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生态环境
1、滨河绿道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自然廊道,滨河绿道一般是沿着河流、山脉或者由废弃铁道改造而成,或者是由其他人工线路经过建设而形成的线性开放空间,例如一条运河、景观道路、游乐休息通道。滨水绿道合理建设对城市化进程健康快速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滨河绿道建成可以与四周现存的开发用地紧密联系起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滨河绿道大大增加绿地面积,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同时可以调蓄洪水,改善水质,提高生态多样性,成为城市对外的绿色屏障;滨河绿道可以作为城市居民进行社交活动的新场地,这样有利于创造更加丰富的公共活动,打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引导更加正能量的社会行为;滨河绿道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能够在低强度、有选择的引入城市服务功能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功能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由此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以绿道公园为核心,利用滨河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中高端休闲服务项目,可以有效提高滨河绿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滨河绿道周围地价就会得到大幅提高,这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放到战略层面上去对待;以滨河绿道为基础建设城市公园,打造绿色文明的城市明信片,能够极大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城市的认同感,增强城市凝聚力,营造和谐民主的社会氛围。
2、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
2.1适应性原则
每个城市的滨河空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都应在设计中予以考虑。在充分了解河道的现状以及各种制约条件的基础上,保护和维持滨河区域环境的独特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才能打造出满足城市与公众需求,形式与功能与环境相协调的滨河景观。
2.2多目标兼顾原则
滨河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必须兼顾环境、社会、经济三者利益。改善水与城市的关系,不仅应解决防洪排涝问题,还要建立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改善水与人的关系,增加亲水性,增加游憩和参与的可能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改善人与城市的关系,成功的滨河景观不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更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促进城市繁荣健康地发展。
3、滨河绿道建设中的问题
3.1绿道设计综合能力不强
现今国内滨河绿道的设计规划,几乎全部着眼于将其建设成游览观赏地区。对城市河流现状、水质优劣、水中动植物生态现状几乎没有考虑,这样建设的滨河绿道也难以发挥其修复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改善城市地区小气候、净化城市周边水源质量的综合性作用。同时,滨河绿道设计目的较为单一,大都是工程为主。而滨河绿道的设计规划应该从整个改造河道的范围考虑,否则难以完成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修复以及进行整体的防洪建设。
3.2形象工程现象严重
城市化的进程对原有自然空间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界线以城市边缘为最显著的分界线。滨河绿道的建设可以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构建和谐绿色的城市生活环境,但是目前滨河绿道的设计考虑的更多的是当地政府的形象,造成形象工程居多的局面,这样会损失很多地方的当地特色,对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保留造成阻碍。同时,千篇一律的形象工程难以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强行的建设改造往往会对当地现存的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
3.3缺乏科学的前期调研和后期总结
科学合理的前期调研是做出适应当地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资源的优秀规划的必要条件,缺少实际调查的设计方案难以经过实践的检验,难以发挥滨河绿道应有的综合性的功能。同时,在滨河绿道建设完成后,对建成效果的评估总结同样重要,只有认真调查建成后的效果才能更好地为提高绿道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完善滨河绿道的设计,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对滨河绿道设计的分析
滨河绿道的设计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生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文化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考虑的主要是滨河绿道建设过程中改造区域水体和植被的保护问题。在河流上游的重点核心保护区应当尽量减少人员活动,设立专门的保护规范,保护上游地区植被、水体不被破坏,同时有效保证了水体质量,确保城市用水安全。
放性原则要求滨河绿道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坚持为城市居民服务的理念。在道路规划上要满足居民的出行要求,与城市的连接要足够紧密。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不同需求,做到对城市居民的全面服务。
文化性原则就是要保持当地特色,滨河绿道的设计应该以当地文化特点为设计理念的核心,在规划上要体现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对外的名片。
5、滨河景观设计的发展
由于滨河景观对城市的积极影响,人们对河道景观越来越重视,滨河景观的设计已不是简单地砌筑驳岸、栽植绿化,而是应将功能、生态、人文融为一体,构建复合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河景观。
5.1立体化设计
很多城市河道均有防洪功能,河道景观必须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以往的河道设计重水工轻景观,往往建很高的硬质堤岸加上平面化的景观道路和绿地,难以形成吸引人的空间。现在的滨河设计则强调景观先行,在空间上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利用场地的高差形成纵向的景观序列形式,突出空间节奏与韵律的变化。
立体化的滨河景观设计主要表现在道路和水岸的设计上,对不同区域的道路进行空间高低层次上的区分,利用栈道、栈桥、坡道等使人行进其中移步换景;水岸的设计形式则更加丰富,硬质驳岸和软质驳岸有机结合,台地式驳岸、挑台式驳岸、块石驳岸、缓坡驳岸等营造出高低错落空间变化丰富的景观。
5.2人性化设计
滨河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完善的景观设施、安全的亲水空间、合理交通组织等方面。以往的滨河景观功能较为单一,现在的滨河景观设计中不仅考虑人们休憩观景游玩的需要,还结合景观节点设置娱乐、科普、健身、表演等多种功能设施,全方位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景观的细节上则考虑人使用的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如阶梯型亲水驳岸的宽度、栏杆的形式和高度、坐凳的材质及尺度等等,在细节设计上更加精细。
5.3生态化设计
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应寻求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使两者共同作用、相得益彰。
生态化设计主要体现在水岸形式的自然化及駁岸做法的生态化。以往的河道的设计按照人的主观意愿裁弯取直,现在则强调保持原有地貌、保护生态资源。蜿蜒的河道使岸线变长水流缓急配合,通过河漫滩、湿地、岛屿这些自然的水岸形式不仅形成多变的景观,更有利于构建有机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还原河道的自然生命力。
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驳岸对河道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合理解决防洪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类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应运而生。比如绿色混凝土、石笼、木桩、草坡置石驳岸、土工网复合植被护坡等等,其目的在于减少硬质的构造,通过具有生态功能的驳岸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修复生态体系。
6、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安全性设计的要点
滨河景观的生态安全性设计主要是通过结合地形地貌、正确搭配植物、景观结构多样化等方式来真正实现“人性化”思想的设计,使滨河景观空间能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向往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结合地形地貌:顺应自然,要合理利用当地的地势地貌情况,打造出一个高低错落有致的层次结构。在不同的河道地段,设计合理的景观,形成有节奏变化的景观氛围,提升整体滨河景观的丰富度和层次感。
正确搭配植物:了解当地的气候面貌,要重视当地的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合理选用适宜的树种植物,更不要随意移除原有的植物。结合生态环境来慎重考虑植物的搭配;从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循环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丰富水生动植物数量;妥善建立起一个生态缓冲区,消化人类活动空间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景观结构多样化:不同区段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景观结构不能一成不变,通过采用不同驳岸形式、铺装色彩的变化、植物搭配的合理生态等方式,增强人们走进自然的体验感,同时提升整体河流景观质量,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合理安排景观建筑:通过对整体河道地形的状况来进行构筑物、小品等景观建筑的建设选址。河道中避免建设较大的景观建筑,保持河道的畅通,为汛期排水留有余地。在设计上保持整体河流景观带的通透性与开敞性,控制建筑的天际线,使河流、树木、建筑能够相互协调。
7、结束语
综上所述,滨河绿道与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存在既可以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与自然密切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的城市文化。因此,滨河绿道的设计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濱河绿道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媛,付军.北京环二环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6,31(2):107-112.
[2]王明璐.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
[3]丁砚强.基于河道综合治理的滨河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杨亚梅,杨启程.滨河河岸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3(04):95-96.
作者简介:
胡婧(1983年4月)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