诊断情况 |
3.2.4.5 综合诊断情况 |
3.2.4.6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
3.2.5 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 |
3.2.5.1 总体发病情况 |
3.2.5.2 典型病例临床症状与剖检情况 |
3.2.5.3 发病规律和特点 |
3.2.5.4 诊断情况 |
3.2.5.5 综合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饲喂方式的关系 |
4.2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时间、季节的关系 |
4.3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地点的关系 |
4.4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疫苗免疫的关系 |
4.5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
4.6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关系 |
4.7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与市场因素的关系 |
第三章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的制定与推广应用 |
1 方法 |
1.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制定原则 |
1.2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 |
2 结果 |
2.1 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
2.1.1 加强饲养管理 |
2.1.2 适时免疫 |
2.1.3 定期驱虫 |
2.1.4 合理消毒 |
2.1.5 加强人员素质教育与培养 |
2.2 综合防控措施的应用与推广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伊犁地区绵羊单增李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李氏杆菌生物学特性 |
1.2 李氏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伊犁部分地区绵羊的单增李氏杆菌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3章 单增李氏杆菌平板凝集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绵羊面部湿疹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 毒素产生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
2.1 真菌毒素形成的本质 |
2.2 真菌生长并产生毒素的因素 |
3 临床特征 |
4 诊断与病理 |
5 治疗与防控 |
5.1 饮用水中加硫酸锌 |
5.2 氧化锌浆料浸透 |
5.3 氧化锌瘤胃内药丸 |
5.4 牧场喷洒杀菌剂 |
6 抗性育种 |
第二章 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进展 |
1 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 |
1.1 形态学方法 |
1.2 生理生化鉴定 |
1.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1.4 PCR-DGGE 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2 真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
2.1 常见免疫介质 |
2.2 其他免疫因子 |
3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
3.1 薄层色谱法(TLC) |
3.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3.3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
3.4 免疫生物传感器技术 |
3.5 蛋白芯片技术 |
3.6 分子印迹技术 |
4 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
4.1 曲霉病的动物模型 |
4.2 球孢子菌病的动物模型 |
4.3 孢子丝菌病的动物模型 |
4.4 镰刀菌病的动物模型 |
4.5 丝孢酵母病的动物模型 |
4.6 分支菌病的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1 |
第二部分 论文试验 |
第三章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流行度量与易感羊群特征调查 |
1.2 发病区地理与环境因素调查 |
1.3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季节及影响因素调查 |
1.4 绵羊面部湿疹临床特征及防治情况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流行度量与易感羊群特征调查 |
2.2 发病区地理与环境因素调查 |
2.3 放牧绵羊面部湿疹发病季节及影响因素调查 |
2.4 绵羊面部湿疹临床特征及防治情况调查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天山北坡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的病理学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样本情况 |
1.2 试验材料和试剂 |
1.3 血液肝功能辅酶指标检测 |
1.4 真菌分离培养及真菌孢子检查 |
1.5 动物临床观察 |
1.6 动物剖检观察 |
1.7 病料组织学检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清肝功酶测定结果 |
2.2 真菌分离培养及统计分析 |
2.3 病理解剖学观察 |
2.4 病理组织学镜检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病原真菌分离及 PCR-DGGE 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牧草与土壤样品的采集 |
1.3 真菌分离与培养 |
1.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1.5 样品真菌总 DNA 的提取和测定 |
1.6 真菌 18S rDNA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1.7 DNA 片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1.8 DNA 片段回收测序及相似性比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采样点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 |
2.2 该地区放牧状况 |
2.3 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
2.4 分离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2.5 样品总 DNA 的提取 |
2.6 18S rDNA 的 PCR 扩增 |
2.7 PCR-DGGE 图谱及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天山北坡绵羊面部湿疹高发草场分离株真菌毒素的动物感染试验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溶液配制 |
1.3 真菌培养 |
1.4 真菌毒素的提取 |
1.5 真菌毒素的纯化 |
1.6 真菌毒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
1.7 真菌混合毒素对绵羊的毒力试验 |
1.8 血清肝功能酶检测 |
1.9 临床及病理学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真菌毒素提取及检测 |
2.2 真菌毒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
2.3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临床观察结果 |
2.4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病理解剖 |
2.5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血清肝功能酶测定结果 |
2.6 真菌毒素对绵羊攻毒试验病理组织学观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2 |
附录 1 DGGE 回收产物测序序列 |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主要论文、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7)伊犁地区绵羊李氏杆菌药敏特性及平板凝集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9)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10)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及相关基因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
1. LM 流行病学研究 |
1.1 LM 分类 |
1.2 LM 的培养特性 |
1.3 LM 菌体特性及抵抗力 |
1.4 LM 的传播途径 |
1.5 LM 的易感群体 |
1.6 LM 的致病性 |
1.7 LM 的致病机理 |
1.8 LM 的毒力因子 |
2. LM 在家畜及其环境中的分布 |
2.1 LM 在牧区环境的鸟类和野生动物中的分布 |
2.2 LM 在感染家畜及健康家畜体内的分布 |
2.3 LM 在青贮饲草中的分布 |
2.4 LM 在水源和土壤中的分布 |
3. LM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3.1 常规的分离鉴定 |
3.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3.3 免疫学检测方法 |
3.4 核酸检测方法 |
4. ERIC-PCR 技术原理及其在LM 研究中的应用 |
5. 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试验一 新疆部分地区绵羊及其环境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及其培养 |
1.2 主要设备及药品 |
1.3 培养基 |
1.4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环境和羊体样品的采集 |
2.2 样品的预处理 |
2.3 增菌方法 |
2.4 分离培养 |
2.5 细菌的鉴定 |
3 结果 |
3.1 细菌形态及培养特性 |
3.2 运动性检查 |
3.3 协同溶血试验 |
3.4 溶血与生化鉴定 |
3.5 致病力实验结果 |
3.6 羊体及环境中的LM 分离结果 |
4 讨论 |
4.1 LM 的分离检测 |
4.2 LM 在环境中的分布 |
4.3 LM 的致病力 |
试验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与基因型分析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与程序 |
2.1 引物设计 |
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3 PCR 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 |
2.4 PCR 反应结果检测 |
2.5 PCR 特异性试验 |
2.6 PCR 灵敏性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CR 特异性检测结果 |
3.2 PCR 灵敏性检测结果 |
3.3 分离株HlyA 基因和InlB 基因PCR 检测结果 |
3.4 ERIC-PCR 对单增李斯特氏菌基因组分型结果 |
4. 讨论 |
4.1 模板DNA 的提取 |
4.2 关于PCR |
4.3 试验特异性 |
4.4 LM 的毒力因子 |
4.5 关于EIRC-PCR |
第三部分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四、新疆部分地区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部分规模化猪场肠道病原菌的临床检测及大肠杆菌的部分特性研究[D]. 沈达. 扬州大学, 2021
- [2]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临床分离与Fla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 熊静禹. 扬州大学, 2020(04)
- [3]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 杜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19(12)
- [4]新疆北屯垦区育肥羊主要疾病现状调查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D]. 黄佐兴.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5]伊犁地区绵羊单增李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D]. 皮志媛.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3)
- [6]放牧绵羊面部湿疹病因及致病机理研究[D]. 刘良波.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伊犁地区绵羊李氏杆菌药敏特性及平板凝集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J]. 皮志媛,王一明,张海兰,雷程红. 安徽农业科学, 2014(02)
- [8]新疆绵羊及其环境中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多样性调查[J]. 赵新斐,尚文婧,王静梅,剡根强. 畜牧与兽医, 2012(01)
- [9]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10]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及相关基因型分析[D]. 王一明. 石河子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